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4日10时50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即将开始,一名工作人员走上台,将印有"傅莹"名字的台签放到主席台正中间。台下出现一片小骚动,"果然是她!"11时05分许,身穿蓝色上衣的傅莹微笑着从新闻发布厅西门进入。如媒体之前猜测的一样,这位现任外交部副部长,正式成为全国人大新一任新闻发言人。亮相人大注意细节宝蓝色上衣配以黑色镶金项链,傅莹的服装显得十分简洁,虽是一头银发,但看上去精神而干练。尽管比原定的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毛泽东与贺子珍之女李敏的女儿),在其《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中,谈到了这么一件事.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问在外交部担任礼宾和记录工作的王海容(其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姨表兄和启蒙老师,即她算是毛泽东的表孙女,1974年36岁即任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外交部副部长):“那个王十姑——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3.
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 国,外交部要为邓小平找一个合 适的翻译。我那时已49岁,早过 了敬爱的周总理规定的40岁以 上不再当一线口译的那条线。可 是那时外交部的领导在找合适的 翻译上确实遇到了困难,因此副 部长宫达非就把我叫去,说我虽 然已不是"小冀",而是"老冀" 了,但愿不愿意再试一试为邓小 平当翻译。我就回答说:能为邓 大人当翻译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 荣幸。  相似文献   

4.
1991年10月5日,已经退休一年有余的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会见了他的老朋友——来华访问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年近九旬的邓平已经有一年没有会见外宾了,外交部在最初拟定金日成的访华日程时并未安排此次会见,由于金日成一再要求,外交部特别请示了邓小平。邓小平表示,金日成是老朋友了,可以见一下,但提出只做一刻钟的礼节性会见,不发消息,不拍照片、不拍电影。会见的那天,金日成在钓鱼台18号楼迎候邓小平。两人见面后热烈拥抱,异常兴奋和激动。双方官员都没有参加这次会晤,陪  相似文献   

5.
陈宝鎏  宗道一 《百年潮》2012,(10):23-28
在我42年的外交生涯里,其中有12年担任翻译工作。翻译生涯真的很不容易,也真的很幸运。除了没能有机会给毛主席当翻译以外,我几乎给所有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当过翻译。一开始作为新人,干的是跑龙套的角色,后来随着经验、阅历的增长,成为高级翻译,主要给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胡耀邦等领导人当翻译。  相似文献   

6.
周南  宗道一 《百年潮》2006,(5):21-28
1983年1月,我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次年9月担任副部长.在这期间,由于分管外交部西欧司和港澳事务办公室,我参与了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一开始在幕后,后来走到前台,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十分曲折复杂,中方的谈判工作自始至终是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面孔     
《南方人物周刊》2008,(17):10-11
王毅&陈云林外交部副部长王毅转任国台办主任。现年五十五岁的王毅,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中国外交部,长年主管亚洲事务,在去年出任外交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之前,担任过五年之久的中国驻日大使,并得到不错的风评。  相似文献   

8.
正我有缘会见持美国护照的女博士任峻瑞小姐,是在1986年5月初。其时我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她则是一名美国学者,是随父母到山西寻根谒祖的。她的祖籍在长治市沁源县河西村。那时她已经33岁,但看起来要年轻得多。见面交谈时,我们毫无障碍地用汉语交流。长治市的老乡有人说她汉语"有点生硬"。其实不是"生硬",而是海外华  相似文献   

9.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邓小平与他举行的会见,宣告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最终实现,本文作者当时为外交部工作人员,此次会见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0.
蒋本良 《百年潮》2006,(9):23-29
1966年6月16日至24日,应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的再三邀请,周恩来总理由中联部副部长赵毅敏和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等陪同,对罗马尼亚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在这次访问中,周总理以高超的外交艺术,成功化解访问中突发的分歧和矛盾,使访问获得圆满成功.我当时在外交部苏欧司工作,作为翻译,亲身经历了访问的全过程,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1.
韩念龙系贵州仁怀县城人 ,本名蔡仁元 ,参加革命后改为现名。1935年春参加革命 ,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团、旅、师、支队纵队政治部主任 ,军调部淮阴执行小组代表 ,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四纵十师政委、三十三军政委、淞沪警备司令部副政委 ,中国人民志愿军俘管团团长。1949年12月调入外交部 ,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交生涯 ,历任中国驻巴基斯坦、瑞典大使 ,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副部长、顾问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我国杰出的外交家 ,…  相似文献   

12.
张维为 《铁军》2024,(1):11-12
张维为,1957年12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通。其父张子嘉是一名新四军老兵。张维为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外语系,1983年进入外交部工作,曾为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工作。1988年,他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同声传译译员;1994年,获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后在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2013年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本文系作者日前在江苏淮安的一次主题演讲的记录。  相似文献   

13.
1991年年底,在十分保密的情况下,中国外交部经过深思熟虑后派出负责中东事务的副部长杨福昌秘密访问尚未建交的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随同访问的还有西亚北非司副司长吴思科等外交部官员。从此,中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1965零一个深秋的夜晚,毫无倦意的周恩来在会见结束时指着担任阿拉伯语译员的杨福昌,突税笑着问埃及《图画周刊》记者马杰德:“我有一个问题希望你坦率地回答我。像对这位年轻的阿担伯语翻译有何鲁法?”‘优者实话,这位翻译兄弟很精通阿拉伯语,他就像阿拉伯人的一个儿子。……”周恩来听晏露出笑容,…  相似文献   

14.
廖楠 《环球人物》2013,(7):30-31
看了傅莹作为人大发言人的首次亮相,她的丈夫郝时远觉得"挺好":"两会期间我们分别住在各自住地,见不了面。发布会结束后,我只发了两条短信给她,表示祝贺,也鼓励她继续努力。"郝时远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3月5日,他在政协委员住地昆泰酒店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妻子的点滴生活。当"忙"成为常态大约是在两会召开前10余天,傅莹告诉郝时远,自己将出任全国人大发  相似文献   

15.
藏区要闻     
藏区要闻美国领导人会见达赖严重干涉我国内政9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陈健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美国领导人会见达赖口答了记者的提问。陈健说,9月14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郝扶东,就美方安排戈尔副』总统会l达赖以及克林顿总统问达赖进行...  相似文献   

16.
●"10岁便随母亲到江西'五七干校',少年时代便开始独自生活,孤独已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她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站在新闻发布厅的讲台上时,她的镇静只能用令人"肃然起敬"四个字来形容,既时尚又端庄。章启月回答记者提问,语言简练、准确,神情自信、从容,更烘托出她作为一位女性外交官独特的风采。●战术上重视,认真做好各种准备,把每天的工作都作为一次积累;战略上藐视,任何工作都以平常心对待,再大的事情也不能患得患失。她说,"作为外交官,生活的历练更加深刻。""别人有的经历,你都应该有, 否则你的人生不完整,更谈不上完美。"  相似文献   

17.
1967年8月7日,“文革”干将王力在钓鱼台接见外交系统“造反派”发表了臭名昭著、后来被毛泽东愤怒地谴责为“大、大、大毒草”的“王八七讲话”。 8月19日外交部夺权闹剧发生的当天,毛泽东在上海与阿尔巴尼亚客人在至今未经报道的会见中谈笑风生:“最近,我们的外交部热闹了,他们要把陈毅、姬鹏飞、乔冠华打倒,那谁当外交部长、副部长啊?……”接下来,毛泽东直言不讳地说:“……对陈毅,我也不高兴他,但找一个外交部长也难呀!所以,我主张对他‘炮轰’,不‘打倒’。”  相似文献   

18.
一位出生于广西平南县一个贫困小村庄的客家人,凭着一身过硬的英语,活跃在我国对外交往的舞台上。他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首次访华时被外交部特定担任他的翻译,他先后为2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领导人、大型跨国公司总裁担任同声传译,被誉为"同声传译奇人"。  相似文献   

19.
2000年2月10日姬鹏飞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1岁。新华通讯社所发的讣讯中称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 年中,周恩来、陈毅和姬鹏飞“出拳”外交部长达25年。在新中国的8任外交部长中,只有姬鹏飞和周恩来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姬鹏飞是新中国最初任命的10位将军大使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大使,年仅39岁。从副部长到部长,姬鹏飞整整在外交部工作了 20年。1.戎马倥偬前半生 姬鹏飞,1910年2月2日出生于山西运城地区…  相似文献   

20.
马保奉 《百年潮》2013,(2):49-51
我和王幼平同在外交部工作,因他长期在国外,一直无缘见面。直到1979年,他从莫斯科回国担任副部长,我作为礼宾司干部,才有机会看到他、同他接触。但是,对这位"将军大使"的传奇经历是早有耳闻。随着之后的接触,对他的为官为人也越来越钦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