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2016,(2)
马王堆医书是简帛医书之最大宗者,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际甚至更早。我们在全面清理马王堆医书虚词的大宗——副词的基础上,选取表时间的"既"与"已"、表否定的"勿"与"毋"、表程度的"稍"与"小(少)"以及"最"这几组典型的副词,从虚词发展史的角度来论断其成书时代,结论是:马王堆医书中副词的使用情况反映的是战国末期产生的语言新质,从而可以判断其成书时代不早于战国末期,学界认为其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甚至更早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杨效雷 《文献》1998,(2):237-244
"凡史之所记,以表年以系事."时间是记述历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古人是如何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的呢?  相似文献   

3.
刘守强 《神州》2013,(18):99-99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3——56页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记时法,会正确比较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法的异同及其特征,能正确对这两种记时法进行互化。  相似文献   

4.
范围副词作为现代汉语副词的一个重要次类,一直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对象。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一律”出现频率高,应用范围广,但常常与其它近义副词混淆。本文将重点考察范围副词“一律”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通过比较、替换等方法来说明其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5.
郭晓瑞 《沧桑》2014,(6):226-229
"可"在临猗方言中的用法与意义相当丰富。本文试从句法分布、语法功能、语气意义等方面来讨论临猗方言"可"的用法:"可"可作程度副词表程度,作频率副词表频率,"可"还作为语气副词表达语气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时间副词作定语已成了不争的言语事实。其原因主要在于:时间副词与其他表示时间的词在语法分布上的相似性;追求新奇和独特语用价值的促成作用;副词语法功能本身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弛 《世界历史》2020,(3):61-76
在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论述中,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是一组核心概念。学界对此有不少解释,但大多偏离了语境。若要准确把握其含义,需要首先明确概念的论辩语境和历史语境。从论辩语境来看,孟德斯鸠提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目的在于反驳重商主义者于埃的《古代的商业史与航运史》的观点。基于历史语境,他的商业理论意在颠覆重商主义的原则,倡议和平互惠的国际关系。总之,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与其身处时代密切相关,并与以费讷隆的观点为代表的农本主义理论构成了18世纪法国政治经济学发展与演进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8.
孙絮  高翔  韩丹 《神州》2013,(21):158-158
一般情况下,名词和副词各有自己的特点,泾渭分明,但在表示时间意义上就很容易相混。例如“方才”与“才”我们就不容易辨别它们,“才”是副词,“方才”则是一个兼类词。表示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时间名词。在表示时间较迟是“方才”则是副词。“才”与“方才”无论是在语法方面还是语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语境”一词已不再是语言学的专利,而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频繁使用的术语之一。“语境”概念最初孕育于语言学,伴随语言学转向逐步泛化到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语言哲学、解释学、文体学、修辞学、文学研究、音乐理论、建筑设计等都引入“语境”概念,并形成了自己的相关理论。言外之意也是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具体要靠不同的语境来产生语义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金文初吉等四个记时术语的阐释与西周年代问题初探——(4×9)×10+5=365假说●王占奎一西周金文中常常见到初吉、既生霸、既望及既死霸等四个记时术语。关于它们的历法意义,现在流行的观点是“月相说”,即认为它们分别代表着以月亮运转周期为基础的太阴月的...  相似文献   

11.
乾嘉考史大家钱大昕所著《廿二史考异》将"义例纠纷"作为其重要的考订内容,书中大量的对正史义例的纠谬、辨证折射出钱大昕的史书义例主张。主要体现在:记时方面,主张在群雄纷争时期,记时虽没有统一标准,但可采用强国或后来统一国家的纪年作为时间参照系;在多国并立时,为避免记时混乱,应以记事国的年号为纪年;在年号更改频繁、同时有多个年号使用时,应以最近新改的年号为基准,并且所记人、事皆以时间先后为序,不能前后倒置;跨越多朝人物的限断依殁亡时间而定。记人方面:人物传记设目必须准确、得当,要据人物的实际表现进行归类,以类相从,"名"符其"实";慎用《春秋》笔法,不能借《春秋》笔法任意褒贬。在叙事载文方面:主张秉笔直书、实事求是记录历史;严守"文简事丰"的义例原则,反对"重出"叠现、错综繁复;"事无系乎兴亡,语不关于劝戒"的无价值的虚文不应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2.
青海的河湟地区,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传承着包括岁时民俗在内的众多民俗文化。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观测天气变化,根据寒暑冷暖安排各自的生产和生活的习俗。过去农村有“立杆测时,燃香记时”的做法,如在平地上立一根木棍,当木棍和其阴影对齐时,就到吃中午饭的时间;在村与村轮流浇水时,根据各村地亩数的多少确定燃香株数,由水利委员或公众推举的公平人燃香守候,将预定的香株燃完时,发令更改水口(位)。岁时民俗中的记时一般以农历为准。  相似文献   

13.
西周人们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的记时方式,能够利用年份、四季和月相来表达自然时序。人们创造和享受为自己服务的岁时文化的同时,服从于特定的时间规范,使得社会自身的运作完全在顺时意识支配下进行。客观时间内化为主观时间,具有了更多的伸缩性。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副词中,语气副词的用法相对复杂,存在问题也较多。从句法特征方面看,和一般的副词相比,语气副词的分布较为灵活。  相似文献   

15.
张莉 《文史博览》2013,(4):39-41
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需要认知语境的介入,就是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以译者为中心,译者在最佳关联原则的引导下去建构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语境,并以各种明示手段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文的言外之意。同时,言外之意的翻译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建构言外之意翻译的语境建构认知模型,包含六个心智空间,关联和推理贯穿整个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移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义并未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有鉴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世界近现代史视阈下,强调语境对解读移民概念的重要性。日常住址、迁移距离、居住时间和生活方式的质变等要素的解释不能脱离历史语境而一概而论。同时,移民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逻辑关联,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市场经济流动性中固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它不单纯局限于个体移民自身的区位转移,而且在纵向上还是一种代际行为,在横向上还涉及到移民家庭、社区、民族群体及其文化的迁移与离散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History and Theory,Published by Wesleyan University2015年10月号1.布兰科·米特洛维奇:《作为语境的历史认识与历史解读》文章探讨历史语境与解读、认识历史之间的关系。一些史家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必须兼顾其历史语境;其他人则指出,史学家自身也受限于历史的局限,并进而质疑对以往的概念体系、信仰及思维方式进行超然分析的可能性。文章建议将"语境化"视为理解历史的既成部分,并  相似文献   

18.
刘宗迪 《民俗研究》2014,(5):F0002-F0002
<正>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的《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周莽译〉,就极具民俗学意味。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时问勻劳动》:着重论述欧洲中世纪晚期,随着城市商业阶层的崛起,导致了记时制度、时间观念以及各职业阶层的价值观的变革。其中《中世界早期文献中的农民和乡村世界》一文论述了随着教会势力的确立,欧洲的价值体系和历史  相似文献   

19.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5,(2):127-128
<正>王晖:《论西周金文记时语词及大事系"年"的史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了。西周金文资料中所记述事件的开头往往有年、月、月相、干支日,用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也常常记载相  相似文献   

20.
“文物”概念关系到《文物保护法》文本内在的逻辑性和适用性,同时还牵涉到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操作性。“文物”概念的研究,成为《文物保护法》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重点对日常语境与我国现有法律与政策层面的“文物”概念作了具体分析.同时还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对“文物”及“文化遗产”概念进行辨析.认为“文物”一词具有深厚的法律渊源,符合我国现有法律规范.被国内外所接受,为相关法律所承认,对该概念进行适度调整和内涵扩充,能够满足目前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需要,建议继续在我国法律条文中出现,继续发挥作用。同时就《文物保护法》修订中增加文物概念的具体表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