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翎小说创作中的癫狂意象具有颠覆性的文化批判力量。本文据米歇尔·福柯有关疯癫与文明的理论观点,从三个方面论及路翎作品中的疯癫内涵,即作品中疯癫意象颠覆性意义的文化探源,其颠覆力量的获得与小说叙事反讽机制的运用之间的关系,疯癫意象的文化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2.
牛顿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科学、哲学、神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均有不凡的建树。1692—1693年,坊间曾有牛顿罹患疯癫的传言,但是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在18世纪牛顿的传记与研究中,也没有提及他的疯癫。到了19世纪,随着部分与牛顿有关的资料的发掘,牛顿的疯癫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上半期,牛顿手稿拍卖之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文献资料重见天日,牛顿的"疯癫"变得扑朔迷离。在解释牛顿疯癫的过程中,牛顿的真实形象也反复被重构,他从集天才与美德的伟人退变为有人格和性格缺陷的凡俗之人。透过牛顿的疯癫问题,我们看到的是牛顿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各不相同的呈现,由此可以窥探到人文与科学对疯癫的构建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客观性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百年来,传统中国疯癫史经过数代人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医疗史领域明确了身心合一的有机整体论;在文化史领域明确了"士"的佯狂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及中西疯狂表现上的差别;法史领域则明确了在必要宽恕的同时,根据犯罪严重性决定相应的处罚。目前,有关研究仍存在历时性考察不足、视野有待进一步放宽等问题。同时,中国的疯癫史研究还应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积极与外国学者对话,而不应受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4.
约克静修所是18世纪贵格派教徒在约克城附近开设的一所私立疯人院,那里率先放弃对疯者的监禁、穿紧身衣、鞭笞及突然的冷水浴等治疗措施,而是采用了道德疗法。道德疗法被认为是一种基于善良原则之上、持续的温和及慈爱,鼓励患者通过自我约束达到治愈的目的,约克静修所的医护人员认为这是影响疯癫患者的唯一理性的方式。我们应该对约克静修所的道德疗法给予客观的、历史的评价,既看到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其历史局限。考察这一时期约克静修所的道德疗法,对理解疯癫治疗史的发展演变,以及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理解英国社会的进步与历史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电视专题片往往是代人立言,其主题所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而非纯粹的创作者个人内心情感意志的抒发。必须考虑所“代”方的情感与意志的表达。所以,往往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电视专题片创作者会在传播符号上精雕细凿.尽可能多地附丽上艺术色彩。而其中,剪辑是表现和理解专题片符号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理解电视专题片,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其剪辑予以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写作中的“病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杰 《沧桑》2009,(3):181-182,193
当代大学生因受长期应试写作的训练,造成了一种游离于情感与思想之外的技能训练,没有培养内在的写作意识,在对写作的恐惧中,思想苍白,情感放纵,写作状态呈现一种粗放、荒芜的状态。恢复写作的情感与思想的真实性是大学生写作拯救与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梁云云 《神州》2013,(10):6
当代女作家中,迟子建的创作风格是卓尔不群、别具一格的。她常常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现一些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小说笼罩着一层温情而忧伤的人性美。《疯人院的小磨盘》典型地反映了这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赵群金 《神州》2013,(20):56-56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或一支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为此,我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对关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情感,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作了一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对于法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建构理性,是可以人为建构的,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立一个法来建构一种制度;一种是演进理性,说法律是逐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演进的,社会条件不具备,没演进到这一步,人为地要做,很难。理论上有这个争议,有人主张法律是建构理性,有人主张法律是演进理性。我个人认为是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往往对此无从入手,特别是欣赏一些无标题音乐作品,更是无方无法,不得要领。从音高与情感,音强与情感,音长、速度与情感,发音状态与情感,紧张度与情感等五个方面的相互联觉关系,来引导学生知晓欣赏、“会”欣赏,从这些音乐的符号、术语中体验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相似文献   

11.
冯光福 《神州》2011,(7S):63-63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现在学生的情感波动大,主要表现为直觉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变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他们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柯林武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其史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因应于实证主义史学传统重视原始史料与恪守价值中立原则,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体现了理性主义特点,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历史学家而非史料置于历史知识建构的中心,认为理性分析历史事件的关键是发现人类历史的目的性。不同于学界的唯理性主义指责,柯林武德在历史认识过程中,既注意到理性(目的),也没有忽略理性所依托的情感构境。尽管柯林武德做出的基本情感与非基本情感区分并未妥善解决历史认识中理性(客观)与情感(主观)的关系问题,但他围绕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论题进行的相关阐释体现了其辩证的、理性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13.
陈丹 《神州民俗》2009,(6):58-59
提到插画,人们往往会想到这样的场景:书籍杂志中的图像、户外广告中的图像以及一些快速地绘制出的一个个夸张的符号,卡通人物、变形的各种象征符号等。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则可以发现插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性产物,和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是反映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于生活的个性化表白。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或一支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为此,我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对关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情感,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作了一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宋旺林 《神州》2012,(19):43-43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束缚,而把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课文中去,并同课文产生共鸣。教材中许多审美信息能帮助学生愉情悦性、陶冶精神、激发美感并藉此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理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他们都崇尚理性,反对世俗迷信。吕坤继承了这一理性主义的传统,对传统的世俗迷信进行了批判。一对鬼神迷信的批判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命循环的生物运动。但对古人来说,由于他们不懂得这种生命新陈代谢的运动规律,往往把生死现象看得十分神秘莫测,由此产生了鬼神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而  相似文献   

17.
欧健 《攀登》2009,28(5):49-52
理性可以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的应然状态应当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但随着物欲的恶性膨胀以及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在实然状态下表现为“二律背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破解了这一理性难题,实现了二者由“二律背反”走向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8.
徐示奥 《神州》2013,(32):164-164
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作为康德道德哲学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作为有限理性的存在者不可能完全摒弃感性的一面,理性同时也规定着作为道德情感的动机,因此,不难看出康德理性视野下的意志具有双重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田泥 《满族研究》2002,(3):89-93
白玉芳女干所的《秋霄落雁女儿情》,从少数民族女作家的视角描写了战争中的女性,本着重评论了女作家描写战争中女性所表现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女性生命生存状态的复现;承担与回避;二,历史场景中女性的理性与情感交错;三,神话事故与女性情绪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张孟 《神州》2012,(14):214-214
设计艺术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情感设计上来说它是从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包括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等层次。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有句口号:"设计追随激情",该公司的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所以这里说的情感设计不是以情感为目的,而主要是艺术设计师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情感一般规律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使设计能够更加准确地有意识激发人们某种情感,让设计作品更好地实现自身目的性的一种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