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两省报告中所提的“试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大包干的经济管理办法”,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作为吸引外资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这个文件.中央不仅把“先行一步”的任务交给了广东、福建两省,而且赋予了两省经济特区在引进外资和自主发展方面的诸多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
广东韶关地区青铜文化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韶关,旧称曲江,先秦属百越之地,地处粤北山区。广义的粤北地区,其范围包括清远、河源、怀集以北地区,为五岭之南的山岳地带,山峦重选,河溪众多,本区即为粤北中心地区,辖三区、八县市。本区边境北扼五岭之口,接壤湖南、江西两省;境内扼北江及其上游侦、武两江,其东北湖侦江越大庾岭可出江西,西北溯武江翻骑田岭可人湖南,南面顺北江可直抵广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境内南阻海风,北隔五岭,兼具南北气候特征,有“无岭北之严寒,和分风霜;无海南之恒懊,凉兼冰雪”之佳誉。如此优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十分利于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3.
晋中解放区南下干部入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2月,晋中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成建制的南下入湘,是晋湘两省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次抽调干部之多,动员地区范围之广,政治影响之大,以及产生的效果之好,都是在建国前两省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批同志怀着“将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4.
从出土文物看汉晋时期“南中”的社会经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云、贵两省,四川凉山州及宜宾地区部分县,广西百色地区部分县,晋代常璩称为“南中”,并将这片地区汉晋时期的史实载入《华阳国志·南中志》里。 汉晋时期,“南中”的社会经济形态有显著的变化。中原史家对此记载较少,大量的出土文物,对照古代史籍,则可略窥其貌。 一 生产发展与技术进步 “南中”地区,大部分“处所险峻,率皆高山”,但山里有着丰富的铜、铁、  相似文献   

5.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要取得持久发展,必须要有文化上的支撑;文化产业要想发展强大,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从文化视角来分析湖南与江西文化产业,有利于通过挖掘地域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核与本质元素,搭建两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更好地融合与推动两省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模式的突破——清代广东农业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生产品,特别是在中国早期的农业地区。这种情况,只是到近几百年才发生了一些变化。广东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地区。古云:“东粤自来多谷”,一向作为我国稻谷主要产区之一的广东,到了清代,却变成了稻谷的大量输入地区。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走上了一条主要致力于蚕桑、塘鱼、果品、甘蔗等生产以至“民富而米少”的道路。清朝雍正5年(公元1727年)2月,在接到广东、广西两省的奏报后,世宗皇帝谕:“夫本省所产之米不足供本省之食,在歉年则有之,若云每年如此,即丰岁亦然,恐无此理”;“著两省总督巡抚等悉心劝导,俾人人知食乃民天,各务本业,尽力南亩。不得贪利而废农功之大,不得逐末而忘稼墙之艰”。对广东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在辽东地区双房文化的器物群中,除了陶器以外,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所谓的"东北系青铜器"。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青铜制品,除了见于辽东地区的双房文化以外,还广布于辽西、河北北部、朝鲜半岛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8.
“清乡”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汪精卫政府,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间在华中、华南占领区进行的一个法西斯主义和殖民主义活动。它发端于汪伪政权的中心地区江苏南部,扩展于浙江和江苏两省大部分及安徽、广东和湖北三省沦陷区的一些县份,上海和南京两市,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清乡”。“清乡”前后延续四年之久,它给华中、华南沦陷区人民造成极为深重的  相似文献   

9.
尚文所写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一文,生动地记述了他领导民兵机智勇敢巧用定时炸弹消灭崞县铜川地区日本宪兵队长山侠的英雄事迹.读罢,不禁使人想起抗日战争最为残酷的那两年.当时,日军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地制造“无人区”封锁线,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以企图分割河北、山西.山西晋东北地区就处于“无人区”的外围.军分区和中共二地委住在河北平山县.  相似文献   

10.
<正>华锐,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是白牦牛的故乡。历史上,华锐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东,包括青海天峻的华德、祁连的多隆、乐都北山、民和北山、互助、大通、门源县等藏族聚居地区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东部马蹄、皇城区,天祝县及永登、古浪等地区,分布在青海、甘肃两省的14个县。关于“华锐”的由来,主要有以下说法:一是相传远古时期,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生活着两兄弟,哥哥叫“阿秀”,  相似文献   

11.
南越国时期汉越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岭南文化是以古越文化为基础,在中原先进的汉文化诸因素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下发展而成的。南越国时期汉越文化的并存与融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opular Crimean legend ‘The Golden Cradle Quest’. The article examines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an ancient folk legend to a widespread contemporary legend which mixes two different traditions: Western stories about the Holy Grail and Crimean legends about the Golden Cradle. Finally, the article traces how these legends have reached a global audience.  相似文献   

13.
梁云 《华夏考古》2007,(3):103-113
本文通过对秦文化的考察认为,秦文化面貌在战国中期发生巨变,此前、此后器物风格迥异;秦文化的转型,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古代人群共同体也可以先后创造或使用两支考古学文化。这一实例,必将引发关于考古学文化与古代人群共同体关系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小泉八云于1890年赴日,后加入日本国籍。他的作品洋溢着对日本古老文明的赞美、怀念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辛辣批判。这使得他在当时倡导“和魂洋才”的明治日本中期成了“日本文化发现的恩人”。经历了从英国、法国、美国、再到日本的流离生活,使得他对异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本文将从比较文化论角度通过分析小泉八云对日本文化的受容及其文学作品,探究小泉八云对异文化以及自身归属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略述了澳门地区的古文化及其渊源,十分明确地指出澳门的历史文化源于大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提出应将中国古代文明作为世界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在研究方法上要破除传统的地域界限,扩大横向比较范围,改进理论建设,建立规范的学术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大力扶持中青年学者,加强学术监督和学术评论,使我们的比较研究真正在方法上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赶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7.
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鲁中南山前平原西部9处史前文化遗址动植物遗存的综合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史前环境信息。作者还根据史前遗址的分布复原了史前海岸线与鲁西地貌;介绍了对胶东半岛贝丘软体动物的研究状况;并对上述史前环境信息与文化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上博简《容成氏》所记九州极有可能是战国时期发生于今黄河下游鲁地一带自成一系的古老传说。由于传说受地域的影响,其所记州名、州域与传世文献同中有异。不加分析地以传世文献州名、州域相比附,显然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对古代瓷窑遗址命名方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窑命名方式有以古文献记载的内容命名以及按现今地名命名两种方式。采用古文献记载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窑址所在州县名称命名、以窑址所在的小地名命名、以窑场所在方位命名、以窑场生产性质命名和以督窑官或窑场主姓氏命名五种方式。按现今地名命名的方式多受通行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方式的影响。但两种命名方式都存在混乱的情况。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本文为古代瓷窑遗址命名提出三点建议,强调在窑址命名中注重窑址内涵中的稳定因素和窑址的空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0.
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中国的龙为天神,既不符合蛇的本质,又和其他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中国龙的形象来自昆虫。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及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