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围棋起源于我国,至少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盛行。围棋艺术比较接近科学,足以锻炼人们的逻辑思维,发展人们的聪明才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在西汉时已传人古印度,并在唐朝以前作为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内容之一传到了日本。至今在日本被认为是一项国技,拥有上千万的爱好者,“读卖”、“朝日”、“每日”和“产经”等各大报社、共同通讯社以及电视台,每年都各自举办新闻围棋战,开辟围棋专栏,  相似文献   

2.
隋唐文物中的围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文物中的围棋王永平围棋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中的一朵奇葩,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围棋文化的大发展时期。随着有关围棋文物的大量发现和报道,可证这一时期是我国围棋发展成熟阶段。一围棋,古称弈,传说为尧舜所发明。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位闻名于诸侯国的围棋...  相似文献   

3.
我的弟弟吴清源,是日本围棋界的一个知名人物。1928年他14岁离开北京去东京,1984年70岁时从棋界引退,在日本棋坛纵横驰骋近60年,创下无数辉煌纪录。他一生对局795次,胜530局,败240局,和25局,得胜的百分比极高。尤其是在30年代至50年代,在日本棋坛横扫三军,所向无敌,至今仍为日本人所津津乐道。川端康成说:在没有围棋天才传统的国土中,不会出现吴清源的天才清源发迹在日本,起步却在中国。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说:“在没有围棋天才传统的国土中,不会出现吴清源的天才。”的确,清源的围棋天才从幼年时便显现出来。清源1914…  相似文献   

4.
11月20日,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聂卫平击败日方主帅藤泽秀行,宣告持续了一年多的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以中方取胜告终,从1960年中国国手败于一位日本女五段标志中国围棋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书画装潢受古代中国、朝鲜的文化影响,在7世纪随着写经事业的盛行而产生。此后,受佛教文化及宋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随着日本美术的本土化,其书画装潢形成了以佛教美术为中心的美术工艺,在经过中国茶文化东渐和日本茶道的洗炼后,日本的书画装潢形成了手卷、屏风、障子以及真、行、草三体的挂轴等形式。  相似文献   

6.
"扬州繁华以盐盛",清代中期,在盐业经济的推动下,扬州繁华达到鼎盛。经济社会的繁荣,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当时驻扬州的两淮盐官有两淮都转盐运司使(简称盐运使)及两淮巡盐御史(简称盐政使)。他们大多富有才学,利用自身雄厚的财力,大力提倡文化事业,对扬州地方及东南一带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之一,扬州又是清代重要的围棋中心之一。两淮盐官与清代扬州围棋活动关系密切,很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日本有史以来就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可以说其古代发展史就是吸收中国文化的历史。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文献被大量地介绍到日本,对促进社会、文化、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多重要文献在我国已经失传,而在日本却部分或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对这些遗失于东瀛的逸书、逸文等资料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古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和名类聚抄》的引文为中心对今本《释名》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巨大的他者     
对日本而言,中国曾经是一个巨大的他者.日本无论文化还是政治,都不可避免地处于其影响之下.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成文的书纪文化,中国及其汉字文化,是日本文化得以成立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进入近代之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这一文明中心与其他周边地区的关系,是政治上的册封形成的“华夷秩序”.但日本因为其地理条件特殊,相对于朝...  相似文献   

9.
敦煌《棋经》与孙吕遗谱──古代中国围棋源流浅析(日)渡部义通著蒋学松,李行译关于围棋的起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围棋和将棋(包括中国象棋和日本象棋)同样起源于中亚地区;另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则认为,围棋起源于中国,时代远远早于将棋,从春秋...  相似文献   

10.
逝者     
棋手与智者之外 11月30日,吴清源在日本去世,享年百岁。吴清源4岁赴日,学习围棋,进步飞速,并于1939至1956年间在十番赛中将所有日本顶尖高手打降格,创立了围棋史上的“吴清源时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昭和棋圣”、“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1.
在中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如果把中日文化交流分成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时代,那么中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出现了三次高潮,每次高潮时期双方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探讨中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特点,分析它对中日两国文化思想的进步产生的影响以及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轻日"和"师日"两个阶段.初期,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国民存在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战败,导致对日本的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由"轻日"向"师日"转变.明确提出"以日为师"的思想的当首推黄遵宪;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将"以日为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和时代潮流.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3.
《倭名类聚抄》所引《兼名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交流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其中遣唐使的贡献巨大。他们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书籍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国问世后不久便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却渐渐失传。《兼名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考证《倭名类聚抄》对其的引文部分,对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2~7世纪的东亚世界,正处于国家整合和社会变革的非常时期。其时位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国家——百济与中国大陆各朝代的交往最为密切和频繁,成为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诸国之间沟通联系的重要使者和促进东亚汉字和儒学文化圈形成的重要媒介。透过古代史籍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和考古的发现研究,以连接中国大陆东部和朝鲜半岛西部的海上交通为切入点,可以从航海史的角度揭示中国与百济之间来往和交流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中国财经战线的机关报,与它作为民办报纸的影响力有关,与它政治立场的适时转变有关,与它对于资本主义的了解、对于国际问题报道的熟捻有关。《大公报》的成功改组和转型,反映了中共对于优秀文化资产改造和利用的有效性,有成功的经验和可资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6.
杨彪 《清史研究》2012,(2):55-62
在日本历史教科书的记述中,涉及日清关系演变过程中多个重要主题,在这些史实中着重叙述日本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求得发展的过程和中国不断衰落的轨迹,以及由此引发中日关系在近代的转变。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叙述是将中国近代史作为理解日本近代史的背景来进行的,这样处理日清关系历史,就其实质而言,是其中国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伴随日本2008年新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强化包括英语在内的各学科学习成为日本国内教育的首要目标。交际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中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从跨文化理解的视角出发探讨日本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以期对我国的英语教育有所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itial efforts at military reform i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hanges in military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are situated within a global process of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represented by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Prussian army. The Prussian staff system and planning program were imported into both Japan and China, but with quite different results. The paper contrasts centr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s typified by the new Japanese army with the decentered approaches in China. The paper argues that although there was substantive change in China, the Qing state was unable to impose a uniform plan for military Westernization. As a result, the new armies were never integrated into a common organization capable of defending the state from external aggression.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间,有12万学子赴日本留学。他们学成之后,大部分人在日本就职定居,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新华侨华人群体。日本新华侨华人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不仅在日本的众多领域取得成功,而且在增进中、日两国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以不同方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