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300万年以前,麋鹿就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麋鹿的记载,这是一种中国所特有的吉祥"神兽"。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而它与盐城的不解之缘,缔造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成就了盐城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金字品牌。据考证,远古时代,地球曾有三次大的寒流期,  相似文献   

2.
公元370年前后,突如其来的危机困扰着罗马帝国,东部边疆外一向俯首贴耳的日耳曼蛮族突然喧骚起来。他们似潮水一般冲溃了罗马军团的盾牌方阵,惊慌地涌进帝国领地,仿佛在躲避着什么灾星。庄严的罗马宫廷里,皇帝焦躁地垂询左右,拼命想弄清在那汹涌而至的日耳曼狂潮背后,在辽阔无垠的欧亚草原深处,到底发生了什么灾难,竟使朱庇特大神也无力庇祐地中海的骄子。经过烦躁难耐的等待,一支面目怪异、全然陌生的骑马游牧人出现在罗马人面前。他们身材矮小,却凶猛可怖.这是些欧洲人以前闻所未闻的优秀骑射手。他们在远处使用以骨片复合起来的既短且强而又便于骑兵用的弓矢,在近身肉搏战中自如  相似文献   

3.
最近到河南出差,借机去新郑参观了黄帝故里,并参加了一场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庄重仪式,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战国《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新郑市。黄帝出生在新郑,死后葬于陕西黄陵县桥山。他创文字、定历法、造舟车、建宫室、播五谷,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因此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故庄子有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相似文献   

4.
寻根     
《钟山风雨》2013,(5):32
《寻根》是由大象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化期刊。16开,144页,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每双月10日出版,全年6期72元,全国各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6-10,您亦可直接汇款至本刊邮购。为答谢读者的厚爱,本刊特推出真情大回报活动:  相似文献   

5.
寻根     
正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多视角探寻中华民族文明之源/融学术性文化性知识性于一体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双月刊邮发代号:36-10主办:大象出版社名誉社长耿相新社长王刘纯总编辑董中山主编郑强胜《寻根》是由大象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化期刊。16开,144页,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每双月10日出版,全年6期90元,全国各邮局均可订  相似文献   

6.
寻根     
“中国人的宗教是生生不息的家族血脉。”对于这句话,我曾心生麻木,直到过去的3天里,在父亲的威逼之下,我回了趟老家,跟着从美国赶回来的亲戚一道(他们是来重修家族史的,抢在那些还有记忆的老人完全消逝前),心中的冰川才开始一点点地解冻。  相似文献   

7.
寻根     
<正>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双月刊单价:12元邮发代号:36-10国内刊号:CN41-1209/K国际刊号:ISSN1005-5258主管: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大象出版社名誉社长:耿相新社长:王刘纯主编:董中山执行主编:郑强胜《寻根》是由大象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化期刊。主要栏目有:特别关注、百家纵横、东西风、民间习俗、寻根扫描、艺文杂谈、寻根情结、田野调查、书影旧踪、乡土影像、文化遗产、姓氏谈、家族史、移民寻踪等。16开,144  相似文献   

8.
寻根三江源     
<正>人类起源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为了生存,从最初的旧石器时代逐渐发展而形成文明。文明起源于语言文字、信息记录,然后在此基础上衍生了艺术,再之后又有了信仰、宗教、文化……"寻根"一直都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情愫,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寻根在姓氏方面可以追溯到伏羲时期,而河流的寻根却可以追溯得更久远。  相似文献   

9.
寻根记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人王之涣在山西省永济市登鹳雀楼所赋的一首千古绝唱,大舜天子就在这个气势雄壮的大自然里,建立了一个名“中华”的伟大国家。这里以黄河为界,东有中条山,西有华山,而黄河流到潼关与华山附近,突然急转成一大弯曲,故名河曲,一名河东。  相似文献   

10.
陈姓寻根     
在全中国,每20人就有一人姓陈。在福建、台湾和广东,每9个人就有一人姓陈。陈姓是中国第五大姓,占全国人口的4.53%。但即使你姓陈,你也不一定知道你的始祖是谁,你的根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王、胡、姚、袁等60多个姓氏,他们的祖先也姓陈。  相似文献   

11.
辨音寻根     
早期移民至加拿大的华人多来自广东南部各乡镇,因乡音复杂,致使籍贯登记译音杂乱,无法解读华人移民的根在何处。为了整理这些移民档案,亚洲图书馆在通晓方言人士的协助下,辨认出百分之九十的移民籍贯记录。图书馆计划日后公布成果,以协助华人寻找先祖根源,并让华裔后代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历史,促进他们与华裔先辈的交流。每次到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英文缩写),大半时间都会  相似文献   

12.
李颖 《百年潮》2014,(7):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关键是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落实。"总书记的话,催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首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始终保持积  相似文献   

13.
寻根在黔北     
余未人 《山茶》2009,(9):111-125
为做民间文化的田野考察,十多年来我屡屡行走于黔东南的苗乡侗寨;有朋自远方来,也多把目光凝聚于那些多彩的民族风情。一晃,我已经阔别遵义十年了。遵义地区又称黔北。这次的黔北之行,在厚重如山的遵义历史文化面前,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自己的“文化空白点”多多,不时会陷于“文化盲”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张银楼寻根     
今年3月,南通市志办接待了一位求援者——南通市老天宝银楼的王经理。原来,中华老字号要重新登记,申报,尽管几年前老天宝银楼已经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但这一次的重新登记,申报更加严格,老天宝在历史资料上明显欠缺,证据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5.
寻根在洪洞     
终于见到我向往已久的洪洞大槐树了!童年时候住在外婆那个小村,时常听外婆讲述小村的历史。外公姓张,外公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的娘家姓陈,外婆的祖上也是从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曾一遍遍告诉我,看见你外公老是倒背着手走路吗,那是因为外公的祖先曾被倒绑了手走路;听见小村人凡大小便都说要“解手”吗,那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在路上凡是大小便都要先解开被绑着的双手。然后外婆又拉过我的脚查验小脚趾,说凡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都是两个盖儿的,那是在离开洪洞家乡时祖先拿嘴咬裂了的……眼下我可是真…  相似文献   

16.
亢骜 《丝绸之路》2006,(5):23-25
明代大槐树迁民遗址,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以北。元末明初,战乱四起,水旱蝗灾连绵不断,中原地区尸骨遍野,民不聊生,豫、鲁、皖、苏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区人烟断绝,土地荒羌。山西卸足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连年丰收。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一带人口最稠密之县。明朝政府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十五年(1368~1417),明朝政府18次移山西居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宁以及东北诸省。600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各地,辗转迁徙海外也不知凡几,移民子孙数已亿计。“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17.
何文珺 《神州》2012,(13):12-13
闽南文化就是"闽越文化"中的一支亚区域文化,它从地域上说是指地处闽南(福建南部)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所存在的文化。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区域。我国大陆的浙南、粤南、海南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70%的华人也是说闽南话的后裔,在当地被称为"福建帮、兴化帮、潮州帮、  相似文献   

18.
寻根司马氏     
  相似文献   

19.
收藏界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个收藏瓷器的人,在乡下看见一只给猫喂食的盆子,他一眼看出是宫中流出的稀世珍宝。于是不动声色先用300元买下了那只猫,然后“顺带”把那盆子也要了去。我也常幻想着:有一次到乡下去,看见一把旧的紫沙壶,壶底款识是“大彬二字,而他人不知“时大彬”是明朝制壶大师此壶价值连城我当即用20元买了下来爽!又一日在地摊上看见一枚印章,边款是“老缶”,却无人知是吴昌硕号“缶庐”,当即买下!哈哈,这些都是自娱自乐的幻想!如果连这点入门知识都没有,那要交多少学费呀!可是最近我真的偶遇了一件“疑似”真品,却无缘将其收…  相似文献   

20.
古凉州 (包括古浪县 )地处边陲 ,其居民成分多以内地移民及戍边士卒后裔为主。由于历史上代有豪强割据 ,再加交通闭塞 ,故民间方言中蕴藏了不少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有力地回答了“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这样的历史考问。在我童年的时候 ,如果和小朋友们吵吵嚷嚷 ,闹得大人心烦 ,就会听到严厉的申斥 :“滚开 !把人过扫的 !”所谓“过扫” ,就是令人耳根不得清静之意。但在很长时间里 ,我不知道它正确的写法究竟是哪两个字 ?直到长大多读了几本书 ,这才明白 :“过扫”就是“聒噪”———一个非常古老的汉语词汇。我国著名的“五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