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遗产》2011,(9):158-159
夷与夏的暖昧纠缠 何谓夏? 夷是一个贬义的称呼吗?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自称夏之后代,而非夷之传人?  相似文献   

2.
鲁北地区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古城址,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推定这四座龙山城址是分属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根据陶鬲炊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之后曾沿黄河故道向东传播,故提出山东地区发现陶鬲,乃由河南豫西地区传播而来,论定鲁北西部三座龙山文化城址晚期。乃由豫西徙入鲁北地带的“鬲族”所占有。通过有关史料分析,肯定鲁北发现四座龙山文化城址中淄、(氵弥)河以西三座城址晚期易主,与古史传说中的夷夏交争吏实有关,或曾为随夏王室东渐鲁北一带斟姓诸部所占有。  相似文献   

3.
辽朝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夷夏观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契丹族在建立辽朝之后 ,随着中原文化影响的加深和辽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其夷夏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辽朝初期 ,他们自认为是蕃 ,是夷狄 ;中期时 ,不再承认是夷狄 ,想求得与宋朝对等的地位 ,并开始出现辽为正统的思想 ;到后期时 ,辽自视为夏 ,是承天意 ,得民心的正统皇朝 ,且把其他少数民族视为夷狄。这种呈阶段性的演变过程与中原文化在辽朝的传播和被吸收进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二里头遗址存在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一期中的东方因素,主要属于海岱龙山文化,它们在二里头遗址的大量出现与后羿、寒浞代夏的史实相关。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的东方因素,均来自岳石文化。这些因素的存在,表明有夏一代,中原与东方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5.
谢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35-43,213,214
西汉时期夷夏关系的嬗变是从汉初迫于军事劣势所形成的政治上的“夷夏并尊”到汉武帝时期凭借国力主动“纳四夷于华夏”。汉初,在“并尊”格局下,汉廷想要通过“用夏变夷”和使匈奴“渐染华风”来改变当时的政治困境,并未成功。汉武帝即位后,通过对夷夏关系的反思,采取了“纳之华夏”与“夷夏之防”两种政策。进而认为我国古代的政策一直是南北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在夷夏一体的大格局不变之下,南边逐渐华夏化,北边保持华夷秩序。  相似文献   

6.
夷夏新辨     
“华夏”族群的形成或出现 ,与“华夏”概念的产生当有所区别。族群的形成是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 ,观念的出现与形成标志着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觉。西周时期的“夏”的观念事实上与春秋文献中的“夏”、“诸夏”、“华夏”所指并不一致。西周时期的“夏”所包涵的地理概念是指周人以宗周 (关中地区 )为中心的活动区域 ,并非指中原地区。“夏”所代表的文化族群观念则是指周人与周文化。自宗周倾覆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 ,“夏”的地理和文化概念才发生了根本变化。自春秋始 ,“夏”与“中国”指中原地区以姬姜为主、居住着大量殷遗的各诸侯邦国。伴随着一统观念的形成 ,此地理文化概念乃逐渐形成为民族认同的“华夏”概念。本文认为周人“华夏”观念的形成 ,不应该否认有其被动的一面 ,从西周的以夏自居 ,到春秋的包容诸夏 ,以及夷夏之分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周人在华夷杂处 ,王室播迁之后所产生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由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成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是夏文化 ,而分布在豫东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和属于淮夷的涂山氏文化遗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考古资料证明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已经分布到了豫东 ,并对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这一事实正好为“禹娶涂山”提供了一个考古学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以子姓为核心的商族是后来所称的“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族与东夷族的战争与交融是殷代夷夏关系的重要问题。殷代后期器作册般甗的铭文反映了当时夷夏关系的一个侧面,即商王朝一方面讨伐诸夷族,另一方面还与一些夷族分支保持良好关系,夷夏间相互交往、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某一考古学化的过程中,回顾该化的研究史,不仅能反映出其化面貌逐渐明晰的过程,折射出研究的学术态度还能够引发我们反思一些考古学上“熟知”,但可能并非是“真知”的问题。笔拟重温岳石化命名过程中的一段讨论,谈谈对该化命名讨论过程中的“熟知”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盐仓城(庙台子)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龙河乡盐仓城村,为一处近方形城址,城内西北为一处高出地表台地;城址西北1.5千米处为石岭大温庄片汉墓群,为城址当时居民的墓地。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南京博物院联合连云港市博物馆、赣榆区博物馆等对庙台子东侧及城址西北墓地进行了小规模抢救性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和汉代的文化遗存,包括房址、灰坑、灰沟和墓葬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铜器等遗物,对于深入了解盐仓城(庙台子)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促进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图像文字到甲骨文--史前东夷文字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东夷族文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北辛文化的刻划符号开始,经过大汶口文化的图像文字、龙山文化文字,到岳石文化的甲骨文字.我国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当来自古东夷族.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国家文明始于夏代。对此尽管仍存异议,但标志三代文明开端的夏王朝的建立必然会引起文化乃至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变化,是勿庸置疑的。鉴于目前学界对相关考古学文化变迁解释的歧异,笔者拟从聚落形态的对比分析出发,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考察的对象限定在学界探讨夏王朝建立所基本认同的时空范  相似文献   

13.
冯沂 《华夏考古》2004,(1):3-15
大范庄遗址是山东省东南部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 ,采集到大量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物 ,对研究这一区域内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15.
嵎夷考     
从连云港市太阳岩画入手,探索东方阳谷扶桑所在地及天文古国羲和之国的位置,发掘出我国最为古老的嵎夷民族存在的史实,并对这里所发育出来的女娲、伏羲、少昊等远古国家形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理出了我国上古时期历史发展的迹线。  相似文献   

16.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徐基 《中原文物》2007,(5):42-46
海岱地区岳石文化出土的种类繁多的铜质小工具,尤其是合范冶铸的青铜镞和新出现的一些东夷式青铜礼器如鼎、鬲、甗、戈等,不仅体现了岳石文化较高的青铜冶铸水平,也反映了夏、商、夷三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周秦时代的夷夏之辨,发生在华夏民族逐渐形成、文明风格日益显露的过程中。夷夏对流是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夷夏之辨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现实生活中夷夏之间种姓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族际冲突;二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夷夏文化的认同别异和对夷夏关系的明确定位。华夏文化主导论、朴素的民族平等论以及本位文化批判主义等,是这个时代文化审识中的基本认识。夷夏之辨的发生,表征着华夏民族主体性自觉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魏源是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代表作《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然而,学术界关于这一思想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将从归属权、思想地位、内容、海内外影响四个方面,来对关于这一思想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山东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袁有关专家学者已经进行过认真研究淤袁发表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论著袁这对于推进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遥在此基础上袁笔者主要利用考古发掘所获取的环境信息袁再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渊后李文化尧北辛文化尧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冤所处的自然环镜进行分析探讨遥一尧后李文化的自然环境后李文化因首次发掘淄博市临淄区后李遗址而得名于遥年代距今在愿缘园园耀苑缘园园年前后遥在对后李遗址的孢粉分析中发现盂袁样品均以草本植物花粉居优势袁最多可占孢粉总数的苑远窑猿耀怨员窑员豫遥在草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