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文史》2011,(2):33-33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7,(3)
<正>农历新年又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热烈、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此时,万象更新,家家张灯结彩,城市乡村一片喜庆气氛。在这一重要时刻,各种民间艺术和表演活动集中汇演,将节日变为一个民间艺术的"综艺大观"。其实,春节并非只有初一到初五的几天,而是包括了腊八、小年、除夕、新春、立春、元宵节等众多节日在内的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国人心目中,春节为新年伊始,是狂欢之节、团圆之节。在年节中,  相似文献   

3.
过年     
过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大凡生长于农村的人,尤其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大都对旧时的年节满怀深情。在深埋于他们童年的记忆中,年节气氛“腊八”姗姗而来,第二年元宵匆匆离去。经历一冬萧索荒冷气氛,而随着年节日渐临近重现生机,所以留有深刻印记。一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关于“腊八”的来由,一说是南北朝时期,我国把农历十二月初八确定为“腊日”,当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一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所以这天寺院众僧诵经演法,造粥敬佛,以作纪念。旧时腊八,农村一般都要吃腊八粥。彼时的…  相似文献   

4.
春节,俗称过年,川西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爆竹一声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腊月初到除夕,谓“备年”;从除夕到正月初五,谓“过年”;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谓“贺年”。成都锦江、都江堰、崇州、邛崃、龙泉的一些乡镇接连唱几十本(天)大戏,要足足欢庆三四十天。  相似文献   

5.
腊月旧话     
井石 《中国土族》2022,(1):45-47
<正>“腊八”三重奏腊月是正月的前奏曲,是总结当年,迎接来年的日子。过去到了腊月,庄稼人的繁杂事儿很多,为此,民间关于腊月的俗话、民谣就很多,第一条,就是“忙腊月,闲正月”。进入腊月的第一个重要日子,就是“过腊八”。为写这篇东西,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腊八”这一民间节日中,至少糅进了三种原来相互独立的习俗:一、冰祭,古时献冰的习俗;二、蜡祭,古时祭祀百神的习俗;三、吃腊八饭,从印度传进来为纪念释迦牟尼成佛日,吃腊八粥的习俗。  相似文献   

6.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节日在当代发展的一个新格局。对这一格局,人们褒贬不一。新兴节日的发展,挑战了传统节日的模式,呈现出与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聚居在祖国云南边疆的哈尼族各支系中所流行着的许多传统风俗民习和传统节日,往往与民间文学相互交融,甚至相互依存在一起,成为血肉难分的哈尼族固有的精神财富。弄清哈尼族的风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研究哈尼族的历史、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蕴藏着许多神话、传说、诗歌、故事、民谚以及音乐、舞蹈等。在传统节日和祭祀场合,以村寨为单位的群众文娱活动更为突出、活跃,几乎每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都流传着一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和神话。重大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天神“奥玛”、地神“阿奥”、山公“搓司搓欤”、山母“腊必腊衫”以及“卜  相似文献   

8.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炎黄子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挂艾蒿、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然而,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市民过端午节却是中西合璧。20年来,既完好地保持着悠久的民俗传统,又融入了西方圣诞等节日的“狂热”,如除夕一样整夜不眠,举城狂欢,胜过除夕,气氛热烈别有一派民风。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华埠华区,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9.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驱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病。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  相似文献   

10.
《文史博览》2008,(1):35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驱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病。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解说难于否定酉周行用朔望月历制,朔与望至关重要。朔称初吉、月吉,或称吉,又叫既死霸(取全是背光面之义,死霸指背光面),或叫朔月。这种种称名,反映了周人对月相的重视以及朔日在历制中的特殊地位。传统的解说,初吉即朔。《诗·小明》“正月初吉”,毛传:初吉,朔日也。《国语·周语》“自今至于初吉”,韦注初吉:二月朔日也。《周礼》“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郑注月吉:每月朔日也。《论语》:“吉月必朝服而朝”,孔曰:吉月,月朔也。《诗·十月之交》“朔月辛卯”,唐石经作“朔日辛卯”。《礼记·祭义》“朔月月半,…  相似文献   

12.
春节作为我们民族传统节庆的标志性符码,一直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甚至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的计算,都不以自己的生日为标志,而把春节作为年龄增长的象征。春节,既是中国人的共同“生日”,也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腊八、祭灶、除夕、元宵,绵延一  相似文献   

13.
传统节日的法定假期,特别是春节长假的决定,别看它只是增加了一天时间,提前从除夕开始。最可贵的是对民情的尊重,对民生的关怀。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涵盖各个地区和民族,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仪式内容丰富多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行程万里,漂流海外数十年,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传世文献记载和出土简牍资料,对汉代腊节的日期、主要活动加以探讨,认为汉代腊节大致在冬至后的某个戌日,具体在哪一个戌日,西汉时未确定,东汉时定在第三个戌日。腊日前一天,举行大傩仪式,驱逐疫鬼。朝廷赐予公卿、将军、特侯、诸侯等驱疫逐鬼的道具。民众皆以桃梗、画虎之类御凶辟邪。腊日,祭祀社神、祖先神以及门、户、中霤,灶、井等神,自贵族皇室至普通平民,皆举家聚会宴饮。简牍资料表明,在腊日来临时,不仅朝廷要向中都官颁赐腊节所需的钱或物,地方各级官府也都按照级别,向本部大小官吏发放数量不等的钱、米和肉类物品,甚至边塞的官吏、士卒在每年的腊日也会领到官府分发的一定数量的肉或钱,戍边的刑徒也在分享之列。  相似文献   

15.
大明王朝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自己国家制订了对外国策:“与远迩相安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主动遣使出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到永乐时期,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并形成有明一代外交的辉煌阶段。南京浡泥国王墓,就是浡泥国麻那惹加那乃国王主动率领全家及陪臣150多人的代表团来访,于永乐六年八月乙未(公元1408年9月9日)抵南京,不幸于当年“十月乙亥朔忪元1408年10月19日)王卒,得年二十有八”。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20年代,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没落的世家。回忆起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送信儿的腊八粥”,是当年老北京人的一种习惯说法,意思是“腊八”一过,过年的准备就要开始了。 从“腊八”以后,拆洗衣被,缝制新衣,这些过年准备,就全面铺开了。  相似文献   

17.
一、河东道代州“贞观四年,又督灵州”,又“今督代、忻、蔚、朔、灵五州”。代州都督府所管代、蔚、忻、朔周州皆在河东道北部,按同书及《元和郡县图志》,自武德二年于关内道西北置灵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又置朔方节度使,终唐之世为关内道西北之重镇。河东道之代州总都督府管下不应有此飞地。此二处“灵()”当为“云()”之误。二、江南东道台州“(武德)八年,废始丰、乐安二县人临海”。殿本原作“八年废始丰、乐安三县人临海”。按《新唐书’地理志》台州临海县条注云:“武德四年析置章安县,八年省。”引日…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回族的大小节日,与伊斯兰教及其始传者穆罕默德都有密切的关系。按传统习惯,回族最主要的节日和纪念日有三个,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忌)”。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由于“开斋节”是以伊斯兰教历推算的,所以从我国农历看来,每年过节的日期不同,春、夏、秋、冬都轮到。 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凡属穆斯林,女子年龄到9岁,男子12岁,理智健全,身体健康,不出门在外,或无其他正当理由者,必须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开始,封斋一…  相似文献   

19.
王远昌 《旅游》2007,(7):84-89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炎黄子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挂艾蒿、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然而,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市民过端午节却是中西合璧。20年来,既完好地保持着悠久的民俗传统,又融入了西方圣诞等节日的“狂热”,整夜不眠,举城狂欢,胜过除夕,别有一派民风。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华埠华区,绝无仅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望果节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与百姓的生活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藏族的传统节日——望果节也不例外。这个属于藏族农区的节日,预示着人们在辛苦了一年后,等待着收获的那种喜悦的心情。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望果节是一个与民众在生产、生活上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节日。在藏区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都有过望果节的习惯,没有确切的时间,只是根据农作物成熟时间而定。“望”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