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代的幕府制度发展到清代,成为特殊的幕友人事制度。清以前的幕职,一般是国家正式官职。清代的幕友,却是地方主管官按照“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自行聘请的私人秘书与私人顾问。官与幕是平等而紧密的宾主或朋友关系。主管官对幕友隆礼厚遇。幕友的报酬是主管官私人定期奉送的束修。清代幕友主要有刑名、钱谷、征比、挂号、书启等种类。他们的工作包括了地方政府的全部行政事务。但到鸦片战争后,“其所司之事,当以治文书章奏、司粮们军需及领水陆兵勇为三大要端”。①幕友可以通过主管官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他们不对自己的行为负…  相似文献   

2.
正从法制的角度来看,各级官员私人聘请"师爷"来办理公务的习惯性"体制"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当嘉道年间腐败风气盛行后,师爷群体也迅速走向腐败,推波助澜,使吏治迅速恶化。一、反客为主幕友虽号为"佐治""宾客",不过很多不安本分的幕友却常常反客为主,自己做起主人来。本来,清代政治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这批无公职身份的师爷推动的,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州县官员甘愿让师爷处理公务,自己乐得袖手旁观,"优哉游  相似文献   

3.
正孔夫子有句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见《论语·泰伯》以及《论语·宪问》)。可是幕友没有官职,也不是国家聘用人员,只是作为长官的朋友来辅助处理政事,真可说是"不在其位,代谋其政"。幕友解释不是在代为施行治理,而只是在帮助施行治理,是所谓的"佐治"。一、晚明的官场风俗晚明小说《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四回  相似文献   

4.
正按照清嘉道年间官至督抚的福建人梁章钜(他本人在中进士之前也是幕友出身,自号"儒林参军")《浪迹续谈》一书中的说法,在各级官场中充当幕友的大多数是绍兴人,而且随着绍兴师爷的遍布全国,绍兴的特产——绍兴黄酒也行销各省,"可谓酒之正宗";官场中除了"京片子"外,  相似文献   

5.
明中叶以后,县级机构中出现了县官私人聘请的幕友,而“幕厅”一类的名称却并非幕友的办公地点。当为典史帮助知县办理文案的场所。县官幕友的雏形是“主文”,是以衙门中积年书手演变而来的,地位高于书算,其作用是协助县官处理刑名、钱谷一类的政务。  相似文献   

6.
幕府与衙署,均属官府,却稍有差异。一至清代,幕府从临时开府转而变为专设衙署,总督、巡抚随之成为固定的地方大僚,幕府与衙署趋于合一。明清入幕之人,称谓众多。最为闻名者,当数"幕宾""幕友"与"师爷",通称"幕僚",一身而兼具宾、友、师三重身份。明清私人聘请的幕宾,其职掌主要在于佐治、检吏两个层面。幕主与幕宾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凭的关系:幕主得幕宾之助以治事,幕宾得幕主之脩金以糊口。幕主与幕宾之间,是一种东翁与西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清朝时期,基层衙门里的刑名幕友,要负责处理日常诉讼审判事务,从受理案件、发出重大刑事案件的通报"通详"、传唤当事人及证人、整理被告的供述以及证人的证词、拟定本衙门能够自行结案的案件"自理词讼"的判决书、草拟需要层层上级复审案件的"申详"并作出草拟的判决意见"拟律"等等,可以说是诉讼审判"一条龙"的幕后主持者。  相似文献   

8.
"师爷"这一称谓,出自《清稗类钞·卷28·绍 兴师爷》,指的是那些被清代地方官吏聘请来协 助其处理行政事务的人,又称为幕友,相当于今 天的秘书和顾问。这些人都具有深厚的国学涵 养,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丰富的社会阅历,被主 人倚为"智囊",左右着主人的决策和意向。  相似文献   

9.
乾隆朝统一新疆后,因该地地处"极边",刑钱幕友多不肯远来。清廷在流放新疆的废员中,择以赏衔帮办。文章通过对现有史料的梳理与考察,分析乾隆至道光时期新疆得赏衔废员们的群体特征,总结清廷为此所做的政策保障,探讨清代新疆废员管理制度的确立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幕府制度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是清代幕友的主流,在政治舞台、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绍兴师爷发端于明中期,形成于清初,在雍正时期,受到政治因素以及新兴的行政措施的影响,绍兴师爷得以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绍兴地区的知识分子受到科举问题的困扰,综合生计的原因,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传统,也成为推动绍兴人入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十九日,曾国藩与赵烈文闲谈时,说官场交情离合有在情理,也有不在情理,为此他举了郭嵩焘与毛鸿宾、朱孙诒与刘蓉以及自己与沈葆桢、李元度、左宗棠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曾国藩说:"毛鸿宾早年在京城时,看到郭嵩焘的文章很有文采,就很想与他结交,后来毛鸿宾出任湖南巡抚,又屡次请他做幕友,等到毛鸿宾担任两广总督,朝廷发出寄  相似文献   

12.
正在明清时代的各级官府衙门里,有着一个说起来居于幕后、但却人人皆知的参政群体。长官尊称他们为"先生""老夫子";衙门里的六房书吏、三班衙役尊称他们为"师爷""师老爷"。而在官场上一般通称为"幕友""幕宾""西席"。一、从金师爷发脾气说起清末人汪康年的《汪穰卿笔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新到任的无锡县钱知县请了一位金师爷帮助自己处理审判事务。这位金师爷正当少年,风流倜傥,时而出署冶游,很快就和惠泉山尼庵里的一个尼姑要好上了,经常流连忘返。有一次钱知县遇到一个紧急案子,急需师爷帮忙,可等了三天,金  相似文献   

13.
林树梅,福建金门人。文学家,诗人。在担任凤山县令曹谨的幕友期间,林树梅助其兴修水利、巩固军防。曹公旧圳便是林树梅在凤山工作期间修建而成,为台湾水利保留至今的水利工程之一。林树梅也因此获得好评,其功绩也为两岸人民所肯定。  相似文献   

14.
《山左金石志》虽题为毕沅、阮元同撰,实乃阮元及其幕友朱文藻、何元锡、武亿、段松苓和赵魏所修,毕沅仅参与了《山左金石志》编纂条例的商订以及提供自己所藏彝器、钱币、印章、拓片等金石资料而已,纂修工作由阮元组织完成.  相似文献   

15.
铁波乐 《文史天地》2004,(10):29-34
师爷,又叫幕友、幕宾、幕僚、夫子、西席,是一种混迹于官场、吃官饭、办官事而又既不是官,又不是吏的特殊人物。师爷有两大类,一类是帮着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出点子、处理政务或军务的参谋、文书,这种人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还能帮助幕主审时度势,排难解纷,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曾国藩、李鸿章、  相似文献   

16.
南宋州县私名贴书为编制外招募的狱吏,与所谓的正名吏人不同。由于任职的稳定性和狱讼业务知识的常年积累,这一群体逐渐趋于世袭化、专业化。他们在地方司法审判过程中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讼师"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正式的职业称谓出现于南宋后期。他们因为民众司法诉讼的需求而存在,但又受到政府的无情打压,始终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地位。私名贴书和讼师具有同一性,很容易互换角色。他们游走于官民之间,既有坑害民众的一面,又有维持社会秩序的一面。这些法律人在南宋基层社会的法律秩序构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后世法律生活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明清时期刑名幕友和讼师最初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17.
清王朝平定三藩之后,国家走上全面治理的新阶段。朝廷不断用科举、开特科(博学宏词)等方式,广揽人才,扩大官僚队伍,完善统治机构。在地方,从督抚到州县,更加普遍地用聘请的方式,广招“佐治”之才,使之成为地方官吏得力的智囊人物。这些智囊人物被称为幕僚,俗称师爷,又叫幕友、幕宾、幕府、馆师、馆宾、西宾等。幕僚与地方官的结合,是专门家与政治家的结合,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紧密的,联系是自由的。幕僚普遍地存在于清代的各级地方政权中,帮助地方官治理地方,统辖人民。探讨清代幕僚及其对地方政权的作用,对深入了解清代的地方政权及吏治,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家彝(1881~1955),号季让,江宁人,原籍浙江吴兴。其父沈国瑛(沈味兰),一生作幕友,只当过一任山东莱阳县知县。他有6子,家彝行四。沈国瑛曾长期为张之洞亲信幕宾,因此,沈家彝幼年和少年时代久居武汉、南京,并通读经书、学习八股,还涉猎各国政治、化、科学知识。沈家彝从小聪颖,个性倔强,他学贯中西,常语惊四座。  相似文献   

19.
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原直省总督、巡抚衙门不置属官,司道衙署职官数量甚少,幕府成为事实上的体制外机构。咸同以后,随社会变化与政务增多,文案处与科房数量增加,众多局处所的不断衍生与扩充,分别从督抚衙门内外伸展行政权力,影响中央财政,原有体制弊端更为突出。清季新政的外官制改革,以借用唐宋幕职为形式,通过分科治事体现了近代科层制精神,将体制内外机构整合改造,使幕友成为职官,并设会议厅议政决策,其建置反映了清季内外官制改革的成果,在行省机构从传统官制向近代行政体制过渡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我馆书画藏品中,有一部张之洞电稿墨迹,共280件,分装成五册。据题记,此系1921年与1922年之交,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王树柟主持议刊《张文襄公全集》时,从张氏后人手中发现的。当时,张氏家藏有张之洞电稿十余(匚夹),其中有正副两稿者,王择取其初稿装璜成册。这部电稿后归畿辅先哲祠,建国初期移交我馆。电稿文字,有的是由张之洞亲手所拟,有的是由幕友代拟,而后由张之洞里定的,多有删削涂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