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玛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对美国西部的华人女性的一种惯称。早期赴美华人女性大都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她们似乎偏好给自己取玛丽这个洋名。早期华人女性在美国西部矿镇极为少见,偶尔出现一位,她那独特的衣着、发型及神态气质,难免会引起所在地白人或其他族裔人士的注意,为了和名叫玛丽的白人女子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
澳洲传统学术界对于19世纪澳洲华人史的研究,大多基于白人种族主义立场,呈现出单向度、类型化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特点。论文指出,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白澳政策"的废除以及大量民间史料的发掘,逐渐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更具包容性和批判精神的研究路径。女性史视角的引入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融会,重视对女性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个人生命体验的真实再现,打破了以往对于跨种族交往的刻板成见,拓宽了对于华人婚姻形态、家族谱系、社区建构、文化融入等的研究。研究认为,在19世纪澳洲华人生活中,华人女性与白人女性都通过各种方式,在华人社区建构以及与白人社区交往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1885~1922年对加拿大华人社区唐人街来讲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卖淫嫖娼与赌博等丑恶现象普遍,社会问题丛生。对这些问题,当时很多白人,包括学者与政客都把责任完全推到华人自己身上,归结为华人文化的劣根性。而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除了华裔学者和少数白人  相似文献   

4.
从地理学观点来看中西文化之差异(摘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人移民美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初期移民多属劳工阶级,为了逃避中国内地的饥荒,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在人地生疏、言语不通的情况下,或开矿淘金,或种田修路,都能含辛茹苦,傲白人及其他族裔所不能做或不肯做的工作。对美国的开发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刻苦耐劳,勤俭自持也曾为白人所称道。然而由于肤色习尚之不同,每当经济萧条许多白人在失业的压迫下,华人便成为他们压迫及歧视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华人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地华人资本的不断注入,美国华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现已跃居全美各少数民族之首,华人家庭的年收入也已超过白人家庭。美国华人经济的发展引人注目,从海外一些华文报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6.
尽管华人移居加拿大已有130年的历史,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近一、二十年,加拿大华人才获得公民权。在战前,法律拒绝承认他们享有其他加拿大人视为当然的许多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自由出入国境的旅行权利。由于法律认可的歧视和社会敌意限制了华人求职的机会。由于华人自身财力有限,教育不足,更主要是由于加拿大社会状况和市场条件对华人不利,迫使许多华人不得不躲进华族所经营的行业中去,以避免和白人工人发生竞争。因此,手工洗衣业和餐馆业便先后成了华人谋生的主要手段,相比之下从事专业性和技术性职业的华人在战前则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香港移民与加拿大白人社会的矛盾浅析李巍80年代以来,大批香港移民涌入加拿大,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社会群体。他们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移民一样,都属于华人,但是在移民背景、移民成份和对加拿大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其中,他们与加拿大白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华人飘洋过海到澳洲去谋生的事最早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去的人数也少。19世纪50年代由于澳洲发现金矿,才吸引了大批华人前去淘金。由于种族的、经济的以及生活习俗诸方面的原因,澳洲白人的排华活动愈演愈烈,终于导致20世纪初主要旨在禁止华人入澳与留居的“白澳政策”的形成。此后,华人离澳的多,入澳的少,在澳华人数量陡降。二战期间,澳洲政府接收了一批华人难民。因此,20世纪初到二战前的几十年中,在澳华人的主体仍是淘金时期入澳而后来留居的那部分华人。二战后,澳洲政府允许一部分华人学者、留学生、商人、企业  相似文献   

9.
正洛杉矶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西南部,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人最早移民美国的聚居地之一。华侨华人与其他族裔和平共处奋力开拓,把洛杉矶建设成为先进、发达、美丽、富饶的港口城市,获得"天使之城"的美誉,2017年12月还获得"世界春城十佳"的称号。国际体育赛事似乎特别青睐这座城市,1932年奥运会和1984年奥运会都在这里举办,未来的2028年奥运会也将在这里举办。好莱坞的大编剧大导演也喜欢把这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中国佬》为文本,在当时种族歧视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探讨了以伯公和阿公为代表的契约华工抗争和"越界"的行为与策略。以伯公为代表的夏威夷种植园契约华工以"捣蛋鬼"的形象,通过制造麻烦来拒绝被驯化,逾越"不许说话"的戒律;以阿公为代表的铁路契约华工,则通过罢工来争取和白人同工同酬的待遇。他们的"越界"行为既是对华工主体性的宣示,也是对现有契约华工历史话语的一种反拨。正是在不停地跨越或隐或明的边界的过程中,华人才逐步扩展自己在海外的生存空间,改变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主要的模式支配着对美国华人的研究。在美国,同化或者从属于白人的观念主导着政府对华人少数民族的政策,并且指导着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美国华人的研究(theas-。imilationistParadigm)。同化模式唯一关注的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欧裔美国人与华人少数民族之间的种族差别和冲突,以及华人移民美国化或者未曾美国化的方式与程度。相反的,在中国,学者与政府官员在研究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乃至于美国华人时所运用的主导思想则是效忠,抑即美国华人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在何种程度上依然忠诚于他们在故乡的亲属、他们的祖籍故乡、中华…  相似文献   

12.
论文梳理了美国华人争取教育平权第一案——泰普诉赫尔利案的产生背景、审理过程、后续发展及影响。虽然泰普胜诉后,受到旧金山教育行政当局的极力阻挠,仍未能进入白人公立学校,但泰普案改变了华人消极维权的刻板印象,激励华人教育平权斗争的策略向法律诉讼转变,敦促美国设立第一所持久性的华人公立小学,提高了旧金山华人儿童的入学率。泰普案的发生距今已逾百年,在这百余年间,美国华人群体的公共形象经历了巨大转变,他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和探索从未停歇,华人为争取平权所做出的努力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3.
美国自快速工业化后,男性白人因失去手工业时代的支配地位而对外来移民和少数族群采取仇视的态度,将男性华人视如女性而置之于权力边缘。美国华人可说是在性别分化的机制运作之下,经历了种族歧视。男性华人尝试藉由抗争罢工、司法诉讼等方式争取尊严,这些行动虽然不一定都产生了良好效果,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华人男性气概的形成过程。本文主要以现存美国本土华人研究的二手资料为基础,以性别为关注点,力图重新给男性华人以不同的定位,从而使美国华人的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4.
美国若干原来鲜为人知的华人家族的历史近年开始逐渐为人所知 ,这种状况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华侨华人的研究 ,对于全面认知华侨华人而言不失为巨大的裨助。《金山之旅——一个美国华人家族的百年史诗》即属其中之一。传主施氏 (See)家族由于其混血儿后裔 L isa See对其历史传统的发掘追踪而显现在公众之前。 L isa See的祖父 Fong See最初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沙加缅度创业 ,接着将事业扩张至洛杉矶 ,并娶一个白人女性为妻 ,肇始了一个混血种华人家族的历史 ,是早期美国华侨华人的创业者之一。此后 ,Fong See回到中国 ,在故国延续了另一个大家…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2011,(10):31-31
中国留美学生王玄自6月8日从纽约自由女神像下出发,经过89天艰苦的徒步旅行,横穿美国大陆13个州,全程3000多英里,于当地时间9月4日下午12点35分抵达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威尼斯海滩栈桥,成为历史上首位完成徒步横穿美国的华人。  相似文献   

16.
书讯     
《种族歧视与性别———二战前美国大陆男性华人之经历》出版台湾师范大学王秀惠博士所著的《种族歧视与性别———二战前美国大陆男性华人之经历》一书,已由台湾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出版。该书试图以性别学理论阐释梳理二战前美国男性华人的历程,全书约30万字,绪论、结语外另分为六章。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性别研究与男性气概的有关情况;在随后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中,作者探讨了男性华人在美国社会所遭受的经济和种族压制;第四章中,作者从白人洗衣业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如何塑造他们对于男性气概/女性气质的认识以诋毁华…  相似文献   

17.
今年五月印尼骚乱中,华人妇女遭强暴、商店被焚烧的事实真相为舆论界陆续曝光后,海外华人易受歧视、迫害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近百年来,海外华人拥有过事业成功的喜悦与欢乐,同时也承受着一波波排华浊浪的冲击,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抹平的历史创伤。回溯华人移民海外的百年历程,撩开历史神秘面纱,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浸满着海外华人辛酸血泪的生存发展史。美、澳新大陆的开发凝聚着华人的血泪汗水19世纪,美国西海岸一片荒凉,横贯整个东西大陆的铁路还没有修建完工,加利福尼亚一带又发现了许多可采金矿,企业主们急需大量工勤…  相似文献   

18.
刊中人     
"白人美国"的终结?奥巴马的当选是美国一个大趋势的明证:"白人美国"即将终结。在1920年代,正宗的"盎格鲁-萨克森"美国人甚至对东欧移民的到来都表现出歇斯底里的不容忍。在1940年代以前,  相似文献   

19.
从元代到清代,印度西南的港口城市生活着相当多的华人。柯枝和小葛兰曾经有远近闻名的中国市场。1342年至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在印度西海岸旅游时就看到中国人的踪影:在一个恶劣的天气里,“中国皇帝的信使所乘坐的舢板被巨浪掀翻到海滩上。有些人被救了起来。当地的中国商人立刻给他们换上了衣服。”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中,每次都会在柯枝和古里补给食物和淡水,与当地人进行贸易,这肯定会影响当地的经济文化,给当地华人带来声望和财富。当地华人不可避免地把郑和奉为财神或者保护神。民众造像与祈愿有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后苏哈托时代印度尼西亚新政府逐步放宽了对于华人经济发展的种种限制,华人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传统的华人大型企业集团经历战略重组、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后逐渐恢复元气并拓展了业务,新兴华人企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华人中小企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尤为重要的是华人开始组建经济类社团组织,借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加速扩大华人经济的商业网络。印尼华人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不仅推动了印尼国民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为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