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刚 《黑龙江史志》2013,(15):155+157
顾友仁博士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历史进程,论述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通"等创新观点。文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盘点和分析,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在"国学热"与党和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该著作的出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天文分野是基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宇宙生成论而构建出来的一套天地对应学说,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内容,值得我们从思想史及观念史的层面去加以考察。本文着眼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视角,对历代分野说体现出来的世界图景及其与国家政治版图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出分野学说"分野止系中国"的文化地理观念,以及象征国家疆域主权、宣示中国与周边藩国政治臣属关系的政治功能。这些思想文化与政治文化特征所折射出来的就是充满华夏中心主义意识的中国传统天下观,自宋代以后,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开始对这种狭隘的世界观提出质疑和批判,从而构成了晚清以后中国传统天下观崩溃的一个远源。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末期,"慎刑"这一朴素的刑法思想就已形成,并随着古代中国国家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文章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括民本主义思想和宗教文化)、统治者的"德治"政治、中国传统国情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指出慎刑思想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这种朴素的刑法思想应为当代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其具有的"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其特点是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发,从中确立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活意义,为人生文化提供种种价值理想和实现此等价值理想的途径与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标志."天人合一"思想是其中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王悦慧 《沧桑》2012,(6):19-21
作为清代建筑与园林典范的避暑山庄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思想在这里相磨相荡,既相互融合,又各显神异。以"敬天法祖"为思想内核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在其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金山上帝阁和永佑寺御容楼则是其物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分析,来揭示清帝治国理政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天子地"是中国民间故事很常见的一个类型。借鉴文化记忆的理论,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正统论"入手,尝试分析该故事类型作为一种"神话化的历史",如何深刻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的双重文化记忆,即"作为顺服的回忆"和"作为反抗的回忆"。而风水术数作为一种象征文化系统或知识—实践体系,参与阐释和传达了中国"大一统"政治思想传统,进而左右了中国人在"事生事死"活动中的历史心性、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风水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风水学说发端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基于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的风水理论,是"道"、"气"、"阴阳"、"八卦"、"五行"、"中庸"、"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在相地建宅过程中的物化。清朝虽是满族,但入关以后迅速汉化,以中华文化思想为指导进行国家治理,避暑山庄的修建,正是康熙皇帝以风水思想为指导的一处园林佳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自成体系,博大而精深。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王朝时代后,儒学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然而在儒学文化体系中,封建的纲常伦理却是其核心,这致使中国的思想文化死气沉沉,科技文化墨守成规,便也渐渐落伍于世界文化之林。但在近代饱受西方文化欺凌的同时,却也正同时承受"反哺之恩",使得中国的近现代文化呈现一种不一样的特色—这就是我们后来所接触的"西学东渐",并且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呈现着不同特色的新文化对旧的陈腐落伍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这也就儒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支配统治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在"西学东渐"影响下的独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以星宿代指地域或以星宿命名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学上的一个具体体现.本文列举了东北地区的几处以天文星宿命名的古代地名,对其中所反映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的问题就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问题。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充分、深刻的探寻和研究。本文主要是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旨在揭示这一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林 《史学集刊》2007,4(3):31-3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广泛传播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某些契合点。例如,中国社会原有的均平理想、人学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和敢于斗争的传统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民主性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3.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意蕴深长的"和文化"思想。主张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大特点,更是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太平经》的思想就是沿着"和"文化的传统,在东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柳诒徵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学大师结合西方新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大量阐述。他对中国传统治史原则和方法的阐述尤为丰富和精深,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治史之必本于德"的原则;二、国史书写的道德评判准则;三、史识与史德、史法的关系和治史重在求取史识;四、注重史事普遍联系的史学记载和表述;五、正确看待考据在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史学思想体现了柳诒徵史学通贯古今和兼融中西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殷海光的一生经历了从坚定地坚持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到转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相关研究应该以殷海光为中心,着重从其个性、道德情感、逻辑学家身份、病中文献资料以及林毓生、陈鼓应等人物进行考察。在其思想转变的原因中,殷海光安身立命的中国传统和东方情调的赤子心灵是根本,逻辑经验论等西方文化的不尽人意既是刺激因素也是技术条件,其他人和事只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为问题讨论殷海光的思想转变,其实是沿袭"非西即中"或"中西融合"的俗套。殷海光思想的转变并不存在离开和"回归"的问题;也不能被意会为"回归",因为它无法"回归"为价值倾向;也不能说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他只是从反传统主义者转变为非传统主义者。否定"回归"的观点,可以摆脱中西文化关系的俗套,跳出线性思想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王志艺 《丝绸之路》2021,(1):185-187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既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土壤,也带有鲜明的中国古代文化之烙印.其商品"无品牌"之设计理念契合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海报"无设计"之意境与禅宗"空寂"思想一脉相乘,"极简主义"生活美学与儒学"以人为本"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近代南通的发展,以中国传统的"正德、利用、厚生"思想为基础,注重学习和利用西方思想、技术与人才,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古代城市向近代工业城市转型的新路。其所形成的"一城三镇"城市格局,以及在整个通海地区乃至北至连云港的广大盐垦区,不但在当时养活了一方百姓,而且为今日南通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而张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础上构建的综合社会规划思想,是促使近代南通成功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尹业初 《沧桑》2008,(5):106-107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而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也就是在反思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传统与政治文化传承,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风格,它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与中国国情相匹配,突出表现为有雄厚的文化资源作支撑,一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和合"政治文化传统等政治理性和智慧,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的思想;第二,是当前中国一种有效的民主治理形式,有着最广泛  相似文献   

20.
谭练红 《沧桑》2010,(6):196-196,208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