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增冲鼓楼,具有双重属性的文化遗产地 增冲鼓楼是一处比较特殊的文化遗产地。 首先,它是一座文物建筑。增冲鼓楼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增冲侗寨,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木结构中心柱型鼓楼,  相似文献   

2.
侗寨鼓楼     
鼓楼,是侗族的特有建筑,是侗族人民聪明智慧的艺术结晶,是侗族的也是我国建筑艺术中一颗独具特色的璀璨明珠,它鲜明地、典型地昭示着侗族的文化和文明。鼓楼,它又是侗寨的标志,人们只要看到村寨中有鼓楼,就知道这里是侗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地侗族聚居的村寨里,一座座造  相似文献   

3.
苗族鼓楼     
在台江县城东南20公里的排羊乡九摆村,有一座为苗族地区罕见的鼓楼。九摆村位于雷公山北麓,周围群山环绕,风景优美。鼓楼座落在村中的土阜上,凌空矗立,古朴庄重,当地苗族群众称之“炸牛”或“炸足牛”。为三重檐多坡面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其下层空间宽敞,平面正方形,无斗拱铺作。楼高11米,长、宽均为7.2米,总占地面积51.84平方米。楼中以一根粗大笔直的杉木作主承柱,从地面直通屋顶。周围以16根合抱的外环檐柱为衬,着地木柱共17根。梁架结点以落地长柱与瓜柱相间使用,用穿枋穿斗连接,利用逐层内收的梁、枋、瓜…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12,(5):F0004-F0004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天下第一鼓楼”位于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乡境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木质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共21层,总高35.18米,总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在其附属建筑物上,有侗族沿革及服饰、习俗等内容的绘画和雕刻。2001年,该鼓楼以“最高、最大、楼层最多”入选《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相似文献   

5.
侗族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在建筑、饮食、节日喜庆、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建筑方面,除了造型奇特、功能完善的风雨桥,干栏式木结构的侗楼外,在每个侗寨,都有一至两座多檐像尖塔一样的建筑,这就是侗族的鼓楼。本文试作侗族鼓楼文化的研究,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加以指正。  相似文献   

6.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是侗寨的象征。一寨建设之始,必先建鼓楼。只要看见鼓楼,便可知必有侗族人居住。由于侗族深受汉族宗法观念的浸染,故单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楼,而杂姓村寨,则每一姓氏各建一个鼓楼。因它多以姓氏而建,故鼓楼的好坏则直接体现了一个同姓家族的兴旺与衰落。  相似文献   

7.
河西的鼓楼     
正在河西生活,总是绕不开一个举目可观的建筑物,那就是鼓楼。鼓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标志,一个古老的城池总会有一座巍峨矗立的鼓楼。最初,鼓楼是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楼房,用以报时或警戒盗贼。后来,鼓楼矗立于城市的中央,成为城市无处不在的形象。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从汉武帝列四郡起,一座座城市就在这块土地上拔地而起。酒泉、张掖、武威,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着自己的建筑文化,鼓楼,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张兵 《文史月刊》2022,(12):66-67
<正>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志文献记载,明代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太平楼;南有永泰街的鼓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楼。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鼓楼幸存下来。大同鼓楼,又名“更鼓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缮,  相似文献   

9.
当你跨入南侗地区的从江、黎平两县地界,你会感到宛如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那里,撞入你眼帘的是一个个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恬静古朴,民情纯笃的侗寨,星落棋布地撤落在都柳江畔。恰似串串明珠在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座座高耸挺拔的鼓楼,亭亭玉立于鳞次栉比的干栏式侗族民居建筑群中,建筑群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这侗寨的标志。它象征着团结,预示着吉祥。村头寨尾,河畔溪房,横卧着造型别致,装饰华丽,工艺精湛的花桥(风雨桥)。还有那与鼓楼对峙而立的侗  相似文献   

10.
冯林 《四川文物》2008,(1):88-89
成都鼓楼南街清真寺礼拜殿是四川年代最久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在成都地区现存十余座清真寺礼拜殿中制度最完备、构筑最精巧的一座.它标志着清初伊斯兰教建筑在成都蓬勃发展的兴盛面貌.  相似文献   

11.
涿鹿鼓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明崇祯年间重建,由墩台和楼阁两部分组成,1993年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涿鹿鼓楼进行了调查和测绘,以期为今后制定保护修缮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涿鹿鼓楼的历史沿革和建筑形制,分析了其保护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侗族居住黔湘桂三省区和湖北恩施一部分地区,人口一百六十多万。侗族语言是属汉藏语系壮侗水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侗乡是一个颇具古俗古风的礼让文明之乡。较少于山民们那种粗扩、强悍的性格,而较多的是具有水边居民们的清秀、聪颖。机智、富于幽默和生活情趣。是一个善于装饰生活和艺术创造的民族。侗乡鼓楼,堪称世界造型艺苑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当你站在鼓楼边瞻仰时,这个侗族人民的空间语言,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不尽的情思。一、鼓楼与侗寨侗族世居向阳开阔,林木葱宠,波光数数,风景秀媚的水边山寨。高耸入云的鼓楼,飞阁重叠…  相似文献   

13.
四门塔     
在山东济南市东南三十六公里的青龙山南麓,矗立着一座雄浑的古塔,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四门塔(图见封底)。四门塔为一单层的方形佛塔,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全部用大块青石砌成。四面各有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塔檐部挑出叠涩五层。塔顶用二十三行石板层层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屋顶。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等构成塔刹。整个形体简洁朴素,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早期建筑范例。四门塔塔室中心为石砌方形塔心柱,十六根三角形石梁。塔心柱与塔墙之间有拱板,三者一起托住塔顶。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座石雕佛像,皆螺髻、盘膝而坐。刻工精细,保  相似文献   

14.
1927年4月23日凌晨五时发生的里氏八级地震,将古浪善城夷为平地。劫余仅存的建筑物,只有火庙楼子和杨家牌坊两座。火庙楼子(或称燃灯佛闽),座落在上城石坡头大路口,木结构,共三层。第一层为门洞式,建立在高约15米条石砌成的墙基上,下供行人车马通行;第二层距地面约35米,向西一面敞开,常被做为临时舞台,供开会和演戏用。最高一层飞檐斗拱,青瓦盖顶。杨家牌坊在原鼓楼北侧。坐东向西,临街修建。为门式单牌楼,基座用四根石条“人”字形卡住木柱,极为稳固。顶部四角飞檐,上挂风铃两对。每当风起,即叮噹作响,声音清亮悦耳。牌楼正面有竖匾“圣旨”二字;其下横刻“旌表扬氏  相似文献   

15.
龙胜平等鼓楼群由13座清代至民国年间建造的侗族鼓楼组成,历史悠久。其结构独特,造型各异,星罗棋布,形成了全国罕见而独有的鼓楼群体。龙胜“平等鼓楼群”至今保存完整,具有历史、艺术、建筑、旅游、民俗、宗教等多种价值。  相似文献   

16.
侗寨鼓楼     
进入美丽的侗乡,不论往哪个寨子望去,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像宝塔又像亭阁的鼓楼。鼓楼,是侗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遮荫树”。在巴黎国际艺术节上,一曲侗族大歌轻如行云流水,高似滚滚林涛,那多声部、无伴奏的优美旋律,震动了国际音乐界。侗族老人告诉我侗族人世代以歌为伴,老人会唱,娃娃学唱,在鼓楼中行歌坐月(以对歌形式谈情说爱)更是年轻人的拿手好戏。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在鼓楼对歌呢?侗族鼓楼又是什么样子呢?经过了解,我知道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黎平、从江、格江、通道、龙胜、三江等县侗族聚居的地方,现存鼓楼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每座城市,无论大小,都要建筑鼓楼,多数城市还建有钟楼。因为过去没有计时钟表,鼓楼和钟楼就成了报时台,按时击鼓、敲钟以便向全城报时。因之,有晨钟、暮鼓之说。北京的鼓楼和钟楼位于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故宫三大殿、景山、地安门、鼓楼,止于钟楼。  相似文献   

18.
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达县地区,有一座巍峨高大的陶雕节孝牌坊(图一)。这座牌坊位于开江县城南35公里的任市镇街口,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清朝廷诰授清制五品奉政大夫张九封为其妻妾所建。牌坊座南朝北,四柱三门牌楼式建筑,高12米,宽11米,厚0.8米。牌坊周身用数十块陶件拼并而成(仅柱底基石是用巨石雕成),梁柱铆榫对接油灰凿打,不用铁活。四根方形柱,十道方横梁构成坊架,柱面宽0.8米,横梁面宽0.6米,三道门为拱形顶,中门高4.3米,宽2.1米,侧门各高3.8  相似文献   

19.
鼓楼,原本是指城隅上置放特大型鼓的楼房,用以报时或警戒盗贼。佛寺所设鼓楼,与钟楼相对,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于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到了唐代,张说始设鼓楼于京城之内。往后的演变,作为一种建筑样式,彭楼便与城市融在一起,成了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固原钟鼓楼,自然是固原历史上的一大著名建筑文化景观。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一书里,将明代大同城的钟楼的建筑造型的照片收入书中,并有考察文字说明:“平面三间,正方形,高两层,檐三重。上层周围绕以腰檐平坐上作九脊顶。  相似文献   

20.
贡昌 《文物》1983,(11)
金华湖镇舍利塔是北宋早期的砖塔,建筑精美,在浙江宋塔中保存较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六面七层,高约35米。基座每边宽2.2、高1.6米。逐层向内缩小。每层每面有倚柱、间柱,明间辟壶门状佛龛,阑额上置补间铺作一朵,角柱置转角铺作。第一层腰檐菱角牙子迭涩七层,第二、三层迭涩五层,第四层以上迭涩四层出檐。塔顶有铁刹,上为相轮,下为覆钵,用铁索与六个飞檐角连结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