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自古讲究"人有三尊,君、父、师"。不过,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呢?古人席地而坐,《礼记·曲礼上》:"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西方的座位最尊贵,宾主相见,都是让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这个座位就被称为"宾席"或"宾位",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客人就被称为"西席"。古人对老师最为尊重,所以就把老师  相似文献   

2.
砚边茶话     
<正>中国画的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段是靠墨色。墨分五彩,而现在墨汁是化工原料,不是天然产物,它已无法表述古人的"清岚之气"。还有,其他的丹青颜料一样是化工制造,这样与古人的精神要求已相距甚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的很多画家为求快捷,已经把很多古人必备的条件简化了。如磨墨,古人追求的是"非人磨墨墨磨人"这一境界,磨墨作画是发挥"墨  相似文献   

3.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具体实践。郭绍虞"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的研究范式遵循了"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精神;他对中国诗学范畴的辨析、对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和诗话研究,与"整理国故"运用新观念、新思想积极改造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相一致的。但郭绍虞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整理国故",注意恢复和发现古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显现为一种创造性还原。  相似文献   

4.
古人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古人告诫世人,医学名家要有热爱患者、极端负责、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高福民  张明强 《旅游》2012,(6):90-95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新疆和田邂逅考察了"达玛沟小佛寺遗址",面对千年艺术如同朝圣,感沐古人创造的文明和今天在构筑的多元化和谐,不由感叹:"佛不在远,有缘则近;寺不在大,有奇则神"。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坐姿作为中国古代人多姿多彩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可以说:"明古人坐法"应该是作为考古研究的基础。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人的坐姿,就是要从中挖掘它富有内涵的礼仪,进而对九州华夏的礼仪之坐姿文化做深度的探究,最终将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风采展现出来。在当下,我们对古人的"坐"的剖释实际上是一个类的概念,即大体可分为:坐,跪,跽,踞和垂足坐等行为方式。下面就以以上几种坐姿,分别加以论述。第一种,坐,《说文解字》:"坐,止也",即表明"坐"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廉洁永远是那历史中的常青树,千百年来,它无时无刻不敲打着每一个人的良心。山西历史上廉政名人层出不穷,出了"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著名清官陈廷敬等。廉政文化建设也是反腐倡廉、净化政治生态的"精神食粮"。通过《清代廉吏石家绍》一文,继承和发扬古人的廉政思想和廉政举措,使其真正成为廉洁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良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古城城墙是良渚遗址中重要的城市建设遗存,其建设活动标志着良渚古人对核心宫城区域的确认和围合,是对可利用的自然地貌进行人工干预结果。建设方法展示出良渚古人已经具备丰富工程经验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本文结合考古资料、现场调查和工程原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铺底垫石"工艺进行工程技术分析,判断古人利用自然进行工程实践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风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气活动。古人早就对风有了浓厚的兴趣,古代有很多文献是描述风或者与风有关的,要想了解古人对风的认识及其思想,深入气象科技史中"风"的研究,我们就必须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总结。本文将从气象科技史角度出发,研究"风"类文献,并从中总结出古人对风的认识,主要包括对风向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与风相关的固有名词两个方面。这些总结将会对气象科技史的学习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明起源于文字,而文字的起源与我国早期的祭祀密不可分。《说文》的示部字共同体现了古代祭祀神袛的宗教行为,通过对《说文·示部》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古人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及得到神的赐福的目的,以此,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一词的真正含义:即神与人相契的"联系之物",古人就是通过对宗教的实践来获得超越生命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古人经常用"某某苗裔"来表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族源关系,《辞源》和《辞海》将其简单地解释为"后代子孙",是很不确切的。本文通过考证后发现,其实"苗裔"一词在这里具有特殊的含义,它专指"某某"女性的后代子孙,古人所以要用"苗裔"表示这种特定关系,与"苗裔"在反映血缘关系上的不确定性有关。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族源构成的"二元规律",以及其他一些与族源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将头发、生命和父母,甚至是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见古人对头发的重视。自古以来,国人尤其是女子相当重视头发的保养和修饰,很在意自己的顶上风光。古代爱美的女性青睐并借助假发来一偿自己的爱美之心。西周时期,妇女就开始流行梳头发高耸的高髻,这种风尚在春秋时期更甚。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头发数量是有限的,如何确保能梳理出那种高高耸立的发髻呢?这个问题,没有难倒2800多年前的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1)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梳理自魏晋以降千百年来的中国书画收藏史,足以证明,当收藏被用于"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则书画的传统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细究之,这是实用主义的哲学。其实,"读书"与"行路"是同等重要的,光"读书"不行,单"行路"也  相似文献   

15.
正1982年,查理德·威尔克(Richard R.Wilk)和威廉·拉什杰(William L.Rathje)最早提出"家户考古(household archaeology)"一词,认为在家户这个层次,社会群体与经济和生态过程直接相关,因此,考古学家可以用直接用家户遗存来研究古人的行为,从而弥补了"中程理论"使用现代人类社会材料来解释古人行为时存在的一些缺陷[1],家户考古自此在西方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也就是文章的"肌肤"。文章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精确的立意,无不以语言为载体。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沉醉之时     
<正>所谓"诗酒年华",在古人的世界中,作诗与饮酒往往同时进行,由此造就的著名篇章难以胜数。我们从小就熟读古人的饮酒诗,但若较起真来,恐怕很少有人一字一句弄明白过其中的意思。《诗经》的时代离我们太远,"金罍"、"兕觥"之类酒器就连字音都不易读准,只能算偏题、怪题;可哪怕晚至唐人孟郊的名句"劝君金曲卮,勿谓朱颜酡",要问到这"金曲卮"到底长什么样,平常人恐怕也不见得能一下儿答上来。这个情形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在本期杂志的"微观中国"栏目中,  相似文献   

18.
水口,就是指某一地区水流进出之处,水流进之处称为"下水口",水流出之处称为"下水口"。水是财富、兴旺的象征,古人因此常在下水口附近兴建亭、桥、楼、阁以锁财运,兴文运。抛开古人"水即财源"的象征意义,水口的设置对于城市空间布局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且曲折环抱的流水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情趣与生气。在此,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内合江亭(下水口)、望江楼(文昌阁)、安顺廊桥(镇江桥)这三处含有典型风水内涵的实体景观,作为"三点一线"的水口旅游景观格局的具体构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景观文化内涵,还能够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出规划布置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正【教材原题】"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这些神奇与美妙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描绘的对象,他们或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用富有个性和魅力的语言将自己眼中的美景呈现给世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我们在欣赏景物时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才会获得独特的体验,下笔描绘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表情     
后人看孔子,千人千面,看了两千多年,留下很多画像。从画像上,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李零所说的"丧家狗"模样,这样提示一下,不是说李零先生错了,而是说古人还没有他这样的眼光。古人看到的孔子,多半是圣人孔子,而不是孔子本人。见过很多孔子画像,最喜欢宋代马远绘的孔子,以为"马一角"的孔子,才最贴近那位"青春恒在"的乐观主义老头儿孔丘本人。赵孟頫为赵宋后裔,入了元朝,还官至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