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翔字凤冈(凤岗),号犀堂(樨堂、西堂、西唐、西塘),又号山林外臣,工诗、书、画、篆刻,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兹将有关高翔生平与艺术的几个问题,简单说明如下:一籍贯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说高翔是"甘泉人";同书卷四,说高翔是"江都人"。在一本书中,出现两个不同的说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
柯玫瑰 《收藏家》2007,(9):65-68
大明宣德(1426-1435年)后和成化(1465-1487年)前的近30年,即正统、景泰和天顺(1436-1464年)在瓷器鉴定时有被称为"明代中断间隙"(The Ming Interregnum),即大陆学者所说的"空白期"。像是已多有了解的宣德瓷器和明亮的成化产品,这三个朝代的瓷器因几乎从来没有年款,鉴定是多年的困难,为这问题,中国、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学者从不同观  相似文献   

3.
正福建莆田地区有个流传甚广的南宋"四异同科"科举故事,也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格言的出处故事。据传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当年的进士榜上,黄公度中状元,陈俊卿中榜眼,年纪最大的是73岁的林邓,被称为"榜尊",年纪最小的是18岁的龚茂良,被称为"榜幼",本科的状元、榜眼、榜尊、榜幼皆为兴化军莆田人,时人称为"四异",千载难遇。相传朝廷举办琼林宴时,高宗问黄公度:"卿土何奇?"黄公度答:"披绵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有学者肯定李觏学说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学术思想的联系,认为李觏"先于周、程、张、朱数十年,常与范希文诸贤辈上下议论,畅发乎尧、舜以来相传之旨,于是理学大明,儒风蔚起,识者谓濂、洛、关、闽之学,皆先生有以启其绪焉。"这种论说中所肯定的李觏哲学的历史影响,与历史的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因为,从北宋道学发展的实际来看,不论是李觏的"礼学"还是"易学",对于周、程、张、朱各家学说的具体影响都十分有限。但是,就李觏力图通过对"易"、"礼"之学的独立思考,诠释与建构"邦国之龟筮,生民之耳目"的学术追求而言,确实与道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趣向是一致的。因此,不论是李觏的"礼学"还是"易学",都应当是构成北宋早期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李珥(1536-1584),号栗谷,又号石潭、虞斋等,字叔献,谥号文成公,朝鲜王朝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文章家,与退溪李混一起被称为朝鲜思想界的双璧.  相似文献   

6.
《神州》2012,(16):26-27
中国文化传统是"史官文化"。古训"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是中国士大夫阶层追慕和仰从的道统楷模。东汉史学家班固日"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正所谓卷帙浩繁的二十五史是史官修的"正史",此外的史书都被看作"野史"。班固又日"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两大学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是由史官文化升华、凝合而成。那么,这一官职制度如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21,(10)
正汉代铜镜中的TLV纹,因其形似神话传说中的创世之神伏羲女娲手持的规矩(象征:天圆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即被日本学者称为"规矩纹",并把饰有这种纹饰的铜镜称之为"规矩镜"。尔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术界一直沿用此名。但随着"六博局"的偶尔出土,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发现"规矩纹"与"六博局"的纹饰是相一致的,因此,对"规矩镜"的命名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称为"博局镜"或"六博纹镜"。  相似文献   

8.
三卷本《墨子》是今本《墨子》前三卷十三篇的节选本,其前七篇被称为"经",后六篇被称为"论"。该本至少从南宋初年开始流传,并在很长时间内是绝大部分学者所能见到的唯一《墨子》传本。该本不仅在校勘《墨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经论结构,引发了清代学者对《墨子》一书文本划分的争论,并由此拉开了研究墨家学说与思想的帷幕。  相似文献   

9.
正束星北这一名字,对如今的中国人来说很陌生,然而他的天赋之高,在中国科学界当属凤毛麟角。他被称为中国近代理论物理的泰斗,有"中国雷达之父"之称,著有《狭义相对论》,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20岁受教于爱因斯坦束星北(1907-1983),又名束传保,出生于江苏江都县九帖洲开沙念四圩(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束家为开沙望族,束星北之父束日璐因与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苏门学士"张耒的族亲做了很多考证工作,成果颇丰。然相关学者遗漏了对张耒为人操守和诗文创作影响极大的外祖——李宗易。其生卒年的考证尚无学者涉足。通过稽索人物别集、方志、史著、谱牒等各类文献,李宗易的卒年较易确定(1073年),又以卒年为基准,其生年的大致范围也更加容易廓清。  相似文献   

11.
正钱穆(1895年-1990年),江苏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  相似文献   

12.
张伯驹(1897—1982),字丛碧,河南项城人,出身贵胄门第,从小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也是袁氏的心腹。他本人与袁世凯次子袁寒云、清代"镇国将军"溥侗以及张学良四人,或风流倜傥,或做事任侠,或散财助人,被称为"民初四公子"成为一时佳话。张伯驹9岁即能赋诗,  相似文献   

13.
状元的年龄     
正历史上的状元大都是青年,据统计,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状元,其及第时平均年龄如下:唐朝状元平均29.4岁;宋朝状元平均29.6岁;元朝状元平均29.5岁;明朝状元平均32.3岁;清朝状元平均31.9岁。古代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尹枢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试中状元时年已71岁,尹枢也被称为"古稀状元"。尹枢应试还有段轶事。那年,主考官杜黄裳  相似文献   

14.
一、李(鱼單)生平概述 李(鱼單),字宗扬,号夏堂,别号懊道人、衣白山人、墨磨人、苦李、中羊氏、木头老子等。扬州府属兴化县人。父名李朱衣,弟兄四人,李(鱼單)排行老四,长兄李(鱼鹿),次兄李鲁,三兄李庆衍。一家人无显赫名声,唯李(鱼單)知名于世,被视为“扬州八怪”之一。李(鱼單)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约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其人工诗书,善写意花鸟,兼能山水,风格独特,富有创造性,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艺术对后世画坛影响甚大,得到很多画家的赞扬。  相似文献   

15.
老子故里史迹觅踪文/杨宝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其学术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和儒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同时老子学说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影响。近...  相似文献   

16.
《旅游》2012,(9):80-81
梦想的天堂版本有很多,但有一些特征是共同的:比如白色,比如没有时间~走过很多在旅游手册上被称为"天堂"的地方,但身在其中总觉得与想象中的不同,直到有一天,走到了阿尔贝罗贝洛(Alberbello)。"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地方!"第一眼见到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顶白墙、空无一人的街道,很多人脱口而出。阿尔贝罗贝洛的意思是美丽的橡树,位于意大利的最南部的尖尖角上——普雅(Puglia)的Itria谷地(Valle d’Itria),被称为"天堂小镇",这个天堂小  相似文献   

17.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旋即通电全国。因为12日的韵目代码为"文",该电文被称为"文电"。此电文因署名中包含了被扣押的中央大员9人,而颇受国民政府与时人的诟病。目前学界对中央大学的署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张魁堂、张德良、张友坤等认为署名属实,他们依据的主要是个别文史资料;李云汉、司马桑敦等则认为署名出于伪造,但他们完全出于推断(参见李云汉:《西安事变始末之研究》,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年版,第63~  相似文献   

18.
正李锡书(1756—1830),字洪九,号见庵。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西河沟村之书香门第。李锡书自幼好学,尝诵读"对偶声律之文",12岁应童子试。因其文采斐然、成绩卓异,时任静乐知县,浙江海宁进士。陈景星(号琇容),深爱之,赠诗表达他对少年李锡书的赞誉和勉励:李家玉琢好儿郎,也解吟来急就章;莫负老夫心盼盼,春风早占一枝香。李锡书的父亲李珥17岁就考中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文举人,乾隆十四年  相似文献   

19.
自从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怀疑孔子和《易传》的关系,至疑古思潮认定《易传》晚出(甚至有认为晚至西汉末者),《易传》和孔子的关系遂完全隔断。在中国和日本,以及整个汉学界,这种学说非常流行。苏轼曾指出《系辞》含有不少道家的意趣,后来冯友兰、顾颉刚、钱穆、侯外庐等学者,以及英国的李约瑟,也都以为《系辞》有很浓厚的道家风格。  相似文献   

20.
刘畅 《环球人物》2012,(28):26-31
袁贵仁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19岁起,他在家乡安徽省固镇县担任中学教师,直到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袁贵仁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被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旗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展"入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