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国时期,一般指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即自曹丕代汉称帝,立国号为魏,改纪元为黄初元年(220年)起,到吴末帝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吴亡为止的61年间的时期。但是,史学界一直把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5万人,隔江相持;孙刘联军利用曹兵长途疲惫和不习水战等弱点,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兵,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后,到三国建国前的那段历史,也划入三国时期。  相似文献   

2.
不可不信书,也不可尽信书。女子奇寿达三百多岁,就不可信也。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现存的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最原始资料。由于陈寿亲身经历了蜀汉和西晋的更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墓葬制度是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同东汉时期相比有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曹魏和东吴地区。随葬器物组合方面基本沿用东汉晚期,但又出现了一些新器型。此外各区域间的墓葬文化表现出频繁交流的特点。综合以上诸要素可知"晋制"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突出表现在墓葬形制和葬俗方面,同时东吴墓葬中的随葬品种类亦被中原地区所接纳,成为西晋墓中典型的器物组合。  相似文献   

4.
谢凌 《四川文物》2004,(3):52-58
弩机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军事武器之一,它由春秋时楚人发明,至战国后期结构与制造渐趋成熟,秦统一七国后,弩的制作日见完备和精美,再经两汉三国时期的发展得以进一步完善,它是古代军队作战必备之器。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的薄葬风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乐民 《史学月刊》2002,(10):91-95
丧葬的厚与薄同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状况、社会舆论、政府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三国时期,丧葬风俗由两汉时的多为奢侈转为力求薄葬,具有范围广、已形成于律令、丧制、墓葬规制与明器皆有明显变化等鲜明的特点。经济的凋敝、老庄思想的流行以及对盗墓的恐惧是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益州地区,古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民殷国富。但在东汉末年,益州的统治者“赋敛烦扰”,“贪残放滥,取受狼籍”(《三国志·刘二牧传》引《汉灵帝纪》),使生产受到很大破坏,激起马相、赵祗所领导的益州黄巾军起义。在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的二十七年中,刘璋手下的东州兵“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缺,益州颇怨”(《三国志·刘二牧传》引《英雄记》),又激起赵韪等人的反抗。刘备率军入蜀前,益州地区的生产虽然没有象黄河流域遭受到那么大的破坏,但整个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7.
卢庆洪 《纵横》2011,(1):29-33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中心转向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陆续创建了十余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起党、政、军等领导机构。而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都称之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汤其领 《史学月刊》2004,(12):112-114
一 曹魏政权笼络与限制下的道教流布黄巾起义军主力失败后 ,余部仍在各地坚持斗争 ,青、徐一带的黄巾军亦发展壮大起来 ,成为一支拥有武装 ,又具有宗教信仰的太平道众。他们在与曹操交战时 ,曾用宗教语言劝曹操说 :“昔在济南 ,毁坏神坛 ,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 ,似若知道 ,今更迷惑。汉行已尽 ,黄家当立。天之大运 ,非君才力所能存也。”(《三国志·魏武帝纪》注 ) 对于这样一支强壮的队伍 ,曹操采取了让其自相火并的办法 ,将其中精壮者改编为青州兵作为他的强师劲旅 ,其余的一部分编入屯田户 ,另一部分徙居邺城。对于收编的青州黄巾道徒 ,曹…  相似文献   

9.
10.
四川盆地内被确认为三国时期的出土物并不多,只有郫县出土的蜀汉铜弩机、威远县出土的蜀汉铜钱、大邑三国画像砖墓、忠县蜀汉崖墓等几组,因而在三国研究中就显得更为珍贵。本对四川大邑三国墓等处出土的画像砖和忠县蜀汉墓等处出土的佛像的内涵进行探讨,进一步谈谈它们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在江南地区,东吴国的建立,开创了六朝史的第一个朝代。六朝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过渡阶段,特别是对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至关重要。 镇江是孙吴的发家之地,三国时期,东吴对京口地区的大力开发,在镇江名城历史发展上占有显要地位。 一、汉之前江南经济基础 过去由于受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儒家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和偏见,对历史上蛮夷边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总是视为时间较晚而水平低下。一些史学家多根据司马迁《史记·  相似文献   

12.
我自1971年9月到东湖风景区工作,转眼已50多年过去,从基层工人到管理局机关干部,耳闻目睹了东湖的巨大变化. 从1949年武汉解放伊始,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东湖风景区建设,仅制订和修编东湖总体规划就多达7次.我有幸参加过第5次和第6次修编会议,至今还保存着《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版).  相似文献   

13.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介绍曹操时,说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此说值得商榷。我认为,确切地说,曹操应为东汉末期人。其一,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他生前虽然掌握了东汉末期政权,但直到他死,并末废除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刘协,更没有废除东汉国号,另建朝代。既然正统的东汉国号未被废除,那么,作为东汉末年的丞相——曹操,也就理所当然的是东汉末期人了。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惨遭屠杀,幸存者被迫四处流离,昔日繁华的名都洛阳和人口集中的中原地区,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后汉书·仲长统传》)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悲惨景象。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因洛阳周围数百里内被董卓的军队焚烧一空,得不到粮食供应,只好下令“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三国志·董卓传》),袁绍和袁术的军队因抢不到足够的粮食,不得不用桑椹和蒲螺充饥,刘备的军队在徐州被袁术打败后,“饥馑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曹操的军队由于缺乏粮食,程昱给他筹备了三日的军粮,里面混有不少人肉干(《三国志·程昱传》注引《世语》)。那些封建军阀的军队因而“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三国志·武帝纪》。面对“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三国志·毛阶传》)的现实,谁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被遭受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使流民安定下来,谁就能够站得住脚,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豪强割据,兵戈不息的时代。从二二○年曹丕称帝到二六五年司马炎立晋的四十六年里,战火始终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漫延不止,随后又经两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动荡,直到隋朝统一中国,才结束这段战乱纷争的历史。 其实,这一漫长的战乱局面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继续。二世纪末,“天下已非复汉有,”“饿狼饥虎”般的东汉暴政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逐渐土崩瓦解。同时,东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地方豪强势力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更加强大,各地“群豪并起”,强宗豪族或举兵反汉,或拥兵自保,  相似文献   

16.
付开镜  董坤玉 《沧桑》2015,(2):15-20
三国时期各国者非常重视对邻国情报的搜集,皇帝和丞相为国家情报的管理机构主管者,边境地区的行政与军政长官,也负有搜集邻国情报的重要职责。情报获得的渠道,有外交活动、边境逻候、或者降者述说等。搜集情报的内容,包括邻国政要的处事言行、军政行动以及民情等。制造虚假情报,是三国时期重视情报作用的另一个表现,吴国依靠制造的虚假情报获取了丰厚收益。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结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抗日。但有些国民党官员却不去抗日,而是专门和抗日军民搞磨擦,破坏抗战。当时,著名的磨擦专家有三个,他们是河北省的张荫梧、陕西省的何绍南和江苏省的韩德勤。  相似文献   

18.
湖北襄阳城内三国时期的多室墓清理报告襄樊市博物馆1993年5月,襄樊市新华书店在襄阳城东街南侧兴建综合楼处理基础时,发掘绳纹砖和“五铢”钱.市博物馆在调查勘探之后于1994年3月2日至4月6日进行了清理(编号为XZM1).现将清理情况报告如下:一、简...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时期,君臣之义属于“大义”的范畴,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故当时无论是对为君之义还是对为臣之义,都有一整套规定性内容。但和其他封建伦理道德一样,君臣之义在三国时期,也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军阀、权臣和野心家进行割据、篡位的手段,成为他们种种不义行为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20.
孙吴长江防线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下的产物。绵延几千里的长江防线,分别以上游的江陵,中游的武昌和下游的建业为中心,划分为三个防区。每个防区内部,又有若干重要的防御据点,这些防御据点,往往驻扎了为数不少的防卫部队,并且,孙吴还常派遣大将镇守。长江防线的构筑,使孙吴在经济、军事实力落后于曹魏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了数十年割据局面。但它的存在,也促成了江东君臣偏安一隅的心理,使他们降低了必要的警惕性,这也是孙吴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