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0年6月15日,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第一次是两年前(1938年3月)的短暂停留,而这一次,他在延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萧军一家随"鲁艺"前往东北解放区,告别了延安和中共中央。这六年时间,是萧军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共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萧军在此期间写下了内容丰富的日记—《延安日记(1940—1945)》(上、下卷),书中大部分材料对于透视中共政治文化传统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它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年-1943年,侵华日军对中国采取巩固占领区的方针,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4年起,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逐渐向全面大反攻过渡,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主要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相似文献   

3.
1943年7月7日中国抗战进入七周年之际,驻滇法领华业尔致函祝贺,对中国人民抗战精神致景仰之忱。云南省政府外交特派员王占祺复函致谢。  相似文献   

4.
晋绥边区的晋西抗战学院、晋西师范学校、党校二部、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四院校(以下简称四院校)是在中共晋绥分局和边区行政公署直接领导下,根据当时战争发展和革命工作的需要连续发展起来的,是培养革命干部的综合性学校,从1940年2月创建晋西军政干部学校,5月定名为晋西抗战学院,1941年9月奉行署命令改名为晋西师范学校,1942年将晋西三中、民干校、行政干校合并于该校,1943年整风期间改为晋绥党校二部,1944年春  相似文献   

5.
广东日本商工会议所创立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虽曾一度中止活动,但在广州沦陷后于1940年重设。重设后的广东日本商工会议所受制于广东日本总领事馆,在1941年及1943年两次组织及人事改组过程中,不只随处可见总领事馆的干预,且从中体现出广东日本商工会议所内部的势力变动趋势、人事策略及对外的联络渠道等多种信息。广东日本商工会议所的上述特征,在华南具有代表性,且可视为抗战前后在华日本商工会议所研究的重要补充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一夏志清(1921—2013年),著名文学评论家,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第一次见到钱钟书是在1940年代的上海。1943年的秋季的一个晚上,夏志清的好友宋淇在家里开派对,邀请了在上海当大学  相似文献   

7.
1939年12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晋东南分会(简称晋东南文协)成立并发表宣言。1939年与1940年之交,朱总司令和彭副总司令特别关心抗战文艺问题,他们一起接见过很多文化人,交谈的话题也十分广泛,从戏剧改革到美术创作都有所涉及,但谈话的主题主要是,如何把抗战的政治内容和艺术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1943—1945年,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后期,八路军主力所在地太行抗日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蝗灾。但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太行区民众众志成城,生产自救,最终战胜了蝗灾,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相似文献   

9.
《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已由武汉大学外文系译出,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浩如烟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资料中,《齐亚诺日记》算得上是价值较高的资料。它材料丰富,内容广泛,而且直言不讳。它透露了公开文件中难以见到的法西斯头目们的隐秘的活动情况,一些较有学术价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都引用齐亚诺  相似文献   

10.
柯云 《文史月刊》2009,(5):33-33
这件事发生在1943年的湘西。进攻常德的日军一部分突破国军防线,直入武陵腹地。英勇的湘西人奋起抗战,创造了许多奇迹,马蜂益虫杀敌堪称奇中之奇。  相似文献   

11.
巴苏日记     
巴苏日记宋桐欣50多年前,印度友人巴苏大夫随印度国大党派遣的"印度援华医疗队"远道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巴苏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了医疗队在1938年至1940年间来华活动的经过。这是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和支援的记载,也是一份难得的有关抗战实况的史...  相似文献   

12.
张太原 《民国档案》2022,(1):106-112
以日记做史料,不能以记者的是非为是非;要进得去,出得来,特别是要充分了解所记之事存在的语境及前后历史之变化。以此来看蒋介石日记关于中共抗战的记载,则可发现一些无法遮蔽的历史事实。其中所记"山西平型关击退敌军""第八路军亦能听命也""共党之反响与瑞兆""中共对抗战之态度表示积极"等语,充分说明了中共与国民党协力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而在蒋介石看来,"后方共匪无几,其力全在战区",尤可谓中共全力抗战的典型写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蒋介石一度试图与日"谋和"的时候,其最大的顾虑就是"共党扰乱不从命令",充分说明了中共对抗战的支撑性作用。日记中,蒋介石越是对中共"愤激"和扬言"制裁",越是反映中共的发展之快之大。而在"沦陷区"中共愈是发展,则显然愈是对日本统治的打击和消解。  相似文献   

13.
《阎锡山日记》,初名《感想日记》.台湾“阎伯川先生纪念会”于1997年(民国86年)5月23日,出版阎的《日记》,并易名为《阎伯川先生感想录》.《阎锡山日记》始写于1931年(民国20年)2月17日,止于1950年(民国39年)12月31日,历时近20年.1938年以前,基本上是逐日记述;1939年至1950年时断时续.阎曾自述其日记经历:“其时余适旅居大连.21年春,余出任晋绥事,事繁而日记未停,多于晨起与盥洗时间为之.抗战军兴,作战、训练、穿衣、吃饭等事之策筹,已使人精疲力竭,故此日记亦遂不能按日记载.”台版阎之《感想录》出版说明补述日: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抗日战争研究,长期以来属于中国近现代史或民国史的一部分,没有特定的研究学门,每年几乎都会有相关研究成果出版,但是在学者的推动下,2019年出版与抗日战争或近代中日关系相关的书籍,相较以往有明显增加,且集中在史料部分。本文主旨在对2019年出版之抗战史籍,包括史料部分的《近代中日关系史料汇编》《黄郛日记》《陈布雷从政日记》《林蔚文抗战远征日记》《关山万里情:王贻荪、杜润枰战时情书与家信》,及史著部分的《和比战难?八年抗战的暗流(增订版)》《一号作战暨战后东亚局势的影响》《迈向和解之路:中日战争的再检讨》等,进行概要性介绍,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微言     
<正>@历史之碎:【第一】1940年5月16日,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宜城南瓜店血战殉国。张将军之死,创造了史上的几个第一:1.是抗战中阵亡的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2.是入祀忠烈祠的第一人;3.抗战8年,中国阵亡将军206人,是蒋委员长通电全军告哀的唯一将领;4.张夫人李敏慧绝粒殉夫,政府明令褒扬,准予个别立传。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15,(6)
<正>宋庆龄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抗日战争时期,她两度来到中国抗战首都重庆,第一次为短期考察;第二次是迁居长住,她总共在渝地生活了四年,直至抗战胜利三个月后才离开。逆流中的团结之旅——初赴渝都1940年春,宋庆龄第一次到重庆。这次她是应小妹宋美龄之邀,与大姐宋霭龄自香港飞抵山城重庆的。重庆因她出人预料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北京师范大学整理编辑的《周佛海日记》,即将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汉奸周佛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即1937年7月至1938年12月,1941年1月至1945年6月)共计六年半的日记,加上香港创垦出版社已于1953年出版的1940年全年日记(1939年全年日记下落不明,未能收入),总计有七年半的日记。  相似文献   

18.
(一)收到《炎黄春秋》6月号,首先拜读了于光远同志的《重读1940年延安一次大会的名誉主席团名单》。名单中的个别人,正好我有些印象,试作补正求教。其一、关于张一麟。张一,字仲仁,江苏吴县人,1867年生,1943年去世。1915至1916年间曾任段祺瑞内阁的教育总长约半年,是当时鲁迅的顶头上司。1917至1918年曾任冯国璋任内的总统府秘书长。抗战开始后,张在苏州曾和马相伯、李根源等老一辈人物倡议组织“老子军”,号召老年人都来支持抗战,在当年报章上传播一时。后遭到蒋介石的电阻而被迫中止。郭沫若于1937年7月下旬由日本回国,8月1…  相似文献   

19.
今年(1990年)5月16日,是张自忠将军殉国的五十周年。张自忠将军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军衔和职务最高的中国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已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43年5月,周恩来同志在张将军殉国三周年之际曾撰写专文,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了高度评价:“……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相似文献   

20.
1939年冬——1949年冬,建在贵州边远山区榕江的国立贵州师范(简称“国师”),其办学特点为“教育即生活,生活要生产”,因而曾名闻全国。该校的前身是贵州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1939年秋,前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黄质夫接任校长后,为了开发边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1939年冬,便将学校迁往当时尚未通公路的榕江,改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1940年春,国师在榕江设师范部(高师3年制)简易师范部(4年制)、初中部(3年制)开始招生。1940年我从榕江县城区小学转入国师与榕江县政府合办的联立小学,1941年春,考入国师初中部。我在国师及其小学读书的四年(1940——1943),正是校长黄质夫按照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