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民间,有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所谓"祭灶",实际上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送灶"、"辞灶活动",在民和三川地区,称之为"打发灶爷妮妮(奶奶)"。"祭灶"活动在我国民间来说是一项影响较大、历史悠久、涉及范围较广的风俗习惯。从古到今几乎每家每户的灶间都供奉有"灶王爷"的神像、灶马或者写有"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牌位,两边配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至于这个"灶王爷"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的来历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
祭灶的源流     
农历岁暮 ,习俗有“祭灶”之举。祭灶起源于农业社会 ,所祭祀的对象就是传说中的庖厨之袖———灶君。中国民间传说 ,灶君是掌管炉灶的神祈 ,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要回天述职 ,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在凡间的见闻 ,过年后才返回岗位。人们希望灶君“上天宣好事 ,下界保平安” ,用糯米粉和糖煎成糍糕 ,把灶君口胶住 ,使其说话含糊。祭灶是一种古老的风俗 ,据《吕氏春秋》称 ,周代有五种与家宅有关的祭礼 ,灶就是其中之一。而《论语》也说 :“与其媚于奥 ,宁媚于灶。”由此可知 ,祭灶的历史起码及于春秋战国时代 ,但其始记载粗略 ,到汉代才有比较…  相似文献   

3.
在关中平原扶风县,过年的习俗有周、秦、汉代所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的厚重之感。 关中人说:“年年有个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因此,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祭灶也就成了关中百姓亘古不变的小年。  相似文献   

4.
正"送灶",亦称"祭灶""祀灶""辞灶",是古城镇江民间流传极广、影响很深的一项祈求合家平安的传统习俗。旧时过了腊月二十,各家各户都开始忙着送灶了,同时也拉开了过年的序幕。送灶日通常定在腊月二十四,因为民间有一说法,叫"官三民四龟五鳖六"。官家、有钱人家一般腊月二十三送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腊月二十四日送灶是无疑的,否则就是另类的"龟"和"鳖"了。  相似文献   

5.
<正>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拿过年习俗来说,除了祭祀迎新、祈丰纳福、贺拜庆典等传统活动外,苏北赣榆因受齐鲁文化浸润,沿袭着许多独特年俗。祭灶分三天祭灶,在赣榆民间也称"送灶王爷",故俗称辞灶。在当地有个说法,叫:"官辞三、民辞四、乌龟王八辞  相似文献   

6.
小年     
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为小年,2016年的小年为公历2月1日和2日. 小年的由来与灶王爷的传说有关,因为灶王爷在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要上天汇报,民间为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就有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过年说祭灶     
正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北宋时期,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就已经广为流行了。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从农历的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当时京城汴梁城里的大街小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这两天,人们就开始焚香祭拜灶神,称为"祭  相似文献   

8.
先秦至明清及今,官方祭灶(国家祀典)的时间由每年的夏季、冬季逐渐演变为冬季(腊月二十三),每年祭灶的次数由多次减为一次,最终不见记载。民间祭灶行为则表现为:汉晋以前,祭灶时间很随意,祭灶次数有多次,晋以后逐渐确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本文考察了中国(以古代为主)祭灶时间的历时性过程,展现了国家祀典与民间祭灶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出灶神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化:由主饮食之神到无所不能的全神再到居家司察人间功过、上报天庭的小神,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灶神信仰文化的内涵变迁。  相似文献   

9.
正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或廿四日,蒙古人家庭都会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节。蒙古人称灶神为"火佛",称祭灶仪式为"祭火",称祭灶节为"祭火节"或"祭火二十三"。祭火节的意义很像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灶王节或祭灶节,只是关于日期缘由的解释、节日名称、节日形式和内容,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蒙古人至今流传着"黎民  相似文献   

10.
高仲选 《民俗研究》2002,(3):195-196
在陇东合水县民间,一直流传着用面塑枣山祭祀灶君和土地神的习俗,它与农耕紧密相联。枣山,属于古老的民间面塑艺术品,是一种变形的抓髻娃娃。粗犷中含着神奇,变态中含着憨厚。  相似文献   

11.
宋方昊 《民俗研究》2016,(4):129-135
嘉兴灶头画,又称"灶壁画",其题材类型多样,纹样丰富,在制作的时间、方式上均有一定的习俗规制,是地方民间祭灶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地方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嘉兴灶头画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集祭祀性、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身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传承与演进,反映了民间工艺美术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2.
正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传统习俗中祭灶的日子。灶神这一天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人们在这天晚上要举行送灶神的祀典。1901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南京读书的鲁迅和弟弟周作人放寒假回绍兴老家祭灶时即兴写了一首《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鲁迅生前没有发表过这首诗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他的弟弟周作人从自己的日记中抄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1,(7)
正2011年中国嘉德平尾赞平收藏之古钱专场拍卖会曾以1150元人民币拍出一枚直径为3.86厘米的"慈母献香背五男二女花钱"。第二年《大河报》刊发《中秋拜月厌胜钱》一文,其中有同一款钱币的清晰拓图(图1)。文中将该钱年代定为宋代,还讲述了有关中秋夜拜月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有趣民间习俗。该花钱为圆形方穿,正反两面铸有精美的图案,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女子香花拜月和七名孩童嬉戏的图景,  相似文献   

14.
宁锐 《神州民俗》2006,(5):39-39
厨业又分为有厨师业、饭馆业、饭庄业、酒席业等诸多称谓。厨业所奉的祖师有汉宣帝、灶君、易牙、詹王、彭祖、雷祖大帝、关公、诸葛亮、梅翁,叉晋老祖等。大体是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而异。但在我国西北民间影响最为深远而又有代表性的是詹王。  相似文献   

15.
<正>寿礼是人们诞辰日举行的人生仪礼,终生要重复多次,直到死亡。《晋书》乐志下:"遮尹羣后,奉寿升朝。我有寿礼,式宴百僚。"旧时,南京的寿礼也有别样的风俗情致。寿礼及蓄须旧时,民间举行寿礼大多只限于老人和小孩,给老人举行寿诞礼称"做寿",为小孩举行寿诞礼称"过生日",南京民间称为"长尾巴"。到后来,老人做寿亦有称"过生日"的。一般认为青年人不宜过生日,有折寿之意。故当小孩周岁生日(抓周)过  相似文献   

16.
早年间历书又叫宪书,俗称皇历。皇历之外另有月历,印在灶君神纸的上方。灶君神纸俗称“灶王码子”,是木版水印敷彩描金的“年画”。构图和内容是这样的:左右一副对联,即人们熟知的名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为“一家之主”或“东厨司命”。中间幔帐开启,端坐着灶君(俗称灶王爷)和灶君夫人(俗称灶王奶奶),脑后分别有红、绿灵光。最上面账篇式的表格内印着标记二十四气节的十二个月的月历。这便是今天流行的大挂历的前身。20世纪20年代初,日历(月份牌)开始出现,月历渐渐为人们淡忘。不料三十年代末,月历以新的…  相似文献   

17.
<正> 7月22日至8月28日,"第七届中国民间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开幕式,在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中华荷园隆重举行。"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省文联主办,由河北省民协、河北省音协、中共抚宁县委、县政府承办,7月22日至24日,来自全国21个省、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1《人民日报》开辟收藏专版的启示2009年7月19日起,《人民日报》开辟《收藏》专版。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此举意义非凡。民间收藏至今在许多地方还未"登堂入室",许多地方政府谈起民间收藏还是讳莫如深,那里的民间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组织仍处于"另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灶的日子.乡村的老百姓常说“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举行祭灶. 童年时,家乡祭灶的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这首童谣还在耳边萦绕:“腊月祭灶,年节来到,小妮戴花,小儿放炮,老婆儿穿花袄,老头儿哈哈笑.”  相似文献   

20.
“严在上,异在下”是作器者祈求或颂扬先人的在天之灵在天帝面前多给自己多说好话、并施法给自己降下福祐的意思,其义略同于后世民间祭灶常说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它体现的是周人凭借宗族血缘感情祈请先人为自己谋求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