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抗倭关键词     
倭寇 中国和朝鲜对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侵扰抢劫的日本海盗集团的称呼。最早使用"倭寇"这一名词是在朝鲜《高丽史》中。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谓,日本海盗由日本武士、浪人以及商人组成,有时得到日本国内封建主支持。因为倭寇又可以是指倭人的一种侵略行为,凡是对外侵略的日本人通常都称为倭寇,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2.
"史官"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经常提及和运用的名词或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早期的史官因其官为"史",故被后人称为"史官",后期的史官,则因其职为"记史"、"写史",而被称为"史官"。这种称谓的变化经历了天官和巫官、著作官和天官的分离过程,到隋唐时期,史官的称谓才固定为专指记录和撰述史事的官员。  相似文献   

3.
藏族人十分尊敬老师,称呼老师为导师、至上者、师长、上师、上人等。藏语中的“喇嘛”一词为至上的导师之意。藏族人心目中的人,中至上者莫过于老师,大恩大德莫过于师长。把老师视为福德之源,福田之首。老师不仅是知识的赐予者,而且还是教你做人的上师。老师的社会地位最高,家中上座当归老师坐;人中雄杰当属智者,老师是智慧的化身。藏族世代遵循:师训为律、师言为大,真所谓“王命可逆,师训难违。”一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自古讲究"人有三尊,君、父、师"。不过,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呢?古人席地而坐,《礼记·曲礼上》:"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西方的座位最尊贵,宾主相见,都是让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这个座位就被称为"宾席"或"宾位",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客人就被称为"西席"。古人对老师最为尊重,所以就把老师  相似文献   

5.
礼貌称谓是礼貌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尊称和谦称是古代礼貌称谓的两种基本形式。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称之为“称谓礼貌式”,并有精辟的论述。对汉代以后礼貌称谓的发展变化情况,王力先生没有详细介绍,只略举了一些例子。为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古代(不仅是先秦)称谓礼貌式,我们不妨将时间延续到晚清。古代礼貌称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语言形式上,从表尊谦意义的方式来说有表现形式,从称用的情况来说有称呼形式。这些形式之中又含有各种方式,尤其是称呼形式更为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三类情况加山花明。一、用“公称”作尊称…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科举时代的所谓师生、师弟子,往往是指中榜的考生与主考官及阅卷官之间的关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座主门生"条说:"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唐代所谓"有司",就是主持礼部试的知贡举。座主门生的称谓大约出现在盛唐,至中唐以后形成较稳固的关系。到了明清,中第的举人和进士则称呼主考官为座师(与座主同义),称同考官(又叫房官或房考)为房师,自称门生或弟子。"座主"与"门生"的关系肇始于科场,延  相似文献   

7.
正把义和团这伙子人称为"团"还是"拳",其实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义和团兴起的时候,一般都称之为"拳",只有被朝廷明确肯定之时,才被称为团。闹过之后,再次被称为"拳",而这场运动,则被称为"拳乱"。而在老外,对于义和团,无论过去现在,则一概呼之为"拳民"(boxers)。这拳民的称谓背后,有贬义的味道。拳,明确地表明了他们草根或者今天所谓屌丝的性质。在最初,就是一伙伙不安分的底层捣乱分子,搞点打砸烧抢,还  相似文献   

8.
宽容的力量     
曹湘翊 《神州》2013,(11):1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残酷而威严的国王的故事。国王命令他的臣民必须这样称呼他,"哦,伟大而崇高的君主",因为他享受这样的称呼。但有天他得知,一位臣民拒绝以这种方式称呼他,于是他把这个执拗的人抓起来,问他为什么。"并非因为固执或是不尊敬您,只是因为我认为您并非如此。如果这样称呼您,我认为是不诚实的。"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西南夷史料中,史家对该地区人群进行了有意识的划分,形成了许多与"夷"有关的人群称谓。其中,在不同的场景与语境下,"夷"之内涵与所指代的人群是各不相同的。在巴蜀徼外,所有非汉部族被泛称为"西南夷";以西南夷各郡边徼为界,"西南夷"又被划分为"徼外蛮夷"与各郡"郡夷";在政治场景中,徼内夷被统称为"汉人","夷"用来特指徼外人群;在族类、文化对比的场景中,徼内、外非汉族群均被视为"夷",只有徼内汉族民众才被称为"汉人";在"夷汉"、"民夷"及"夷民"等称呼中,"夷"均指代塞徼内之"蛮夷"。不同的是,在"夷汉"、"民夷"称呼中,"夷"与"民"是两种相互区别的群体,而在某些"夷民"称谓中,"夷"本身也被视为汉朝之"民"。  相似文献   

10.
《贵阳文史》2008,(5):96-96
师 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没有例外。古人还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行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相似文献   

11.
正"元旦",即每年阳历的1月1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新年的第一天。然而,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词却有着另外的含义,与今天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两汉时期则称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作  相似文献   

12.
春春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征服了我。哦,不仅仅是我,而是我们。春春不是李宇春,那时还没有"超女"。他是我的大学历史老师,但几乎没人称他"老师",相对于众多"传道、授业、解惑"之后却在学生心中面目模糊的老师,"春春"这个称呼至少说明了他的独一无二。大学开学的第一节课,是"中国上古史",春春上的。他从"亚  相似文献   

13.
禅画漫谈     
正禅,是古代道家或佛家的一种静坐修法的状态,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称谓。直至印度佛教的词汇jana传入,汉语对音为"禅那",此后便以"禅"字称谓此修行状态。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禅画不同于一般的佛教题材的壁画或纸绢画。他的题材主要取材于禅宗公案典故和偈语甚至还延伸至动物画。禅宗历史上有很  相似文献   

14.
师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由于经济待遇偏低,湖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从湖南私塾的借鉴中,可从四方面改变这些积弊:严格教师准入与解聘制度,把"德能感人"作为首要考核条件;建立对新教师全面而科学的录用考核体系,确保教师的职业道德;改变教师仅以师范生为唯一来源的状况,广辟师路,以"才能胜任"者为师;教师必须"契合于中国之乡村",化民成俗,以收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15.
俑名试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和《文物》上曾有一些报告、图录、报导文章,把古代墓葬中出上的动物一类的"明器",称作马俑、牛俑、羊俑、鸡俑、狗俑、猪俑、骆驼俑……或总名之为动物俑或兽类俑。我认为这样的称呼动物类"明器",是不太恰当的,理由是:俑在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6.
在商代晚期,"公"是商王对其旁系亲属的称呼,使用这一称谓本是为了对商王室中的直系和旁系亲属进行区分,从而凸显直系血亲的崇高地位。不过,虽然在商王室中,"公"是旁系,是小宗,但相对于绝大多数臣民来说,"公"又是王室贵族,地位也十分尊贵。因此,原本作为王室旁系亲属称谓的"公"同时也兼有尊崇的含义。周初承袭殷制,但除了周王室贵族有凭血缘关系而称"公"者外,周王还常把"公"这个称号授予功臣,用以褒奖和拉拢他们,并以此凸显周王室与他们之间兄弟般的密切关系。在此情况下,"公"的亲属性含义渐失,而政治性含义渐增。尤其是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力量衰弱,各诸侯国国君竞相自称为"公",此后"公"完全演变为一个尊称。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古代的用语使用与史书撰写,向有"慎重名称"的传统。称谓不仅是一种社会身份的符号,而且是"维护着社会结构的基本秩序的一种文化存在"。称谓研究实际应成为"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发展,简牍、文书不断被发现、刊布,其中称谓问题已经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如学界对里耶秦简中"徒隶"、"司寇"、"守丞",走马楼吴简中"吏民"、"私学"、"真吏"的热烈讨论,即是体现。王子今新近出版的《秦汉称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一书,率先在秦汉断代领域进  相似文献   

18.
腾兴建 《文献》2022,(1):101-111
学界普遍认为殷墟卜辞中的"帝某"是对直系先王的特有称呼。但在新公布的一批甲骨卜辞中有"帝己"这一称谓,它是对孝己的称呼,而孝己并非直系先王,这表明"帝某"之"帝"不是用来区分直旁系的,它与"嫡庶"之"嫡"的用法并不相同。"帝"本是天神的称号,与人王之间没有关系,但祖甲时期,为了强化王权,把天神的称号"帝"加之于已故先王的名号中,从而使先王逐渐获得"帝"的权威。这其实是在鼓吹"王权神授",宣扬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人王称"帝"的实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正汉代,四川人把母亲称为"姐"。许慎在《说文》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所谓的"蜀人",指的就是四川人,许慎的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同一时期,江淮一带是把母亲称为"社"的。《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衰。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古代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有祖国的意思。不过,"父母之邦"没有性别的差异,它主要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祖国"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非常晚。大概在明代,这之后的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