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古代匈奴人没有固定的住所,也不事耕种,哪里的水草适合放牧牛羊他们就迁移到哪里,过着游牧生活。当匈奴发现了中原的富庶后,就频频从北方入侵中原。中原的历代统治者也不是好惹的,从春秋一直到汉朝,匈奴对中原的侵犯常常遭到回击。匈奴历史上最强盛时期是冒顿(mòdú)单于时代——其时,刘邦与项羽打得不可开交——匈奴有冲锋陷阵的骑兵30多万。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拥有强悍骑兵三四十万,占据河西,西控西域,“臣服诸羌”。自汉高祖刘邦白登被围,屡次进犯北疆,威胁汉室江山。惠、文、景帝之时,汉朝不得已采取“和亲”政策,以纾边难。到了汉武帝初期,汉朝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心以武力抗拒匈奴。西汉政府倾全国之力,组织了几次大规模军事反击,迫使匈奴单于带领部众北徙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汉虽然取胜,但残酷无情的战争,已损士卒数万人,“军马死者十余万匹,转漕车甲之费不与焉”。(《汉书·食货志》)一时“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汉书…  相似文献   

3.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作为我国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它曾经对古代东方以及古代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以蒙古高原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地区,同时也控制着我国北方的广大草原,匈奴在其兴起的过程中逐渐统一了北方的许多民族,对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战国时期,匈奴分布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势力强盛,统治大漠南北,建立了北方草原上第一个游牧民族的大帝国。历史上,它是一个以国家政权实体形式与中原王朝发生持续作用的显赫民族。它对中国北方统一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西汉前期北方边防的重要问题在于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汉朝的边防对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系统化了,对当时及后代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西汉前期北方边防对策尤其是从处理与汉匈关系的一些重要政策措施,如行政上扩大直接管辖的"收边郡与徙民塞下"、军事攻守上"缮治河上塞与举兵攻匈奴"、推行和平交往的"汉匈和亲约与开设关市"以及以邦交往边防"通使月氏与开通古城"等方面,揭示其源流及其所发挥的综合边防功能。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奠定了汉朝对四夷的权威。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帮助南越击败闽越,威震南疆。之后,他把目光瞄准了对汉朝威胁最大的敌人——匈奴。汉朝前后用了十多年时间,直到公元前121年,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127年和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先后两次出击匈奴,夺取了河套与河西走廊,匈奴势力大受损伤。但此时,匈奴仍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凭借着那里的人力、物力与汉朝相对抗。为了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决定在西域寻求同盟者,以实现东西夹击匈...  相似文献   

7.
吴芳 《江淮文史》2008,(3):130-137
在我国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曾经对匈奴民族屡屡侵犯中原发出感慨:“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在2000多年前的那场较量中,最终汉王朝取得胜利,匈奴一部分被驱逐出了中国北方,另一部分留在中原。  相似文献   

8.
论匈奴人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匈奴人于公元前三世纪时,崛起于亚洲蒙古草原,曾在中国北方建立一个称霸大漠南北的匈奴强国。然而,公元91年,匈奴人抛弃了它的祖先留下的国土——蒙古草原,向西迁徙,最初“遁走于乌孙之地”,潜藏在塔尔巴加泰山脉和准噶尔的阿尔泰山脉之间。公元155年,匈奴人继续向西迁徙,于  相似文献   

9.
东汉使匈奴中郎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匈奴中郎将在东汉皇朝与匈奴族关系史中,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探讨,本文欲述一管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 使匈奴中郎将是因东汉皇朝与匈奴关系的需要而设置的。自秦代乃至西汉以来,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匈奴势力曾一度削弱。此后,在西汉宣、元二帝时代,双方关系出现了和平友好的总趋势。但至西汉末年,经过王莽弊政,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再度恶化,武装抄掠增多;而且,在中原政权更迭的过程中,匈奴势力也不断强大起来。东汉初年,他们在我国古代北方的东部,镇慑乌桓族、联合鲜卑势力,在代郡(今山  相似文献   

10.
文化进化理论认为,民族文化的进化是不能截断民族自身脐带的。北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封建性政权,所以北朝文化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北方少数民族是指肃慎系统、匈奴系统、东胡系统、突厥系统、秽貊系统,属于高原大漠草原文化。人类依据不同的生态环境所创造的文化物质也不同,因而,北方少数民族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后面,通常都立着一根尖秃秃的木头杆子。蒙古族人对这根杆子十分敬重,平常是不允许外人随便走近它的。这是为啥呢? 括说,汉朝的苏武去匈奴出使,被匈奴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正史关于拓跋种姓的表述截然不同:有匈奴、鲜卑两说。"匈奴说"认定,拓跋是匈奴女"托跋"与汉朝降将李陵的后代。代国被前秦攻灭后,苻坚安排独孤、铁弗、贺兰诸部分治其故地,"匈奴说"可能是匈奴系人群主导代北的产物。匈奴族裔对道武帝建国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匈奴说"也得以在拓跋内部与"鲜卑说"长期并行。崔浩监修国史,为迎合匈奴系皇后及太武帝本人而重拾"匈奴说"。此说虽因北魏朝臣普遍反对未能写入《国记》,却传至南朝而为《宋书》所采用。中古时期北族种姓的变化,多以政治上的推动为主,并涉及血缘、地域、社会等复杂层面,拓跋种姓"匈奴说"的形成与流传,或许是一则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13.
公元1世纪末,南匈奴入居塞内,北匈奴西迁之后,至公元六、七世纪,隋唐王朝相继建立之间,在这400余年的时间内,北方草原地带呈现出大迁移、大融合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处在一个大动荡的年代。乌兰察布盟地处北方草原地带的中部,自匈奴民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兴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族  相似文献   

14.
正按中国古籍记载,匈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在战国时期,匈奴开始在塞外草原崛起,与北方的诸侯国赵、燕、秦均有战事冲突。长平之战后,赵国覆灭,秦国又忙于讨伐其他诸侯国,一度受到抑制的匈奴得以  相似文献   

15.
匈奴进入欧洲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匈奴人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战国时期,匈奴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常南下攻扰中原,我们所熟知的“修长城”、“公主和亲”、“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重大事件,都记录着汉与匈奴的纷争与和解。  相似文献   

16.
匈奴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存在着以"攻战为事"的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而这样一种文化也影响了匈奴的社会伦理,政治、法律乃至于教育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匈奴的战争惯用"诱兵"之策,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过多次战争的胜利,由于其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匈奴也对战争本身有着与其相关的特殊信仰,他们往往认为战争的成败与天神有关。  相似文献   

17.
匈奴,英文名为Hungary,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最早建立游牧帝国的民族。它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活跃于北方大草原,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匈奴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其首领被称为“单于”,即“天子”的意思;单于之下有24级长官,各统帅一万骑兵。自战国秦...  相似文献   

18.
匈奴单于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政体的单于号,是匈奴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源于草原政治文化的古老传统。匈奴单于历来都有单于号,这个单于号绝不是单于本人担任单于之前的名字,而是在登上单于位之后获得的专有名号。《史记》、《汉书》中关于虚闾权渠单于之前的历任单于,所记录的都是单于号而不是名字。长期以来把头曼、冒顿等等当作名字,实是一种误会。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由于匈奴国家与中原王朝之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造成单于名号制度发生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显然是源于中原王朝强大的政治作用与文化影响。东汉南单于号中包含血统世系的信息,很可能是学习汉朝庙号制度的结果。同时,南匈奴单于号也从就职时获得,改为死后获得。南匈奴单于号的这种重大变化,是南匈奴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9.
现居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来源于乌梁海蒙古部落。而乌梁海蒙古则来源于汉朝时期的匈奴。本通过清代喀喇沁左旗蒙档案,以及历史献记载,结合口碑资料,对此进行考证。从而填补了蒙古族历史源流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民族学关于民族发展演变理论提供了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20.
说起汉朝远嫁匈奴的王昭君,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大漠戈壁,夕阳西下,昭君身披斗篷,怀抱琵琶,正回望故乡长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