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2年9月扶风海家发现的青铜爬龙与太保方鼎和成王方鼎耳上爬龙情况极为相似,但其形体要大得多。太保方鼎与成王方鼎为西周早期王室重器。海家发现的爬龙虽然只是原器物附件上的1/4,但足以表明当时拥有该器物家族,一定是地位显赫的高等级贵族。同出的"师钟"铭文中的"大公",就是西周初年执政大臣之一的吕尚(姜太公)。机缘巧合的是,这一带据传说是周太公望的故里。因此,在西周,扶风巨良海家一带应是姜尚家族的采邑地。  相似文献   

2.
巨良海家村位于扶风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该村位于漆水河的西岸,隔沟与武功县游凤镇相望(线图一)。1992年9月30日该村村民在距东南方向约10米处土壕内取土时发  相似文献   

3.
陕西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青铜器窖藏与这一地区常见的西周青铜器窖藏有一定的区别,尤其表现在这批青铜器强烈地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该窖藏青铜器与周边同类青铜器及相关陶器的比较,探讨了该窖藏青铜器自身独有的特征及来源问题,认为这批铜器的器主及作器者并非按周人通常流行的铜器纹样、形式制作,而是广泛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1,(5)
正《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图腾,寄寓着传统文化的诸多意向,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影响着人们的造物观与审美观。故此,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传统图案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元素之一,千变万化,独具魅力。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的时期之一,龙在汉代,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汉代是龙纹的真正定型期。两汉时期的龙纹形态多样,神貌威武,气韵生动,在应用上更具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5.
王晶晶  杨洁  万晓 《文博》2020,(3):56-61
陕西扶风上康村西周铜器窖藏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分别有器物出土。由于当时历史资料的缺失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使得出土青铜器的信息出现混乱。本文通过对馆藏青铜器全形拓资料的整理,结合已有材料,梳理出该窖藏所出青铜器较为明确和完整的信息,为该窖藏青铜器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青铜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日渐强盛。郑国就是自春秋初年始渐强大的诸侯国之一。近年来,在郑国的国都—新郑郑韩故城相继发现了大量珍贵的郑国青铜器,诸如新郑金城路铜器窖藏及城市信用社铜礼器窖藏①,新郑中国银行工地的16座青铜礼乐器坑及大批殉马坑②。诸多春秋郑国青铜器的发掘出土使学者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郑国青铜器上,研究郑国青铜器又使我们不得不对20世纪20年代新郑李家楼大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一次重新认识和研究。本文拟在已知图志、文章所提供李家楼大墓出土器物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区其它出土材料考证大…  相似文献   

7.
1968年3月,安徽阜阳颍南刘家坟(红旗中学院内)一座汉代砖室墓(编号68FLM2)被农民取土时挖毁,墓室大部分被拆除,葬具痕、随葬器物被扰乱。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派人到现场调查处理,清理、追缴了一组完整的青铜器,后入藏阜阳博物馆。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考古与文物》2006,(3):35-35
《周原出土青铜器》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玮主编,经众多文博单位、众多学者通力合作, 历时数年,于2005年12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隆重推出。全书共10卷本,综合考古报告的资料完整性和图录的直观真实性两方面的优点,采取以青铜器为主线、以考古单位为单元、以出土时间为先后的方法,收录了周原出土的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以及同出的陶器、玉器等共1600余件组,是中国第一部以一个地区为单位进行综合研究的大型考古资料性图录。全书分墓葬、窖藏、民间征集三部分,将周原出土的青铜器以及其他同出器物,以高清晰的全彩色图版和简洁的文字,结合线图、拓片,从多角度进行了综合展示。在器物的基本数据中,本书还首次标出了器物容积等新资料,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崭新的有关周原出土青铜器的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扶风县图博馆,自1970年以来,陆续征集到新出土的汉、魏铜印十二方,包括官印六方,私印六方。其中,七方出土于墓葬,五方出土于窖藏。现介绍如下。一、私印六方 1."口延年印"。鼻纽,正方形,边长1.6×1.6、通纽高1.4厘米。印文为阴刻篆字,第一字锈蚀不清(图一)。此印是1970年4月绛帐公社营中大队第二生产队在给麦田灌水时,从被水冲开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墓中还出土了陶罐、甑、  相似文献   

10.
1980年3月上旬,山东省滕县城郊公社后荆沟大队社员在村北取土时,发现一批铜器。我馆同志当即前往作了调查、清理。其地为一残墓(编号ST80/M1,下称一号墓)。出土铜器共十五件,在当地文物保护小组的配合下,均已交国家收藏。县文化局对发现,保护这批文物的有关人员,给了表扬和奖励。有关资料整理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阎家沟墓地处于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的边界地带,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为探究晚商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陕北地区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首次对阎家沟墓葬出土的十二件青铜容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十二件青铜器中有五件为红铜材质、四件为铅砷青铜材质、两件为砷青铜材质及一件铅青铜材质,十二件青铜器均为铸造,部分青铜器铸造后经过了热处理。结合文献分析,阎家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的"无锡高铅高砷"材质不同于中原地区青铜器和北方地区青铜器。其自身的重食传统比陕北地区其他李家崖文化遗址更为突出,表明阎家沟地区在某些方面其自身文化传统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现象具有特异性,其本质上仍是属于李家崖文化遗址中的一员。分析结果可为研究商晚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先周时代以至西周初年周人的活动地域和陇东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运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甘肃崇信于家湾出土的先周至西周早中期16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有13件为低锡青铜,3件为高锡青铜;就制作材质而言,共有锡青铜5件,铅锡青铜8件,铅青铜、CuS- nPbAs四元合金和CuSnPbFe四元合金各1件;其中4件经热锻加工制成,12件为铸造加工制成。5件铜盆中的4件是目前经金相分析确认的最早的锻打成形青铜容器。本工作为甘肃地区先周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和青铜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一号器物坑曾经出土一件通高40.5厘米的爬龙铜柱首(K1∶36)。该铜器主体截面呈鸡蛋形,侧视呈倒置的圆筒形,筒的一侧有一条龙形的动物,正在向柱帽顶端攀爬。这原本应当是套在一根木柱上的,故原报告称之为龙柱形器[1]。由于该器原  相似文献   

14.
失水干缩竹简不仅改变了竹简的形貌,而且字迹无法辨认,不能进行考古释文,极大地影响了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通过海昏侯墓葬等出土竹简等残片的干缩复形研究实验,对复形前后外形尺寸、化学组分、微观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生物碱和表面活性剂等材料浸润后的干缩竹简残片,外形尺寸可恢复到干缩前的98%以上,竹简残片内部干缩变小的空隙结构得到恢复,化学组分无明显变化。运用该技术对干缩竹简进行复形处理,复形后的竹简基本恢复到饱水时的状态,而且对字迹无损伤。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