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曼 《南京史志》2013,(12):42-44
老墙适宜题诗,比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颗题诗在上头。”“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古人把诗写在墙上,墙就成了诗墙。  相似文献   

2.
忆土改     
余绍明 《江淮文史》2013,(6):110-115
大约是解放后的第二年——1951年秋天,11岁的我下午放学回家,发现隔壁家的墙上(村里少有的石灰墙)写了“农民一条心,黄土变成金”10个大字,村子另一头的一面墙上也写有“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倒地主”这些字。后来才知道这叫土改标语,是土改。工作队进村的标志——原来余湾要土改了。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沁县民俗博物馆有个二层小木楼,古为“宸翰楼”,又称为“御书楼”(图一)。御书楼内墙壁镶嵌着48块汉白玉石刻,在沁县文物馆展厅的正墙上也展有这48块汉白玉石刻的拓片。  相似文献   

4.
办公室附近有一栋建筑,墙上趴着一只比一面窗还要大的大龙虾。据说里面是个上海菜馆。有时候坐公车堵在路口,正好看见那只虾,虾那边有几个字,“逸”“品”“堂”,边上还有几个小字,“黄”“永”“玉”。我就想,这老板跟黄永玉是怎样的交情呢?想象了一番他们谈笑风生的样子、黄永玉提笔写字的场景。  相似文献   

5.
彭迪 《炎黄春秋》2005,(10):36-39
抗日战争年代,我在延安看到的唯一永久性的标语是中央党校大礼堂东山墙上雕刻的毛泽东书写的大字横幅“实事求是”。这个原则一直被公认为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座右铭。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经过认真的争论而肯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又赋予实事求是原则  相似文献   

6.
阳光透过百叶窗,照着桌上一叠叠汽车资料,斯巴鲁(SUBARU)系列汽车“力狮”、“傲虎”、“翼豹”和“森林人”的图片赫然在目。在墙上的显著位置,悬挂着一幅书法,上面是两个遒劲大字:“呼啸”,落款是“丙戌年吉祝贺斯巴鲁拉力车队成立”。这是在“五一劳动节”前夕的一个午后,记者在日本富士重工中国事务所首席代表中村幸宏先生的办公室里所看到的。就在记者四处打量的  相似文献   

7.
黑色网格将展厅区隔开来,“冲掩”乐队、克里希·海德、保罗·韦勒、“性手枪”乐队、“X世代”乐队……墙上是狂傲乖张的而孔,地上躺着一把巨型吉他,它的周身及“PUNK+”的字样都由白色霓虹勾勒出来,一片黑黢中,兀自闪着诡异的光。  相似文献   

8.
亚楠 《中国西藏》2013,(6):40-43
“胸怀沈阳人民期望,服务l安多发展稳定”,这是安’多县沈阳公寓墙上的一幅标语,也是沈阳市第六批援藏干部在安多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小个子     
“小个子”在他简陋的工作室里一根接一根抽着我带来的黄山红方印,墙上是他在电影节获奖电影的大幅海报。抽到倒数第二根,他突然把烟屁股撅了,直接抽起了烟叶子。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正是用人之际,张东荪却被“养起来”。从中央政府委员高位上直坠下来,成了无所事事的“闲人”,为政治奔波了大半辈子的张东荪,“馀痰难除遣入诗”,唯有作旧体诗词以自遣,自号“独宜老人”。一天,张东荪在书房枯坐,望着墙上的对联发呆,“风波旧忆横身过,世事今归袖手看”,这是梁启超亲笔所书。  相似文献   

11.
女子持帚即为“婦(妇)”,可见女人拿扫帚的样子极其平常,但也有例外--那位“上扫天,下扫地”的女神“扫晴娘”。当代作家汪曾祺曾饱含感情地回忆:堂姐会在连阴雨天,剪个纸人粘在墙上,一手拿簸箕,一手拿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她就是扫晴娘。神的是“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  相似文献   

12.
涂鸦在欧洲     
涂鸦这个概念在我们国家,是那些不谙世事的儿童在墙上画不像样子的人形,或东歪西倒地写上“打倒王大毛”等儿童书法之类的东西,属于“个别行为”。但涂鸦在西方世界已成“规模”,它已不仅仅是儿童的活动,不但有时警察和政府有关部门奈何它们不得,甚至某些涂鸦已被拔高成“艺术”,在艺术界里享有一席之地,这在我们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3.
时至二十一世纪。在北京大兴麇鹿苑的厕所中,贴着一张工农兵形象的宣传画。三个浓眉大眼的工农兵拳头紧握,双目圆睁,宣传语是大众熟知的口号:“同志们……冲啊!”画的上方写着:“便后看墙上的宣传画”,下方写着:“识时务者为俊杰.冲屎物者为豪杰”。如此标语,让一些游客哭笑不得,尴尬之余又不由暗中叫绝。  相似文献   

14.
程卫军 《南方文物》2023,(6):254-259
<正>一、壁报是民众自己的报壁报作为民众自己的报,可以直接写在墙上或写在纸上再贴到墙上,它通俗易懂、简单易办,被用于学校、工厂、机关、部队、街道、乡镇,是大众宣传的有力工具。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各界普遍采取壁报的形式,“向民众宣传敌人的暴行,动员民众参加各项抗战工作,供应抗战的需求”1。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右边这幅作于1938年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的是日本家庭一老一小爷孙二人。老爷爷愁眉苦脸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从墙上挂的两张遗像可以看出,老爷子的儿子、大孙子已经在侵华战争中死掉了,“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去谁呢?是年迈的老人?  相似文献   

16.
泰山石敢当     
商婧媛 《民俗研究》2013,(1):161-F0003
在城镇农村的街道走过,常常可以看到砌在墙上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石刻,上书“泰山石敢当”。有的直于房基上,有的立于桥头要冲,有的则寸于胡同巷口。有民谣说:“石敢当,压灾殃,社稷盛,正义张。”它常常被砌在影响风水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7.
沈同衡 《湖南文史》2012,(11):51-51
右边这幅作于1938年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的是日本家庭一老一小爷孙二人。老爷爷愁眉苦脸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从墙上挂的两张遗像可以看出,老爷子的儿子、大孙子已经在侵华战争中死掉了,“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去谁呢?是年迈的老人?  相似文献   

18.
吴斌 《纵横》2010,(8):38-40
浙江富阳县富春江畔的鹳山上耸立着一座纪念亭——鹳山双烈亭,长眠此处的是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高级司法人员郁华和著名左翼文学家郁达夫兄弟俩。.在鹳山东侧有“松筠别墅旧址”,“松筠别墅旧址”右边一间屋子正面是郁华像,两边对联是“春里小榭试灯初,暮雨江皋留枕处”。另一间屋子里,墙上贴着介绍郁氏家族的史料图片。  相似文献   

19.
杨潇  张蕾 《南方人物周刊》2014,(20):126-127
采访完骆家辉,沿着扶梯从四层下到一层,美国大使馆办公室的横切面部分展现在眼前:着迷彩服的大兵在格子间里溜达,某张办公桌上堆满了五颜六色“愤怒的小鸟”,一面墙上挂着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的织物拼贴画,是三组汉字:个人、丹心、变。  相似文献   

20.
晓瑞 《贵阳文史》2007,(5):40-41
位于头桥金顶山脚的贵阳市第十三中学,被片区的市民称为头桥的“文化绿洲”。从罗汉营路拾级而上,有一条浓荫夹道的水泥路通往典雅的校门,铁锈红的墙砖与绿化带相映成趣。教学楼墙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八个红字在绿色衬托下十分醒目。正是新生入学报名的日子,从校门出来的学生和家长们面带喜悦,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