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擦擦”主要指用凹型模具脱出的小泥佛,常见的浮雕,也有圆雕,即为扣模制作。藏族人称“擦擦”。属供奉神佛的一种圣物,一般与玛尼石、经幡形影不离,常出现在圣山、神湖边、玛尼堆和转经路上等。也常作为佛塔内或佛像腹腔内的填充物,认为这样佛塔佛像就具有神佛的灵气。 脱模泥佛在西藏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有认为是随佛教一起由印度传入西藏,“擦擦”一词是从梵语中来。还有认为是佛教传入西藏之后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观点都有待考证。不管怎样,脱模泥佛的出现无疑是出于弘扬佛教的目的,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但一般多流传民间,人们习惯将此物当作完善自己夙愿的圣物而供给一切认为具有灵气的山神河湖等。如家人有病,老人去世,必须请喇嘛念经。喇嘛根据病人  相似文献   

2.
资讯     
《西藏人文地理》2006,(4):158-158,160
去玛尼隆达品味唐卡艺术感受纯正拉萨玛尼隆达在藏文中的含义是“传颂经文的风马旗”,在玛尼隆达唐卡吧,不仅能够欣赏到精美的唐卡,还可亲自见证唐卡的制作过程,听店主讲述每幅唐卡背后的故事。此外,玛尼隆达还聘请了来自西藏的藏餐大师担任首席餐饮顾问,精美的玛尼石,木雕、石雕、唐卡,原汁原味的藏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6,(5):91-91
论夏嘉同音与羌藏同源;试探“玛尼石”和“敖包”的起源;藏传佛教各宗派对西夏的影响;当代藏族学的化走向;[编按]  相似文献   

4.
玛尼石山     
如今,在西藏到处都能见到玛尼堆。记得七十年代末,当我看见当时还很新奇的玛尼堆,向西藏民俗学界的前辈雪康·土登尼玛先生请教此物作何用途?雪康先生略事思考了一下告诉我说:“是当路标用的。”显然他有他认为不便的地方,所以才做出这样的诠释。 说来也真巧,一九八四年文联组织我们考察全藏境内的玛尼石艺术,并于八五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有影响的展览。一九九一年上海人民美术  相似文献   

5.
万年古柏——尼赤“古秀”位于林芝县城西的尼赤村一座叫古秀寺的本教寺庙院内。  相似文献   

6.
漫谈玛尼石     
当我们进入广大藏区以后,玛尼石就象五彩飘飞的经幡、桑烟袅袅的香炉、金光闪闪的玛尼转筒一样引起我们的关注。玛尼石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景观。走过青藏高原也许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同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世界屋脊是石头王国。那里石头无  相似文献   

7.
玛尼石     
凡是到过西藏或藏区的朋友们,一定会在当地的山口、关隘、江畔、村落、牧场乃至天葬场附近,看到过一座座以石块垒置成的朴素祭坛——玛尼堆,藏族称之为曼扎(意为曼陀罗)或石供。玛尼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  相似文献   

8.
张鹰 《旅游》2003,(12):44-46
西藏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土地,藏族先民们世世代代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自己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它古老、独特、丰富的民间艺术正是西藏文明史的写照,玛尼石刻便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是自然崇拜的大延伸,是巨石文化的再创造,是苯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玛尼墙位于古格遗址东北角,长达1000米左右,墙内体为泥土所造,墙表均镶嵌有玛尼石。现由于长年  相似文献   

10.
正玛尼堆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常常呈方形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白色崇拜中当然少不了白色的石头。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人们堆玛尼堆又进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纯粹的白石。人们把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白石再刻上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白石更赋灵气,成为玛尼石,以求保佑和庇护自己。玛尼石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则可以放入掌心,或圆或方呈天然状态。除了颜色多为白色外,  相似文献   

11.
奶奶的玛尼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亲爱的奶奶手持玛尼,行走在三川的土路上,这是一幅定格的图画,善良和勤勉就是奶奶温暖的叮嘱。奶奶的玛尼轻轻地转,人生的道路慢慢地走,嗡——玛尼——叭——咪——吽,白发的奶奶啊,为我缝制的花衣裳、还有绿色原野上雀跃的童年。嗡——玛尼——叭——咪——吽。  相似文献   

12.
一“里玛主”节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  相似文献   

13.
晓勇 《中国西藏》2015,(2):42-45
喇嘛玛尼作为西藏最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长期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一带。可惜的是,伴随着西藏现代化的进程,悠远的喇嘛玛尼说唱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喇嘛玛尼的重要支派——拉萨喇嘛玛尼到如今只剩下了一个传承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赤列。2014年9月26日,在拉萨市八廓南街夏扎大院举行的首届唐卡艺术节精品唐卡展上,我第一次见到赤列老人,也是第一次接触被称为藏族文化"活化石"的喇嘛玛尼说唱艺术。那天,在夏扎大院右侧二楼一展厅,赤列老人侧站在唐卡旁,时而闭目,时而双手合掌虔诚顶礼。似吟似唱的旋律回荡在藏式回廊里。那天的精品唐卡展热闹非凡,许多区内外知名专家、唐卡艺人齐聚一堂赏唐卡、品唐卡,引得众多媒体聚焦。老人的说唱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拍照。但也只是片刻的停留后,人们选择离开,涌入更加火热的精美唐卡展。后来,在回廊里,就只剩下依然故我说唱的赤列老人,还有似懂非懂的我。我感动于老人远古沧桑的声音,感动于老者史诗般的吟唱。那个下午,赤列老人孤独吟唱,而我是唯一的听众。几天后,我登门拜访老人。与老人走街串巷最大的感触是,许多稍上年纪的人知道喇嘛玛尼说唱艺术,非常想听老人讲说喇嘛玛尼。他们直言,老人是藏族史诗文学喇嘛玛尼的传唱者,喇嘛玛尼的根在群众中,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共享这个传自祖先的文化。而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拉萨喇嘛玛尼说唱传承人,希望赤列老人的说唱不会成为这座古城的绝响。  相似文献   

14.
古格之忆     
佛教深入古格的社会生活,还体现在遗址内随处可见小佛像、散乱的经卷,以及大量刻有佛像或六字箴言的玛尼石。在几座窑洞的壁龛中,我们也发一现了相对完整的佛像。礼佛信佛,是古格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震专家近日在京宣布了一项西藏玛尼地震地表科考的重要成果。该成果将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大地震动力学研究,以及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徐锡伟、薄万举、侯康明、曹忠权4名青年地震专家,去年9月至10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纵横跋涉近万里,历时一个半月,对1997年发生在西藏藏北无人区的玛尼地震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科考表明,藏北无人区玛尼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玛尔盖茶卡湖北缘的地震断裂带上。这条总体上近于直立的断裂带是玛尼地震的发震断层。玛尼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北东东向分布。它全长120公里,规模…  相似文献   

16.
玛尼干戈是川藏线上的一个交通枢纽,在温老大的嘴里是“新龙门 客栈”。猛的踏进玛尼干戈,满街骑着高头大马的康巴汉子(前几年还 背着叉子枪,这几年不让带枪了),真有点美国西部片的感觉。不过,依 我有限的见识,在我所经历的人群中,貌似凶悍的藏族人其实是这世界 上最善良的。 川藏公路北线从成都到这里已经800多公里。再往南翻过6168米的雀儿山过德格就进入西藏地界了。从玛尼干戈街上的一个岔道往西。有一条大路通向青海玉树。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过往人们,特别是司机的重要食宿点。在这片总沉默寡言的荒凉高原上,…  相似文献   

17.
卓尼恰盖、斜藏地区的“斡阁玛戛”,意即送新娘。颇有意味,折射出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笔者不揣简陋试析之。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斡阁玛戛”的形式及内容 “斡阁玛戛”意即送新娘。“斡阁玛”系藏语“新媳妇、新娘”之意,“戛”系藏语“送”之意,“斡阁玛戛”是一  相似文献   

18.
玛尼,泛指佛经观音六字神咒“吽、嘛、呢、叭、咪、唵”略称,汉字音译为密教修行成佛的各种途径,它是诸佛思想的集成,是一切善法功德之本,是涅磐解脱之大道。  相似文献   

19.
若提起拉萨的黄房子,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是八廓街玛吉阿米美丽的传说。但在布达拉宫东侧也有一座称为“玛尼拉康”的黄房子,在黄房子的对面有一家来自青海三姐妹经营的酥油店,她们通过自己的勤劳与善良演绎着当代拉萨黄房子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当你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便会看见高高地栽立着两根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玛尼宏是上面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中间拉着细细的羊毛绳索,上面悬挂着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个小旗子上都印有九匹昂首向上奔腾的神马。图案的空隙里用蒙文或藏文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的民族繁荣吉祥。”五彩小旗的蓝色为蒙古族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繁荣强盛;黄色则代表养育本民族的土地;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财富之源泉的羊群;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