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柏一号墓35号木牍与西汉南郡属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柏一号墓35号木牍所载汉武帝初年南郡"免老"、"新傅"、"罷癃"等3个统计簿,对研究西汉南郡政区地理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其它文献进行研究,可以就西汉南郡属县(包括道和侯国)的变动情况得出几点认识:江陵、巫、宜成、秭归、临沮、夷陵、州陵、夷道、中庐、邔等10个县、道、侯国,均与西汉朝相始终,且当一直属南郡;孱陵、索、下隽、竟陵、安陆、沙羡、轪等7个县、侯国,西汉前期应属南郡,之后分别转属他郡或他国;销、显陵、醴阳等3个县,当分别于西汉前期或后期废置,废置前均应属南郡;便侯国约于文帝时由长沙国迁入南郡,武帝元鼎五年国除,改置编县;枝江、当阳、郢、鄀等4个秦置县,西汉初或均废置,武帝初年以后又都复置,且属南郡;高成、华容、襄阳等3个县、侯国,均当为武帝初年以后新置,属南郡;西陵县,西汉时或从未属南郡。  相似文献   

2.
<正>天门,因境西北天门山而得名。古为风国地,夏商时为“禹贡九州”的荆州之域。春秋为郧国,战国为楚竟陵邑。秦攻楚拔郧,始置竟陵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东皋杂录》解释:“竟陵者,陵之竟也。”即大洪山之陵到此结束。秦汉以降,多为竟陵郡、竟陵县、复州、竟陵府、竟陵州治所;曾几次避讳改为景陵县、州、府。清雍正四年(1692年),为避康熙寝讳(景陵),改为天门县。后历经撤县建市,省辖直管,现成为人口160万、面积2622平方公里的江汉名城、荆楚名珠。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松柏汉墓出土的木牍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保存的西汉初年南郡属县的信息,利用文书研究的方法,对西汉初期南郡的属县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比较,本文认为西汉吕后时期,南郡原辖16县,后经七国之乱,汉中央开始削弱诸侯国的地位,南郡接受了4个侯国,而失去了西陵、下隽、销3县。醴阳县曾一度改名为醴陵县,竟陵改名为显陵。西陵先并入衡山郡,后随之并入江夏郡,下隽则在吴芮长沙国废后封给了长沙王刘发。本文也对轪侯国的地望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应在湖北浠水附近。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间,锺惺与之所立竟陵派虽自初创即毁誉参半,然其入清后影响不降反升;竟陵余响於清初诗坛,亦曾有震荡。竟陵派的诗文主张、行年考订,如今学界已有颇深入的研究,惟竟陵派与东南画坛的联系,关注得还不够。锺氏于画史留名,其文学主张亦多参东南文入画之奥义;而明、清两代同情竟陵派者,多东南诗画艺术界之士。本文拟从竟陵派与东南画坛的关系,略论晚明诗画审美趋近的一些表现。  相似文献   

5.
1985年7月底至9月上旬,我馆在湖北省宜都县陆城镇南郊配合基建工程时,发掘了一批两汉至晋代的古墓群(简报待刊)。其中一砖室汉墓出土一件带铭文的铜鼎。该鼎上有:“竟陵”铭文二字(见照片)。拙  相似文献   

6.
王啓元 《中华文史论丛》2013,(2):321-341,402,403
明萬曆間,鍾惺與之所立竟陵派雖自初創即毁譽參半,然其入清後影響不降反升;竟陵餘響於清初詩壇,亦曾有震蕩。竟陵派的詩文主張、行年考訂,如今學界已有頗深入的研究,惟竟陵派與東南畫壇的聯繫,關注得還不夠。鍾氏於畫史留名,其文學主張亦多參東南文人畫之奧義;而明、清两代同情竟陵派者,多東南詩畫藝術界之士。本文擬從竟陵派與東南畫壇的關係,略論晚明詩畫審美趨近的一些表現。  相似文献   

7.
<正>“三肇”是指我省西南部的肇源、肇州、肇东三县。据考证,三肇地区商周时代属肃慎之地,秦汉时为(?)貊之地,三国两晋时为扶余所辖,南北朝属勿吉北境,隋唐时属黑水靺鞨,辽时期属东京道泰州契丹之地,金时属上京路会宁府。天庆四年(1114年11月)一天深夜,女贞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军3700  相似文献   

8.
正背倚青山,环抱绿水,半城山色半城湖,这就是文化古镇清源,今清徐县治所在地。清源,古名梗阳。春秋时为祁氏邑,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此梗阳城名所由始也;战国梗阳属赵;秦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唐宋清源县属并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分设徐沟县,清源县,属太原府;明沿此制,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废清源,并入徐沟县;民国初年,复设徐沟,清源两县;1952年两县合并,定名清徐县。1958年,隶属于太原市。  相似文献   

9.
历史政治地理视角下,皇权政治需要是推动刘宋前期雍州政区变化的直接因素。永初元年雍州侨郡从属府转向属州,郡守带荆州府职局面结束,雍州初步实现内部整合。此后雍州刺史常兼襄阳太守,并督南阳、竟陵、顺阳、义阳、新野、随等荆州属郡,获得稳定施政空间,元嘉二十六年雍州割实。宋文帝时宗王政治内在矛盾凸显,保证荆州权力顺利交接进而维护皇位继承构成雍州实土化的直接契机。宋孝武帝大明年间,为整顿赋税,王玄谟进一步推动雍州实土化。  相似文献   

10.
古今沿革地理著述中,对两晋南北朝时期涪陵郡的置废、州属、领县等情况的记述,多有不实之处。实际情况是,西晋后期涪陵郡已由梁州还属益州,至南齐时仍属益州。涪陵郡在成汉前期仍由晋朝控制,在成汉后期成为争战之地,建置难以持久,最后被少数民族首领控制。东晋平定成汉后,在巴郡枳县设涪陵郡,属于侨郡,但不久恢复了实郡,以后各朝仍置涪陵郡。晋、宋涪陵郡的领县数目难以确认,但涪陵县及其以北的汉葭、汉平县当为其辖县。梁朝时,当地少数民族又脱离朝廷控制,梁至北周涪陵郡仅领汉平一县。涪陵郡曾寄治于巴郡枳县,但枳县始终都属于巴郡,而不曾为涪陵郡属县。  相似文献   

11.
黔城镇是个历史悠久而美丽的古镇,历来为当地县政府的驻地。春秋战国属黔中郡,秦朝时为洞庭郡镡城县,两汉时为武陵郡镡城县、三国两晋至南朝宋时期建置不变。南朝齐为武陵郡舞阳县.南朝梁改龙捌县,南朝陈至隋朝县名不变,唐至五代改龙标县,从宋起至元、明、清、民国时期改黔阳县。  相似文献   

12.
按文献记载,黔陬县是秦时所置,为西汉所沿袭,属琅邪郡,东汉时改为黔陬侯国,属东莱郡(2)。关于黔陬县的地望,早期文献中记载较为明确,然由于种种原因,后世文献尤其是近代以来,对秦汉黔陬县的地望出现了不同的说法。近年来,我们在胶河及洋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了几处秦汉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为我们讨论该区域内秦汉时期琅邪郡辖县的地望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江汉平原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良田千顷,稻浪翻滚,但历史时期则是烟波浩渺、雾霭苍茫的云梦泽,江汉平原开发的空间进程基本与云梦泽水体变化同步。秦汉至唐宋时期是云梦泽水体退却的时代,县级行政建置的出现成为确定云梦泽水体变化的依据。西汉时期,沙市陆上三角洲上出现了华容、竟陵两县,县级行政建置的出现既是这里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也是三角洲范围扩展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云梦泽水  相似文献   

14.
界休与介休     
景茂礼 《沧桑》2008,(1):59-60
界休县是秦朝所置,属太原郡辖,位于今山西中部。司马炎建立晋国后,为纪念介子推,改界休县为介休县,属西河郡辖。  相似文献   

15.
襄汾,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而得名。襄陵、汾城两县均为西汉所置,都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县。两县在历史上的沿革、变化很明显。襄陵,因有晋襄陵公而得名,除王莽时称为干昌,齐周时并人擒昌县外,其余各代皆称襄陵。其归属除汉为河东郡、隋为临汾郡、唐属绛州外,余皆为平阳所辖。汾城,历史上建置沿革更为复杂,初称临汾,又名泰平,又名太平,又名汾城,其归属或属河东,或属绛郡,或属平阳。  相似文献   

16.
1986年9月,笔者在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支教期间,收集到一些北宋铁钱。西吉建县于1942年。现在新西吉县是1958年10月从宁夏的固原、隆德、甘肃的静宁三县划拨而建的。据《宋史·地理志》,西吉在北宋时东南部属高平寨(今固原县)、西北部属西安州(今海原县)。宋夏抗衡时,这里为边境地带,双方曾交错占领。北宋庆历年间(公  相似文献   

17.
据《明实录》、《明史》、《明会典》及明代华南方志记载,明王朝在福建、广东、广西三个布政使司曾设立过一些新的州县。在福建新设的州县共十一个。具体情况是:景泰二年(1451)在沙县浮流设永安县,隶属于延平府;景泰六年在政和县杨海村置寿宁县,属建宁府;成化六年(1470)以龙岩县九龙乡置漳平县,属漳州府;七年在清流县明溪镇置归化县;十四年在上杭县溪南里设永定县,属汀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以南靖县之大洋陂置平和县,属漳州府;嘉靖九年(1530)在漳州增设诏安县;十五年以尤溪县之大田镇置大田县,属延平府;四十五年,…  相似文献   

18.
淇县城     
淇县位于豫北平原,属河南省鹤壁市管辖。与汤阴、卫辉、浚县、林县接壤。淇县古称沫乡,古朝歌地,殷纣所都。周王朝卫国都城,春秋时改为朝歌邑,属晋,秦时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属河内郡。隋代改置卫县,唐初卫县升为州,宋熙宁年间降卫县为镇。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改为淇县,明、清皆属卫辉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撤淇县并入汤阴,县城改为朝歌镇,1962年恢复淇县至今。淇县,是一古老的城镇,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朝歌是殷代晚期帝乙、帝辛的都城,现  相似文献   

19.
宋代县望等级制度基本承袭唐代,按“政治地位”和“户口”两大标准划分。但唐宋县望等级存在不少差异,其中的演化少不了后周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后周时期,望县、紧县失去按“政治地位”划分的资格,转而按“户口”划分。这一制度被宋代继承,实质是受次赤、次畿县的冲击影响。北宋前期,诸府属县严格按“政治地位”标准划分,与诸州属县按“户口”划分形成鲜明对比。至北宋末年,府、州政区属县等级“泾渭分明”的划分格局被打破,次府属县等级开始转向按照“户口”划分。唐宋划分县望等级的“户口”含义有所不同,唐代完全依据户数,宋代则根据纳两税的“主户”数,这一差异变化也与后周制度有很大关系。北宋前期,动态划分县望等级的政策得到了执行;到后期,则出现了“户口多而县望等级低”等脱离实际的现象,提升县等的户口标准成为解决县等与户口脱节问题较为务实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竟陵派与晚明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明时代出现的著名文学流派竟陵派 ,集中体现了晚明的时代特征。其选评的唐及唐以前诗歌 ,由于带有明显时代特色而成为流行一时的文学普及读物 ;其所倡导的以“幽深孤峭”而体现的“灵性” ,则是晚明追求个性化的时代特征的反映。但因其处于急功近利的浮躁的晚明时代 ,故一定程度上带有“学殖不深”的缺点。清初士人对于竟陵的批评 ,系出于对明亡的总结 ,是对晚明时代的批评 ,而非单纯的文学批评。“五四”以后以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出现的竟陵派与晚明文学热 ,体现了晚明时代社会转型期文化对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