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起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荣 《世界历史》2004,6(1):73-86
20世纪 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它主要是由于南部大平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土地的毁灭性开发及美国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南部大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区 ,降水稀少 ,多风沙天气 ,而且在 30年代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自 1 890年起 ,在南部大平原发展种植业的条件基本成熟 ,出现了大规模的毁草垦荒 ,并形成了小麦的单一种植。为追逐利润 ,人们不惜冒巨大的生态风险 ,对南部大平原进行毁灭性开发 ,这与扩张性的资本主义文化及美国独特的边疆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动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0年,美国率先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这与美国现代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联邦政策以及美国的社会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通讯和能源技术的改进,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迁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企业规模、部门和地区结构的变化,使经济活动在郊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效益;30年代大危机以来,联邦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解决住宅问题,执行了一系列推动郊区化的政策,其中包括住宅抵押保险制度、住宅补贴制度和社区评估制度等;二战以来,黑人和少数民族在中心城的集中,加剧了美国城市种族矛盾,进一步了推动了白人中产阶级的郊区化。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期发达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在二战后沦为联邦政府扶贫的对象,个中原因错综复杂。生存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地区经济落后于发展潮流。外地业主控制矿产资源,抑制当地资本积累,削弱经济发展动力。居民思想观念保守,文化素质偏低,妨碍阿巴拉契亚地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些因素导致阿巴拉契亚地区经济投资环境恶化,地区经济社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对1817年《红利法案》的否决与美国早期宪政和交通革命关系重大。麦迪逊总统之所以否决《红利法案》,乃是因为他认为由联邦政府主持全国交通建设超出了美国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并且他反对国会中众多议员对宪法的“宽泛解释”。该否决阻碍了联邦政府在美国早期交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最终由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企业在19世纪上半期蓬勃兴起的交通革命中担当了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缩小差距,各国在开发和振兴落后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国实际的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示了不同的特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本试就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方针政策、开发的特点、效果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高祥峪 《丝绸之路》2010,(22):16-18
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笼罩着美国大平原地区。沃斯特认为沙尘暴爆发的根源是该地区农场主所持的文化价值观,邦尼菲尔德则认为是错误的生产技术导致了沙尘暴;沃斯特认为联邦政府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力度不够,邦尼菲尔德则认为联邦政府治理沙尘暴的目的是诱使农场主改变生产模式。笔者认为,二人的观点各有偏颇,应该把沙尘暴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中加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7.
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是长期困扰菲律宾的民族问题,然而它又不仅仅是民族问题,因为民族矛盾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西班牙入侵菲律宾之初,菲律宾北部和中部还处于“国家”形成的过程当中,而南部的社会发展水平则比较高,已经出现了像马京达瑙和苏禄这样的早期封建国家。由于直到西班牙殖民统治后期菲律宾南部穆斯林聚居区才被征服,因此该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基本上被排斥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范围之外,其社会经济发展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而开始落后于北、中部地区。20世纪初,菲律宾沦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的殖民政策虽然有别于西班牙,但菲律宾南部与北、中部的差距并未缩小。至菲律宾独立之时,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远远落后于北、中部地区。当菲律宾的现代化由北、中部向南部地区推进之时,尤其是马科斯执政时期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之时,长期积累下来的穆斯林与菲律宾主体民族他加禄人和米沙鄢人的矛盾便以武装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各州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中,以招徕外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招募政策颇受争议。虽然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本地企业为重心的经济发展策略日益流行,产业招募在南部仍然大行其道,刺激措施不断升级。事实上,正是在产业招募措施的主导下,数量众多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企业到南部设厂,促使南部制造业发生了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的转型升级。相对较低的成本,尤其是廉价劳动力,是南部实施产业招募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产业招募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各种刺激优惠,还是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定制培训项目,都直接或间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强化了南部的低成本优势,这是南部产业招募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环境问题的文化批判——读唐纳德·沃斯特的《尘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国荣 《世界历史》2003,88(5):94-97
20世纪 30年代 ,美国大平原地区沙尘暴肆虐 ,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位于大平原南部 ,面积约 1 0 0 0万英亩的区域。 30年代的尘暴是农场主自 1 870年以来掠夺性开发草地的恶果 ,是迄今美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生态悲剧 ,被人称为“历史上人为的三大生态灾难之一”(第 4页 )。从 30年代以来 ,有关学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技术史、环境史、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 30年代的尘暴进行了探讨。在众多的问世成果中 ,唐纳德·沃斯特的生态和文化分析独树一帜 ,他于 1 979年出版的《尘暴》一书已经成为环境史领域的经典之作。《尘暴》一书除前言和尾声外 …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对1817年<红利法案>的否决与美国早期宪政和交通革命关系重大.麦迪逊总统之所以否决<红利法案>,乃是因为他认为由联邦政府主持全国交通建设超出了美国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并且他反对国会中众多议员对宪法的"宽泛解释".该否决阻碍了联邦政府在美国早期交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最终由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企业在19世纪上半期蓬勃兴起的交通革命中担当了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