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葬"和"埋"     
本文主要对"葬"释源,并兼谈与"葬"有密切关系的"埋"字,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葬"是起源很早的字,很有可能在商周时代产生,"埋"是"薶"的俗字,"埋"的出现理应晚于"薶"字."埋(薶)"起先都是指埋物、埋牲,后来才有埋人之义.本文粗略地说明了"葬""埋"的起源、意义,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2.
乡土志是乡土教科书之"名",乡土志的"实"是近代初等小学历史、地理、格致三科的乡土教学内容,它的"名"与"实"俱与地方志有本质的不同,不能与方志同归属.  相似文献   

3.
"杂家"与"杂家类"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有庆 《文献》2002,(3):233-241
"杂家"与"杂家类"属于古代图书分类中子部书的一个类别,今天就很多人看来,二者已浑如一体,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从古代目录学史的角度看待它们,那么"杂家"与"杂家类"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搞清楚"杂家"与"杂家类"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和应用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都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吕小满 《民俗研究》2007,(1):145-163
上个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说鱼》1一文在考释"鱼"字的隐义时附带谈及"鹭",将鱼、鹭两者释为男女关系的两方,这应该是"鹭"与其他象征之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本文认为"鹭"的杂多象征关系中还有一个被以往学者已注意到但尚未展开的方面,即鹭与舞、鹭与鼓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与"释古"两条学术路向分别代表了破坏古史和重建古史两条不同的路线。这一看法大体成立。但二者在观念上也有不少相通乃至相同的地方。一方面,"重建派"学者在研究中也运用了与顾颉刚非常相似的"层累说"观察古史的构成,而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更成为贯穿"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另一方面,"疑古派"在辨伪过程中也发展出来一些与"重建派"非常相似的具有建设意义的观念,但因其给人留下的"破坏"的形象过强而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修志中,遇到许多学术上的难题,其中之一是竖写志稿的"画蛇添足"与"画龙点睛"问题.本文试就此题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李迎新 《丝绸之路》2021,(1):104-107
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有本质上的区别.朱熹理学违背了儒学"天人合一"一元论思想,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走向二元论.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是基于对朱熹知先行后思想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行的补偏救弊措施.朱熹将天理与人欲割裂开来,要人欲听命于天理,实际上是走向了性本恶.王阳明"心即理"的提出,即是对性本善的肯...  相似文献   

8.
王皓潼 《东南文化》2021,(5):156-161
博物馆书画展览因学术性、专业性过强,迟迟未实现在大众之间的普及并进而与之融通."气韵"是书画展品的灵魂,其美学传播与接受情况应予以关注.从西方"气氛美学"的现象学视角关注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气韵",使人们关于气韵单方面归属于"物"的传统认识被打破,进而拓展为"物"与"人"之间的双向联接.基于此,博物馆策展人应重视"物",围绕其展开学术研究,扩大社会传播,进行氛围营造;同时重视作为感知者的"人",在审美感知上,为"人"提供"通感"化沉浸式审美体验,并致力于提升其审美感受力,借此使颇具学术性的气韵为日常审美的气氛感知所唤醒.通过做好展品解读和创新宣传方式,使气韵语境化且生动、可感知.  相似文献   

9.
"文革"时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年代,记载历史的要旨不在于指出它该不该发生,而在于客观地记述它的发生与结果,从而为后人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文革"是共和国建立17年后发生的一场空前的动乱,动乱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动乱事件.与全国各地一样,"文革"时期发生在贵阳市的动乱事件是很多的,不仅有在政治上的"造反夺权"事件、"派性武斗流血"事件,而且还有在文化上的"破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长白山"名称的辨析,本文认为不成山是长白山最古老的称谓,其含义即是色白似盐而不成.徒太山、太白山等是长白山的别称,而盖马大山、单单大岭是指不相同的山脉,与长白山无关.<三国史记>中的"太白山"和<三国遗事>中的"太伯山"之所指皆不是长白山."白头山"与"长白山"在朝鲜文献中含义较为复杂,但当指称中国境内之长白山时,二者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11.
新蔡葛陵楚简<寻阝>郢之岁夏夕之月的历日"癸娠"原释为"癸亥",与根据简文推知的该年八月朔丙辰或丁巳相矛盾.据文献记载,"嬛"与"巳"均有复返义,结合筮占的择日习惯等,可认定"癸嬛"为"癸巳",是当年的巳月巳日.  相似文献   

12.
敦煌文献中的"大户"与"小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传世文献与敦煌文献中关于"大户"、"小户"记载的考察,认为唐五代的"大户"是指地方的豪强或大族人户,一般聚族合户,人多势众;"小户"指平民百姓,一般人口较少,比较贫穷。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大户"有可能已逐渐向宋初的"官户"演变,即唐宋之际"大户"向"官户"的演变,地处西北边陲的敦煌比内地要早。它也说明,归义军历史对探讨唐宋之际的历史变革亦有一定借鉴或启发。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放下一贯匆匆的脚步,跟随澳大利亚老师不急不慢的节奏,认真感受澳大利亚艺术教育,认真地思考培训的"教师立场"与教育的"幼儿立场"问题。在不知不觉中,一周的"引智培训"结束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触动。在这一周中,我们放慢脚步,跟随澳大利亚老师不急不慢的节奏,认真感受澳大利亚艺术教育,认真地思考培训的"教师立场"与教育的"幼儿立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走马楼吴简中有许多"士伍"(仕伍、士五)、"岁伍"、"月伍"的记录,此类均为户籍身份."士伍"籍具有世袭性,但只限于家庭中的男性成员,且可通过赐爵或立功等途径改变身份."岁伍"和"月伍"可能与文献之"更"有关,"岁伍"系指戍边"一岁一更"者,戍边完毕、返回原籍后,仍以"岁伍"著籍."月伍"则指"给郡县一月而更者".  相似文献   

15.
黎虎 《史学月刊》2007,(3):19-27
"吏户"论所指的"吏"是行政系统的"吏",但是在具体论证时,却常常以军事系统的"军吏"——如"将吏"、"吏士"、"吏兵"、"武射吏"、"武吏"、"文武吏"等有关资料作为证据,这不仅将行政系统之"吏"与军事系统之"吏"乃至士兵混为一谈,而且根据这种资料所作出的论断就很难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6.
"南进"还是"北进"?这个问题似乎自完成"明治维新"进而转入对外扩张的"快车道"后便始终困扰着岛国日本.如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摆在日本面前的选项是"南进"中国台湾地区、还是"北进"朝鲜?日俄战争之前,则要面对"南进"蚕食华东、华南与"北进"与沙俄一战的利弊权衡,而1940年的日本又一次走到了其"国运"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7.
江湄 《史学月刊》2008,1(4):17-24
梁启超的<新史学>介绍了实证主义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宣言书.梁启超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貌合神异,内涵一套将儒家哲理、大乘佛学和现代进化论融合起来的历史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而他后来怀疑进化论、否定历史因果律的思想转变,不能完全归因于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他自觉认识并澄清自己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思想界限.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会通中西、杂糅古今,是一套独特的历史观念与历史诠释方式."新史学"的"新"义,不但在于移植西方科学史学于中土,同时也是对传统历史观念与史学思想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8.
释"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卜辞中"帚"参与战争、主持或参加祭祀、处理商王交办的事物、接受祭祀、与天帝或去世的商王交往、(灵魂)进入冥界等内容, 结合民俗、古代文化和造字表词依据等,可知"帚"是能与上天鬼神沟通的巫觋,而其中女巫则是周代宫中世妇的前身.  相似文献   

19.
高丽王朝建国后,对待中国文化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从光宗时期开始高丽王权开始推行"华化"政策,而贵族勋旧势力则以实行"土俗"的主张相对抗."华化"政策的确立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需要凭藉多种资源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从光宗时期开始,"华化"政策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中国之人,一是引进中国之制.高丽王朝的"华化"与"土俗"之争并不仅仅是政策之争,在其背后隐藏的是权力的分配问题,同时它还和高丽精英阶层对外来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出现的"凌迟"、"陵迟"一词为讨论对象,考察分析它们在不同文本中使用的情况、含义,并进而探讨了作为一种酷刑的凌迟的定名与起源问题,认为作为"剐刑"、"脔割"的代称的"凌迟",至迟在唐代中晚期已出现.而非通常所说的五代或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