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野 《丝绸之路》2014,(2):29-30
辽代金银器是我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辽代金银器的种类、造型及纹饰特征、制作工艺等,并深入分析了其形制特征及演变规律,对于更好地了解辽代金银器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浸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明代墓葬一漆棺的制作工艺及主要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棺是按照木胎-纤维-灰层-漆膜-颜料的工序制作的,主要使用材料有麻、粘土类物质、生漆、金及朱砂颜料。漆棺制作工艺及材质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古代漆棺传统工艺制作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纵观我国的发展历史,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物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不仅是因为铜镜的现实作用和实际效益,更是因为我国的古代铜镜中蕴含道家的思想和文化。在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铜镜的具体规格、形状都产生了变化。尤其是铜镜的背面,其纹理更是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成为反映当时人们审美能力和信仰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汉代,我国的铜镜制作与使用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道家思想和宗教文化在铜镜的背部纹理中显现。研究这些铜镜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知晓当时的风俗文化,进而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更多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刘慧茹 《文物天地》2020,(2):117-121
一引言陶瓷是火与土相结合的艺术,融合了大自然的天成与人们的智慧结晶。正如《考工记》中所说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1],道出了一件精美的器物制作出来的难度甚高。正因为难度高,在陶瓷制作的过程中不乏制作工艺缺陷的存在,这些工艺缺陷披露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制作材料、制作技艺等大量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5.
皮影是一门将雕刻、剪纸、绘画、戏曲、音乐、表演、光学、力学等巧妙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孝义皮影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语言,是民间艺人们历经千百年薪火相传所存留下来的艺术珍宝,本文对孝义皮影的文化传承及制作工艺进行探究,引发人们对皮影艺术的思考,使这项民间艺术得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其中的骨耜体现了这一时期文明的独特性。对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原材料选择、使用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出土的骨耜种类丰富,对其原材料及制作技术的探讨展示了当时的技术进步。对骨耜的形态和功能推断也展现了它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发现,骨耜在大汶口文化的宗教、仪式中的使用及象征意义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结合农业经济背景,对骨耜的生产和交易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大汶口文化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贵州砂器工艺是一项非常有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它所蕴含的古代文化信息十分丰富。通过对贵州民间砂器制作工艺中成型技术、烧制与鼓风方式等与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比较,可看出其基本原理及一些重要工序或器械都直接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或者在原始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中包括一些发明创造体现了山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反映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创造能力。贵州砂器工艺的历史价值不可低估,值得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温睿  朱玉  水维喜  陈禹来 《文博》2023,(1):43-51
骨针是一种精细的骨制缝纫工具,对了解古代骨加工技术和缝纫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对考古出土骨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使用功能展开探讨,提出研究展望。对骨针制作工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骨器使用微痕研究方法对研究骨针的用途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方法论还有待丰富和完善;骨针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的整个生产运营链也需要更深入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西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制作方法不一,其中以分体拼接工艺使用较多。分体拼接工艺结合了轮制法、模制法和手制法,操作流程一般包括确定分体位置、制作分体、拼接、修整、装饰等多个环节。分体拼接工艺具有时代演变性,制作标准化、模件化与效率化,以及器物生活化、复杂化的特点,它不仅影响了丧葬习俗的发展,也推动着汉代制陶业的进步,相关内容对于研究汉代制陶史、丧葬文化以及考古修复工作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葛洪  严小琴  何倩 《文物世界》2016,(4):73-75,41
西汉长陵位于咸阳市窑店镇三义村附近,在这里出土了西汉早期的着衣式陶俑,历史研究价值非常高。本文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对长陵陪葬墓出土的白彩着衣式陶俑的表面颜料和胎体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了解长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制作工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信息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秋阳 《贵阳文史》2006,(2):35-36
中国扇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类繁多,工艺精美,蕴含深厚,很值得研究。耀卿兄历经十多年的努力,不懈探索,将其所得写成《中国扇史与扇文化》一书,向人们讲述扇的来历,制作工艺的发展,以及功能的演变。翔实深透,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读后不仅增长知识,还能怡情乐趣,引发思考,受益不浅。  相似文献   

12.
张钧豪 《风景名胜》2021,(7):0034-0034,0036
婺州窑现在浙江中西部一带,主要位于金华等地,包括周边范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发现了婺州窑的烧制,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婺州窑的制作工艺蕴含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风格及其强大的堆塑工艺,使得婺州窑在中国艺术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占有独特地位。据现代考古发现,婺州窑曾在宋元时期大量出口国外。所以本文讨论的是如何以婺州窑独特风格融入到现代化简约风格的室内风格景观设计当中,以婺州窑蕴含千年历史以及烧制的独特工艺作为出发点,在对室内景观设计的尊重自然,保护历史文化,室内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为基础, 把婺州窑的装饰设计,釉面设计,文化创新等方向进行深入了解。最主要的是婺州窑装饰特点,独特花纹,釉面,造型,历史文化与现代室内景观设计相融合,让人感到室内环境更加生动。在保留婺州窑特点的情况下,对室内景观设计风格发展与创新,使得婺州窑更好地在历史大河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魏臻 《丝绸之路》2011,(24):10-11
历史文献及古迹遗存是人类进步和过渡时期的证明,从原始社会的发展及演变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时人们物质和精神的不断增长以及思维能力的转变,这表现在先民们有意识地修饰自己、妆点生活,在劳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身边的事物。从陶器的诞生到彩陶文化的发展演变,反映出人类生产力发展对思想和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马家窑文化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黄河流域文化的主要层面。位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彩陶,以装饰纹线最为出色,装饰类型也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正>汉唐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当时中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古代本不以金银为容器,王公贵族们使用的金银器明显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或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境内出土的金银器有些原本就是外来之物,因而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中亚、西亚诸国和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很早就开始在金银制作工艺方面进行技术  相似文献   

15.
竹编工艺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传统手工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社会的到来,使得竹编产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使传统竹编工艺的深层意蕴得到延续,让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正确转型获得新生,本文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竹编产品的比较分析,发现优势,找到不足,并通过对传统竹编产品再设计的案例分析,综合探讨出传统竹编工艺的可行性创新方向,使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生活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仿古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明 《收藏家》2009,(8):61-68
一宋代仿古玉的产生.价值及其影响 在宋代生产的玉器类型中,仿古体裁的玉器制作是一种性质比较特殊的门类。这类玉器的数量在当时虽然不是很多,但因其制作性质和使用功能独特、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制作者除具备一般玉工的技艺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历史玉器文化知识,使用者则主要是当时的权贵与文人士大夫。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20,(8)
正蛋壳黑陶杯是典型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造型精美,制作工艺精湛,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由于其制作复杂、规格极高、不易保存,因此现在可见完整器物极少。本文撷取潍坊地区出土的部分蛋壳黑陶杯,结合其出土遗址描述,使读者对这一地区的此类器物的分布和特征有一大致了解,进而说明潍坊地区在东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陶器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物类型,它出现时间早,种类多,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因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5,(1)
<正>本文拟对礼县出土两件青铜方壶的器表痕迹进行深入系统的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器物的造型工艺,主要包括模的制作和使用方式、范和芯的制作工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考古对所做分析进行验证。在实验考古的过程中,我们将器物上提取出的一系列静态信息转化为对秦人铸工生产及行为模式的认知,认为他们当时采用了分工及模块化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经典口号。其实,当时文化主将们批判的主要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而不是为之服务的意识形态。后来的陈独秀、胡适等人都反思了这个问题。打倒孔家店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也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如它使人们忽略了对专制体制的警惕,忽视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把历史进步与否看成是意识形态问题;使人们把矛头对准了知识分子;把原始儒家和后儒混为一谈,等等。  相似文献   

20.
程露 《文物世界》2014,(3):67-70
<正>铜镜是人们照面饰容的工具,我国考古发掘发现最早的铜镜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甘肃齐家文化。战国以后,青铜器及其铸造工艺开始衰落,青铜镜因其在民间生活中的实用性而日趋繁荣。安徽博物院藏铜镜总数达1500余件,其中不乏保存完整、制作精美的铜镜,向人们娓娓述说着安徽青铜镜发展的历史。一、纤薄灵秀的战国楚镜楚国从春秋中期以后就开始将势力扩张到江淮地区,战国中期以后,江淮地区全部纳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41年楚迁都于寿春,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