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媛  李翠霞  李韵 《旅游纵览》2023,(23):148-150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本文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秦皇岛段)的建设为切入点,对长城(秦皇岛段)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挖掘、设计、整合与创新,以期发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独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各民族文化。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这次论坛以“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研讨西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推动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备受关注,是一次群贤毕至、广集众智的盛会。西藏是中国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勤劳善良、勇敢顽强的西藏各族人民,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3.
陈伟 《神州》2013,(2):208-208
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自诞生至今,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的精华,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被国人称之为国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把京剧引进到校园教育中,在寓教于乐中尽情享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味经典,传承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壮大,对于传统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鸿明 《丝绸之路》2010,(14):82-84
作为现代设计者,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以便充分挖掘传统的文化底蕴,从而能够利用传统装饰图案的艺术魅力,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把中华民族装饰语言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体现设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潘跃 《神州》2012,(6):36-37
传统民俗群众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传递出祖先们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魅力以绚丽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勾勒出时代与民族文化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方迪 《南京史志》2023,(31):9-11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具有较强教育意义,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文化源泉。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之中,形成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传统游戏,有助于引导幼儿充分体验传统游戏的魅力,使其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健康快乐成长。文章根据幼儿园传统游戏的开展实例,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幼儿园区域游戏相结合的文化意蕴,希望能够帮助儿童在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余梓东  鄢莹 《满族研究》2007,(3):97-103,118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穿在身上的文化,是人们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人们穿在身上的艺术,是人们穿在身上的体验,是人们穿在身上的智慧,是穿在身上的标识。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逐步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长期以来,在服饰方面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共存、共荣、共享的特点非常突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政治认同的符号。满族的服饰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存、共享与共荣,影响和带动其他民族服饰的流变,促进中华民族服饰发展史的大转变,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服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藏中,民间艺术则是奇花独放,别具艺术魅力。在竞妍争辉的众多民间艺术中,贵州民问蜡染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向世界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神奇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它是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9.
徐丽平 《沧桑》2012,(3):48-49
古栈道在战争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同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古栈道的兴衰往复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族果断自信的精神、机智多谋的魅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强有力的沟通能力,栈道文化内涵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陈黛  沈丹 《风景名胜》2020,(3):0313-0313
在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设计人员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增强园林思想内涵与精神的表达,能够使园林参观者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精髓全面展现。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体现进行了探索,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是人类文化的创造历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由此也深植厚培了魅力独具、博大精深的党史文化。在全党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共百年华诞之时,我们应该发掘弘扬党史文化,充分彰显党史文化的风釆。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月10日,由甘肃省兰州市文旅局、西北师范大学主办,兰州市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承办的《陇右遗墨——兰州市博物馆馆藏书画地方名家展》在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隆重开展。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朝东和甘肃省文物局、兰州市文旅局、兰州市博物馆相关领导、西北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及社会书画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此次作品展是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甘肃地方古代书画艺术魅力,加强馆校的合作与交流,丰富校园展览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而举办的一次宣传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独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各民族文化,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这次论坛以“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研讨西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推动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备受关注。是一次群贤毕至,广集众智的盛会。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犹如一枚硕大的朱红篆字中国印,静静地矗立在黄浦江畔。它与国内31个省区市的展馆一起,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魅力。悠悠五千年历史,古老与现代相融的中国充满了无数令人神奇惊讶的色彩。本届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元素"无处不在,处处凸现了中国文明、科技与人文精神理念。"中国元素"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背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吴非 《中原文物》2005,(4):95-96
洛阳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在华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为是正统、兼容和连续性的.它所呈现的文化价值不仅厚重,更是考量华夏文明的基本参照.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均在这里建都,为河洛文化营造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河洛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文化,其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使古城洛阳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6.
姜智超 《神州》2012,(2):166-166
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图案则是其中的一朵奇芭,是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的沉淀。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与创造。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幻莫测却从不间断,源远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繁重的国家。传统节日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越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传统节日文化就越是丰富多彩。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多达2000多个,堪称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本文以保护我国传统节日为出发点,浅谈以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维系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一在戊戌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南京博物院推出生肖系列展之"幸运狗——南京博物院藏犬文物特展"。在辞旧岁、迎新年、庆丰稔、谢神灵的时节,南博策划的生肖狗展览,表达南博最真挚纯朴的情感,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生肖文化的魅力,由此也引发了关于狗文化的讨论。俗话说:"马忠、羊  相似文献   

19.
客家文化作为两岸共有特色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富有魅力。从传统文化方面促进海峡两岸的彼此了解,促进闽台民间友好往来。同时,海峡两岸都有大批客家学者在研究客家文化,客家学研究近几十年来一直方兴未艾。研究客家文化、挖掘客家文化,其主旨是发扬客家精神,促使海峡两岸客家文化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使客属事业更具生命力,同时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大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20.
<正>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华夏悠久文明的载体。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实现与中国人民的心灵沟通、实现文化对话,并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和工具。弘扬汉字文化,发掘汉字文化的深厚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