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引 言 “窑洞”,顾名思义,是根据近现代土窑洞的称谓而来,从广义上来讲,属于穴居建筑的一种,又称“横穴居”.最早的窑洞式建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利用生土的直立性特征挖掘的可供人类居住、活动的相对封闭空间.在新石器时代,窑洞式建筑从出现到成熟,在形制结构方面也发生了系列变化,比如对房址内空间长宽比例的把握,对门道的修缮以及室内装饰的变化等.利用这种关系,可对其所在地区一些尚有争议的遗址分期问题进行验证与补充.  相似文献   

2.
东夷史前住屋建筑及其演变逄振镐史前时期,东夷人的住屋建筑是在经过了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穴居"、"巢栖"之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才出现了地面建筑。东夷人的地面住屋建筑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江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四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王时一  潘隽 《神州》2011,(26):174+176
早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权威陈堂原先生就提出:"近世固有穴居之所,亦有巢居之类,以古代传说,穴居、巢居同时并有之。"吕思勉先生在@专文中说:"穴居多在寒地,巢居在潮热而多毒蛇猛兽之区。"项峻《始学篇》: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给也。史学家赵岐注云:"此以不溢之故,埠下已沈水中,故必巢于树上,如鸟之巢。"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土地广阔,各地区的气候、物产、地理环境等条件不同,各地区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情况也不一致。大体情况是:在北方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多黄土高原,气候寒冷,"掘地为穴"建筑居室的方法曾被广泛采用,建筑的发展是由天然岩洞到穴居、半穴居,上升为地面的、简单的原始木构建筑物,又逐渐发展为抬梁式又称梁柱式或叠梁式木构建筑。在南方,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由于地下水位高,气候潮湿,建筑的发展是由"构木为巢"逐渐下降到地面。随着社会的前进、交通的发达、技术的交流与改进,逐步形成了丰富多采、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居住文明,是一定时代生产力水平的集中表现.我们在考察和研究原始文化时,无论这种文化的特征如何,最能说明当时人类生活条件的,莫过于他们的居住状况了.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阶段.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格局: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而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干栏式建筑及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  相似文献   

6.
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修建了大批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选材、风格等都与以往的建筑有所不同。通过《满洲建筑杂志》的诸多文章可以看出,伪满洲国初期的建筑在建筑样式、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等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7.
一、窗的起源和发展 窗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当时人类采用穴居或半穴居的居住形式,在居处顶部开口,以满足采光的需要,这便是原始意义上的窗。正如《礼记·月令》所记:“古者,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此后,穴居、半穴居形式逐渐发展成地面建筑,但顶部开口的方式却未改变。我们从陕西武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房屋形陶器钮可以得到佐证。此钮作圆屋形,其入口处的上方屋盖上开有天  相似文献   

8.
史前人类的居住方式大致经历了树栖、天然穴居、季节性人工营地、定居性人工聚落等几个阶段 ,最终实现了由林地、山地到阶地平原的居住地转移。人工建筑始于壁顶一体的地面式窝棚或帐篷 ,地穴式或地面式土木乃至木结构建筑标志着壁顶业已分离 ,夯土墙、土坯墙以及窑洞式房屋显示出土木建筑技术更趋成熟。而居住方式与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演变往往是因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作用而导致的 ,充分揭示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居住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商代高等级墓葬的墓上建筑遗存,文章认为这些墓上建筑就是陵寝制度中"寝"的起源,同时也可能兼备"堂"的功能,从而确认陵寝制度的渊源可上溯至商文化时期。另外,文章认为,殷墟西北岗发现的大批祭祀坑,虽然是商王室的公共祭祀场所,但也应该是针对墓主的,因此可以确认商代时期应该已经存在墓祭。  相似文献   

10.
韩冰 《中原文物》2015,(2):73-78
汉代建筑特别注重屋顶上的装饰,特别是建筑的屋脊。汉代建筑上的屋脊出现了正脊凤鸟、三角形火焰珠;在"反宇"屋面出现了鸱尾;垂脊上有了起翘装饰。汉代屋脊上的装饰除了美化建筑之外,还有着吉祥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一、"九窑十八洞"概况纯阳宫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为供奉著名道士吕洞宾的道观,因其道号纯阳子故而得名,也称吕祖庙。纯阳宫是一座道教文化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建筑规模较大的明清时期建筑群。该宫整体建筑设计新颖,摆脱了传统北方官式建筑布局的宏大庄重风格,其布局奇巧紧凑,亭台楼阁错落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已发现的商周时期府库建筑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此类建筑的结构特征及规律,即府库建筑往往为多座,整齐排列;形状均呈狭长方形,长宽比较大;屋顶为两面坡式;其内部空间的使用规划,纵向是分隔开的;门道不在东西两侧墙壁的正中央;府库建筑群往往自成一独立建筑区域;建筑周围的遗物相对较少等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府库建筑在聚落中的位置,得出其大都位于城内西南角或接近于西南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的美德"的概念。他站在人文关照的角度赏析建筑,认为建筑也有美德,只有尊崇美德的建筑,才能带给人幸福感知。本文将运用阿兰.德波顿提出的"建筑的美德"到景区建筑异化问题的解决中,试图拓展景区建筑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龙山时期的祭祀活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聚落考古"共时性"的指引下,对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龙山时期WD2F1建筑的相关遗存进行分析归纳,认为WD2F1建筑是祭祀之墠,重建其时社祀的祭祀场景,并对WD2F1建筑祭祀的形式和季节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14—17世纪中国明朝官式建筑与约略同时期的朝鲜李朝建筑在大木技术上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对典型建筑中大木作的分析比较后发现,朝鲜李朝建筑与中国明朝官式建筑,特别是山东曲阜地区建筑在木构技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方面是由于李朝与明朝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交流;另一方面,李朝时期的统治者十分尊崇儒家学说,朝鲜半岛在地理上又与中国山东地区十分接近,海上交流频繁,在建筑领域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两国木结构建筑之大木构架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剖析二者的异同及其形成原因,并藉此为比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张彩萍 《丝绸之路》2009,(16):84-85
在麦积山石窟的洞窟形制中,有一部分是仿照北朝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开凿和修建的,是对当时建筑形式的一个直接反映,对了解北朝建筑史有重要价值。另外,在洞窟壁画中也有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反映,如城池、民居等,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本文分门别类地对这些建筑以及其与世俗建筑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肖金亮 《世界遗产》2014,(10):23-23
<正>建筑遗址的复原研究,是一种由建筑史学、考古学、历史学,乃至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学等多学科紧密合作的学术行为;同时,它也是文化遗产保护链条中的一环,是针对建筑遗址的"阐释"行为,可将消逝的建筑形象、背景文化、建筑中的古人活动带回当代,是一种谋求把不易看懂的建筑遗址变得让人看得懂的"翻译"工作。"真实性"作为所有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当然可以且有必要引入来指导复原研究的开展,但又不能简单套用。作为初始依据的考古遗址以及检测信息(如科学测年的成果、分析化学得出的材料成分等)当然是真实的,但由此展开的复原研  相似文献   

19.
金代处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金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山西保存的金代建筑数量和质量都是最高的,且由于山西处于当时各民族冲突融合的最前沿,其地区性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尽相同的,大致说来晋北长期受辽统治,故受辽的建筑风格影响较大,而辽又大量保留了唐代建筑雄伟的主基调,因此晋北金代建筑普遍呈现"豪劲"的风格;晋中、晋南除去一些细微的风格差异以外,主要是继承了宋代"柔美"的建筑主基调。  相似文献   

20.
商周时期大型院落式建筑可分为"堂庑一体式"、"堂厢分离式"和"二进式"三类。"堂庑一体式"是商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典型形制,"堂厢分离式"是周代流行的典型院落形制,二者在主体殿堂的形制、柱网结构、门与台阶的设置、堂外廊柱、围墙、回廊、门塾的位置、庭院空间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二进式"院落则介于以上两型之间,具有商代和周代大型院落建筑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