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玛尼堆多为白色石头的堆积,常常呈方形或圆形置于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或寺庙、墓地,用于祈福,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白色崇拜中当然少不了白色的石头。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人们堆玛尼堆又进了一步,一般不再是纯粹的白石。人们把那些本来就被认为赋有灵气的白石再刻上佛经或佛像,使这些白石更赋灵气,成为玛尼石,以求保佑和庇护自己。玛尼石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则可以放入掌心,或圆或方呈天然状态。除了颜色多为白色外,  相似文献   

2.
玛尼石,泛指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玛尼是佛教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可谓“玛尼石”一词的由来。 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是自然崇拜的延伸,是巨石文化的再创造,是本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原始本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灵魂所组成,包括山、石、河、湖、土地、树  相似文献   

3.
玛尼石山     
如今,在西藏到处都能见到玛尼堆。记得七十年代末,当我看见当时还很新奇的玛尼堆,向西藏民俗学界的前辈雪康·土登尼玛先生请教此物作何用途?雪康先生略事思考了一下告诉我说:“是当路标用的。”显然他有他认为不便的地方,所以才做出这样的诠释。 说来也真巧,一九八四年文联组织我们考察全藏境内的玛尼石艺术,并于八五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有影响的展览。一九九一年上海人民美术  相似文献   

4.
玛尼石     
凡是到过西藏或藏区的朋友们,一定会在当地的山口、关隘、江畔、村落、牧场乃至天葬场附近,看到过一座座以石块垒置成的朴素祭坛——玛尼堆,藏族称之为曼扎(意为曼陀罗)或石供。玛尼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垒集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  相似文献   

5.
张鹰 《旅游》2003,(12):44-46
西藏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土地,藏族先民们世世代代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自己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它古老、独特、丰富的民间艺术正是西藏文明史的写照,玛尼石刻便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是自然崇拜的大延伸,是巨石文化的再创造,是苯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漫谈玛尼石     
当我们进入广大藏区以后,玛尼石就象五彩飘飞的经幡、桑烟袅袅的香炉、金光闪闪的玛尼转筒一样引起我们的关注。玛尼石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景观。走过青藏高原也许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同样一个印象;那就是世界屋脊是石头王国。那里石头无  相似文献   

7.
玛尼干戈是川藏线上的一个交通枢纽,在温老大的嘴里是“新龙门 客栈”。猛的踏进玛尼干戈,满街骑着高头大马的康巴汉子(前几年还 背着叉子枪,这几年不让带枪了),真有点美国西部片的感觉。不过,依 我有限的见识,在我所经历的人群中,貌似凶悍的藏族人其实是这世界 上最善良的。 川藏公路北线从成都到这里已经800多公里。再往南翻过6168米的雀儿山过德格就进入西藏地界了。从玛尼干戈街上的一个岔道往西。有一条大路通向青海玉树。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过往人们,特别是司机的重要食宿点。在这片总沉默寡言的荒凉高原上,…  相似文献   

8.
荔湾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是清代广州一位著名的文化豪商。他一生以家财富厚,献出千万资财赞助文化公益建设和赈济百姓灾民而赢得朝廷政要、文化名流和科场巨子的颂扬而名重朝野,声望广传。笔者1987年在《广州史志》(《羊城今古》)前身)刊出了《海山仙馆“尺素遗芬”石刻考实》的拙文,对潘氏家藏名流政要给他的亲笔书信予以刻石收藏,又镶嵌于馆中游  相似文献   

9.
傅公祠位于太原市北城区东缉虎营街东段路北,即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院内。是1917至1918年(民国六至七年)间为纪念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爱国主义者傅山(1607—1684年)专门营建的一处规制宏敞、格局新颖的园林式祠堂。沿祠园西边约二十多间碑廊内陈列过许多古代石刻。七十年来,虽经旧时代的不断摧残和建国后兴建等原因,这里已见不到石刻,人们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6,(1)
正2013年,由四川博物院等单位编著的《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正式出版,将四川地区出土南朝造像的全部资料汇集在一起,内容翔实,为研究川地南朝佛教造像提供了便利[1]。1995年笔者赴四川省奉节县(今属重庆市)考察时,在白帝城保管所大厅内倚墙壁看到一尊南朝佛像。这是川东地区前所未见的,也未见诸于报道,可以作为四川地区南朝造像的补充。佛像为圆雕,用质地较细腻的砂岩雕造而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都市万佛寺石刻造像自上世纪陆续出土后,其精品被收入一些图录中,并参加过国内外展览,但未有正式清理报告发表,也缺乏系统的分期分类统计和研究。2000年7~8月间,四川省博物馆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实习师生和成都市考古队同仁协助下,将馆藏全部万佛寺石造像重新作了清理,进行了系统测绘、分类等研究工作。本文为初步整理简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震专家近日在京宣布了一项西藏玛尼地震地表科考的重要成果。该成果将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大地震动力学研究,以及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徐锡伟、薄万举、侯康明、曹忠权4名青年地震专家,去年9月至10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纵横跋涉近万里,历时一个半月,对1997年发生在西藏藏北无人区的玛尼地震进行了首次科学考察。科考表明,藏北无人区玛尼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玛尔盖茶卡湖北缘的地震断裂带上。这条总体上近于直立的断裂带是玛尼地震的发震断层。玛尼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北东东向分布。它全长120公里,规模…  相似文献   

13.
当你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或房屋门前,便会看见高高地栽立着两根旗杆。蒙古人称之为“玛尼宏”或“桑更苏日”。这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玛尼宏是上面装有三叉铁矛的两根旗杆,中间拉着细细的羊毛绳索,上面悬挂着蓝、黄、绿、白、红五彩小旗。每个小旗子上都印有九匹昂首向上奔腾的神马。图案的空隙里用蒙文或藏文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的民族繁荣吉祥。”五彩小旗的蓝色为蒙古族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繁荣强盛;黄色则代表养育本民族的土地;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财富之源泉的羊群;红色…  相似文献   

14.
《西藏人文地理》2014,(3):144-155
他本职工作是眼科医生,是上海市市北医院眼科主任,是中国眼科医师协会摄影分会委员,上海摄影家协会医务分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会员,至今已进出藏区十七次。擅长风光,延时摄影及高清视频制作、专注于拍摄阿里和林芝风光。作品大气磅礴,多次发表在《西藏人文地理》、《大从摄影》、《中国摄影》、《旅游天地》等杂志。2013年末出版《跟柳叶刀寻梦林芝桃花》画册。  相似文献   

15.
玛尼墙位于古格遗址东北角,长达1000米左右,墙内体为泥土所造,墙表均镶嵌有玛尼石。现由于长年  相似文献   

16.
杨静 《文物天地》2023,(8):39-41
胡旋舞是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西域舞种。本文对胡旋舞石刻墓门进行赏析,梳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中的胡旋舞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胡旋舞的传入与盛行原因,探讨唐代六胡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几千年的丧葬史上,厚葬(即丰厚的葬俗)在丧葬礼俗中占绝对优势,起着主导作用,左右着中国丧葬礼俗发展方向。厚葬,始于夏商,盛于秦汉,以后各朝也相继仿效。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厚葬之渊源主要是灵魂不灭观和祖先崇拜,以及儒家提倡的孝道观念。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可以升天,而且仍然干于人事,祸福于子孙,而历代封建统治者,更企望死后生前一样有权有势,亨受荣华富贵。放他们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集八方之能工巧匠,营造各种地下与地上建筑,力图为死者修建‘”阴间”衣食住行、寻欢作乐的“魂灵乐园”。这…  相似文献   

18.
藏地漫游     
正月一个暖暖的午后,我踏上了去往“天上西藏”的火车. 沿着青藏铁路,火车过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口,穿越可可西里、念青唐古拉山,经过那曲、当雄,过羊八井,基本没停留. 青苍高远的西藏,早就以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阳光天国”的美誉而名满天下.火车到达拉萨站的那一瞬间,我发现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下,白云身边绕,薄雾脚下飘,仿佛能听到天上神仙呢喃密语,着实震撼.  相似文献   

19.
藏地沐浴节     
藏族人平时不爱在河里洗澡,但在一年一度的“沐浴节”,他们会全家出动,一任雪山圣水洗涤身上的污垢,祈求健康平安。  相似文献   

20.
WCS 《华夏地理》2007,(2):154-155
青藏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及人类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野生动物的观赏已经成为游客来这里的目的之一.由于长期以来这里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所以成为众多的珍稀物种的避难所.但是,其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将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