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在伊犁河畔的哈萨克族,人人能骑善射,个个能歌善舞。在大草原上,人们常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这说明哈萨克人把唱歌看得与牧马一样重要。哈萨克人有这样一句谚语:“当你降生的时候,歌声为你打开世界的大门;当你死亡的时候,歌声伴你走入坟墓。”哈萨克族传统的文学艺术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旧社会,哈萨克族识字的人不多,过去的历史、传说以及其他民间文学都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阿肯起了重要作用。阿肯是哈萨克语,意为民间歌手。阿肯既是演唱家,又是诗人、作家。他们不仅收集,还能创作。他们能出口成章,即兴而歌,才华出众。获得“阿肯”称号的人,深受牧民们的尊敬和爱戴,声望很高。据说,过去部落间发生争执和摩擦时,假如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阿肯出来调停,弹着“冬不拉”(一种民族弹奏乐器),唱着和善歌,冲突的双方就会握手言好。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都少不了阿肯的身影。在哈萨克聚居区,还经常举行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一般由著名的阿肯独奏冬不拉开始,然后是男女阿肯的对唱,内容一般是赞美家乡的美丽风光,歌颂英雄人物,比较多的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歌词多半是一问一答式的即兴之作。阿肯们弹唱的歌曲,有时激昂高亢,有时诙谐幽默,声...  相似文献   

2.
《山茶》2010,(10):46-46
《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的民间古典音乐,意为“六十二套连贯、优美、抒情的乐曲”,是以器乐为主,集民歌、舞蹈、说唱、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近现代时期在哈萨克民间广泛流传的篑(器乐曲)、谙(民歌)、哦吟(说唱)、哎吐嘶(“阿肯”弹唱)以及赫萨.达斯坦(叙事诗演唱)等表演形式.皆源自《六十二阔恩尔》。  相似文献   

3.
冬不拉弹唱哈萨克族民歌。是新疆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的演奏与民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常用于独奏、合奏、伴奏和弹唱中。冬不拉的演奏技巧相当丰富,有10多种演奏方法,弹与挑各种演奏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在乐器中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4.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其清晰地用自己的文化把口传心授的草原游牧文化向历史做了另一种表达,阿肯是阿依特斯的传承者、播种者,同时也是历史载体,记载了民族记忆。作为传统艺术的阿依特斯,保持了其“源”的来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及无数代哈萨克人的心血,始达到今天的成就。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生存空间狭小,生存和发展成为悖论,究竟如何生存,找到一席之地,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框架中是面临的最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2007,(2):16-19
冬不拉弹唱 哈萨克族民歌。是新疆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的演奏与民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任洪胜 《神州》2011,(11):186-186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有名,而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王洛宾,被称为“西北民歌之父”,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分别来初识新疆民歌。  相似文献   

7.
姜雪 《丝绸之路》2012,(16):35-36
从《史记》开始,正史中就出现了有关哈萨克族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是关于哈萨克族的族源或组成其民族的部族,《清史稿》中才出现明确的有关哈萨克族的记载。这些记载为我们研究哈萨克族的历史问题提供了珍贵史料。据此,我们还可以研究古代史家的民族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夏季,是新疆草原风光迷人的时候,也是草原欢腾热闹的时刻,人们称之为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阿肯弹唱会就在此时举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洪涛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充满智慧的民族。哈萨克族在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哈萨克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异彩。哈萨克...  相似文献   

10.
<正>哈萨克族是一个爱好音乐和诗歌的民族,祖先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六十二阔恩尔。千百年前,一代又一代艺人用手中的冬不拉弹唱着草原、马、天鹅、故乡、亲情……它是音乐,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精神所在。传承久远的草原旋律"六十二"和"阔恩尔"是中国哈萨克人心目中两个神圣的词汇。哈萨克人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六十二根血脉,正是这些血脉终日不停地运动,才给人体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六十二"在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具有"众多的""重要的""代表性的"等多重含义。"阔恩尔"音译为"棕褐色",能够让人联想到泥土、山峦、草木在秋季自  相似文献   

11.
喜读自治区内已出版的几部新的市县志书,颇有启发与感受。 一、小中见大 《博乐市志》“社会编·民族”记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的迁入史、语言、宗教、婚姻、丧葬、服饰、饮食、起居、节庆、禁忌等,记事小中见大。如对哈萨克族的“日常用品”有这样一段记述:“哈萨克族过  相似文献   

12.
素有“天山第一胜景、瑶池不二仙境”美誉的新疆天山天池国家5A级景区,今年“五一”将推出一座集中展示中国哈萨克族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景点——天池哈萨克汗王宫,这是新疆最大的一处哈萨克文化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分多批迁入河西地区,因寻觅草场、内部纷争、军民冲突、民族摩擦等原因,在甘青新之间又不断流迁.哈萨克族入迁给当地的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加强对入迁哈萨克族的有效管理,民国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官吏采取了封官笼络、划定牧场、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军事弹压、改变生计方式、遣返回疆等措施以消除哈萨克族迁入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正确的民族政策作为指导,官民之间、民族之间互信不足,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哈萨克族与政府、其他民族的关系没有实现和解,直至民国末期,迁入的哈萨克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国各级军政官吏.  相似文献   

14.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10万人,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占总人口的27%,其中有哈萨克族2.43万人,占总人口的24.3%。在县志中如何记述“民族”?我们的做法是: 一、立民族篇 开始写志时,我们认为自治县志就是民族志,再立民族篇没有必要。1986年底,我们在修订试写稿篇目时,感到不设民族篇目,自治民族的有些内容在其它专志中不易反映,同时,有几个人口较少的民族的情况亦反映不出来。于是,在写一、二稿时、我们在社会篇中设了一个民族章,在征求意见和评审中,大家普遍认为,一个自治县仅把“民族”作为社会篇中的一章,规格太低。  相似文献   

15.
回想起来,那些情景诡异如梦——海拔5300米,冰天雪地。我和两个鼻似鹰勾的自种男人赶着人头牦牛,路过一堆热气蒸腾的血肉。忽然,一只老鹰闪电般在头顶掠过……几年前在乌鲁木齐街头,我第一次见到塔吉克鹰舞。那是在露天舞台上举行的一次民间歌舞汇演,十二木卡姆、阿肯弹唱、玛纳斯史诗……新疆各个民族纷纷登台亮相。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刺绣     
哈萨克族妇女擅长一门传统的本民族手工艺术———刺绣。哈萨克刺绣色泽鲜艳绚丽,图案类型众多,古朴大方,带有一种强烈的草原民族风韵。虽然构图大多用对称的手法,但表现的风格不落俗套,毫无生硬呆板、枯燥单调的感觉,表现了哈萨克族牧民健康、朴素的审美观。哈萨克刺绣色彩亦有该民族独特的寓意: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火、太阳和光明;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幸福;黄色象征智慧、丰收;黑色是大地;绿色象征着青春以及生命……哈萨克刺绣的题材、内容、色彩都与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牧民们从自然界直接取材,观察细致,但不受自然形态的约束,十分重视艺术的概括、取舍和提炼,流行用省略、夸张、变形来突出主题。刺绣作品中,马的嘶鸣、鹿的跳跃、花朵的对称及色彩搭配都设计独特,各具风格,深刻反映了哈萨克族的民族风貌、生活习惯和世代相传的民族意识。哈萨克族姑娘从小就学刺绣,长大订婚以后,专门在家把自己喜爱的花草、山鹿、骏马等图案绣在枕套、被罩、布幔、床幄、挂囊、窗帘和壁挂服饰上,这些刺绣品便是姑娘的嫁妆。举行婚礼时,男方要搭起一顶叫“吾陶”的小型毡房,专供摆放新娘的女红,房子里面被刺花、绣花和补花的装饰品装扮得十分漂亮,几乎是一座哈萨克人绣花、刺花...  相似文献   

17.
在哈萨克族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哈萨克族游牧经济特色的习惯法文化,这些民族习惯法文化在婚姻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对哈萨克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国家法律体系范围内,这些习惯法的存在和作用对国家法律的普及和实施也产生了不和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10,(10):44-45
在新疆东北部的哈密地区坐落着巴里坤草原,这里海拔近200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人们称这种美景为“天山淞雪”。正是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孕育了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马背民族——哈萨克族。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斯坦是个多民族国家,有120多个民族。全国人151700万,哈萨克族占全国人15的51%,俄罗斯族占32%。居民中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和东正教,其国名主要因哈萨克族人口占多数而得名。哈萨克在突厥语中。意为“自由骑士”,斯坦意为国家,哈萨克斯坦即为“自由骑士之国”。哈萨克语为国语,俄语为交际语言。原首都为阿拉木图,现首都为阿斯塔纳(1997年迁入)。  相似文献   

20.
蔡红 《丝绸之路》2009,(18):112-120
本文以伊犁州直属县市为个案,通过对州直部分地区哈萨克族中、小学的实地考察,了解哈萨克族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学生及家长对实施哈、汉双语教育的态度及双语教育的现状,对于处在既要维护本民族文化传承又要适应主流社会生活这种双重境地中的哈萨克族寻求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以及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双语教育相关语言与文化政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