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攻占朝鲜王宫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而迫使朝鲜废除对华三章程,以及单方面终结对华关系,直到对中国开战后又迫使朝鲜成为其"攻守同盟",使得甲午战争实际上进一步升级为东亚范围的战争。到平壤战役及黄海海战失败以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击退日军并恢复与朝鲜传统朝贡关系的战争目标,保卫本国领土遂成为清政府唯一的战争目标。到马关议和期间,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已然成为中日双方条约草案中唯一取得共识的内容。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朝三国关系变化的上述结果,以及导致清政府战争目标变化的军事进展结果,遂通过中日《马关条约》第一款有关朝鲜问题的内容,成为在近代东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2.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枪声打响,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短短数月,中国铸造的亚洲第一舰队全军覆没,旅顺数万军民惨遭屠戮。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时中国海军北洋舰队不可谓"兵不强,马不壮",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作战不可谓不英勇。但不幸的是,北洋舰队初受挫于丰岛、再遭创于黄海、最终全军覆灭于威海卫军港,从而彻底铸成中国的败局。  相似文献   

3.
1894年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外黄海水面发生的中日两国海军主力交战,即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一次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决战。交战结果,中国北洋舰队失利,日方遂因此可由海上输送陆军,先后在我辽东和山东半岛登陆,致我渤海锁钥与京津门户险要尽失,几成兵临城下之势.清朝当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这一条约的苛刻内容又给中国乃于整个东亚地此后数十年的历史演变造成深刻的影响,适足见黄海海战后果之大。因此.关卡北洋舰队在这次海战中所以大利的原风问题,便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感天动地。`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4月17日,日本马关"春帆楼"。这一天,在以"割烹"河豚料理出名的酒家的二楼,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目光的逼视下,清朝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被迫在《日清媾和条约》(即《马关条约》)上签字画押,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朝在这个"割烹"中国的条约里,把整个台湾省割让给了日本。  相似文献   

5.
黄海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势均力敌(参见右表)。经过近5小时的鏖战,北洋舰队被击沉或击毁军舰5艘,被击伤军舰4艘;而日本联合舰队仅被击伤军舰5艘,未失一舰。这一结果,与双方的实力是大大不成比例的,非常值得探讨一番。 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受创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丁汝昌在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其失误之一是采取严重失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候丽娟张士彬1997年4月17日,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02周年。这个条约是由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签订的,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也是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在纪念这个国耻的日子里,对条约的内容和背景,有必要作一下回顾。日本帝国...  相似文献   

7.
正李经方(1855—1934年),字伯行,号端甫,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同治元年(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为嗣。一生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外交等活动,深得李鸿章喜爱。甲午战争后,因随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并参与签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而遭国人唾骂。他既饱读经书,又习得英文,一生出使多国,深谙当时发达  相似文献   

8.
1895年3月7日至9日田庄台之战,是辽河战役的最后一战,也是中日甲午战争规模最大和最后一次陆战。此战,以清政府的战败而告终。至此,整个中日甲午战争战事结束,伴随而来的是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田庄台之战的形成中日甲午战争进至1894年末,清廷鉴于淮军在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最早发行的国家公债是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行的昭信股票(实为债券)。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分八次向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库平银(清末官方的衡量标准银)。面对这个"天文数字",清朝统治者目瞪口呆。年收入不足8000万两的大清财政已极度困难。为了支付条约中规定的第四期赔款,挽救濒临绝境的财政,大小官员们苦思冥想着。有个名叫黄思永的官员上书光绪帝,建议学习外国的公债制度,在国内发行"自强股票"(公债),筹  相似文献   

10.
萨拉米海战是著名的希波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这次海战不仅对古代希腊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国内的一些历史著作和辞书对这次海战的地点使用了“海湾”和“海峡”两种不同的地理术语,故常常引起读史者的混淆。例如,我国近年来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世界上古史》(刘家和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崔连仲主编)以及《辞海》都称这次海战发生在“萨拉米海湾”,而《火与剑的海洋》(宋宜昌著)、《希波战争》  相似文献   

11.
黄浩 《贵阳文史》2004,(3):36-37
乐嘉藻,字彩澄,贵州黄平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12月。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恩科举人,时年25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北京会试。5月2日,康有为联合18行省应试的举人1300余人上书清廷(实际签名者为603人),提出拒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张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  相似文献   

12.
赵晓帆 《沧桑》2010,(5):106-108
胶西海战是宋金战争中一次影响很大的海上战役。通过对双方海船技术水平、对气候的利用及情报获取的优劣得失等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以探讨海战金水军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台湾始有防军驻防的时间是在同治五年(1866),此后防军的重要性逐渐超越绿营,成为清末戍台的主力。这些驻台的防军,可以区分为楚军、淮军、福建绿营练军、广东绿营练军、贵州绿营练军、台湾绿营练军。他们当中以淮军最为重要,因为在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以后,该部被赋予防卫台湾的重责。防军的驻防,也改变了台湾既有的军队组织。受到影响者包括:台湾绿营、番屯、团练。他们纷纷仿照防军的营制,学习使用洋式武器,甚至领取远比本俸还高的军饷。至于戍台防军,所参与的战争有对内、对外两种。前者的代表性战役是平定光绪十四年(1888)彰化施九缎事件、十三场的原住民战争,以及追捕土匪。后者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光绪十至十一年(1884—1885)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中,抵抗日本与法国的入侵。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的官绅为抗拒《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遂成立台湾民主国,部分防军加入这场战斗,成为他们戍台的最后一役。  相似文献   

14.
马关订约记     
谢俊美 《百年潮》2005,(4):26-33
1894年6月,日本借口中日"朝鲜问题争端",一手挑起侵略朝鲜与中国的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百年世事不胜悲.百年来,马关议和作为民族史上的奇耻大辱,一直为人们所牢记.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台湾人民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反响强烈,并由此掀起抗日保台的伟大斗争成为甲午战后最有声色、最为壮烈的一幕。这场斗争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勇于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他们那些震撼人心的感人事迹,其意义是重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台北夏潮基金会的诸位先生所说:“1895年的(马关条约),激发了康有为等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近代中国救国运动因此勃兴;而(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人民风起云涌‘义不臣倭’英勇抗日,更展开了一连串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16.
古琳晖 《百年潮》2005,(6):23-26
台湾自古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清政府以一纸屈辱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自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起,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清朝的逐渐衰弱,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灭亡中国,将中国彻底变为他们的殖民地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丑恶目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列强用坚船利炮迫使中国与他们签订了为数众多的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再到《马关条约》,  相似文献   

18.
翻开中国近代史,随着《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中国完全丧失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一批不愿当亡国奴的仁人志士,他们在探索着如何拯救民族危亡之路,黄乃裳便是这些仁人志士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8年11月7日至1940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联合发动了伟大的准海战役,这是人民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役。这个战役和与之差不多同时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使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成为定局。  相似文献   

20.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以《春愁》为题的诗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抗日复台将领、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在丧权割地的《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时所写。 丘逢甲(1864—1912),号仓海,原籍广东蕉岭县。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其曾祖父仕俊公始迁居台湾,成为当地望族。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生于台湾府苗粟县,他少小聪明,14岁中秀才,26岁中进士,并授职工部主事,却不乐仕途,返归台湾游幕和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