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风格,从他一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展开阐述,分析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和绘画作品,从中总结出吴冠中绘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当今中西绘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藏》2007,(5):F0004-F0004
西藏曼唐画派画师次旦朗杰的唐卡,因画风严谨,工笔细腻,用料考究而闻名西藏。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宗教人物维妙维肖,极富艺术感染力。他的作品采用天然颜料,在线条沟勤、结构比例毗色彩调配、人物造型等方面将南亚的绘画艺术与藏族传统艺术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色彩是中国绘画最具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它具有最直接的情感表现力。在深入研究色彩与书画装裱二者的同时,并进行理性的运用,有助于加强艺术主题的表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在内心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邓金平 《东方收藏》2023,(6):146-148
如果说用一条河流来形容西方美术史,那么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就是这奔腾长河中一艘披荆斩棘的巨轮。梵高成就了伟大而独特的绘画艺术,虽然他的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坎坷的,但都无法阻止其炽热的艺术情感和坚定的艺术追求。梵高的作品画风鲜明,色彩浓郁纯真、充满激情,他把所有情感都融入笔触和色彩之中,用绚丽夺目的黄色描绘出了惊世之作《向日葵》,这可以说是他的化身,向日葵是最能表现梵高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题材。梵高的一生就如向日葵花期那样短暂,忙碌而又孤独,他极其渴望如向日葵那般拥有绚烂夺目的人生,因此将他称作“向日葵画家”一点都不为过。文章从梵高生平出发,围绕他的作品《向日葵》,分析其诞生及艺术价值,最后探究梵高的绘画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俞力 《东方收藏》2023,(2):134-136
维米尔一生只为自己留下一件“非卖品”,他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抱负和国家的理想都浓缩在画面上,这就是油画《绘画艺术》。多年来,维米尔一直被誉为写实画家,其作品《绘画艺术》拥有写实的人物、道具、透视和环境。然而,这一切却充满了谎言,甚至连画家署名也是假的。在此,我们来一一揭开这幅画作背后的暗藏的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等秘密。  相似文献   

6.
绘画艺术反映人们的主观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代不同,其绘画语言绝不相同。汉代用“忠”、“孝”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以忠孝伦理思想维系着封建统治,这点从两汉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中显现出来。我们的学者,特别是美术史论研究者,一定不可忽视绘画艺术的这一显性。  相似文献   

7.
何凤莲 《收藏家》2006,(8):35-40
1957年,赵少昂(1905-1998年)接受了灯塔月刊的访问。他首先提出了“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的看法。这是他经过了数十年在艺术上探索,和从国外观摩艺术后获得的体验得出的。个性宽容谦让的赵少昂只是道出一己的体会,同时也对中国绘画这门艺术作出了肯定的看法。两年后,赵少昂接受了另一次的访问。他明确地道出中西绘画相异之处。他说出对西洋绘画的看法:“西方用笔之呆滞,赋色之凝结,徒得其形,乏味外味,真不可同日而语也。”西方绘画的方法与中国绘画的方法,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那只是用另一方式说出“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西画不独在用…  相似文献   

8.
王大勇 《史学月刊》2005,(7):123-125
在先秦、两汉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曹植的《画赞序》确立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审美特性,谢赫的“气韵生动”则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最高准则。因此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绘画艺术鲜明的审美观念,即:重情感、求传神、讲气韵、法自然,从而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耶稣会士郎世宁于1715年至1766年供职于清廷内务府期间,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融合在一起:欧洲艺术风格是这位艺术家所受的基础训练,中国艺术风格则促成了他的职业成就。本文在分析郎世宁意大利基础训练及绘画知识的同时,也分析了其在清廷的代表作品,以提供这位画家在中国进行文化融合的基本框架。郎世宁的文化融合证明,他所接受的意大利基础训练与其后来作为宫廷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之间,有着深远的联系。本文讨论了郎世宁全部绘画作品中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的元素主要包含三方面的背景:绘画的、政治的以及感性的,分别与三种绘画流派有关——风景画、肖像画以及通景画,这一点对于理解郎世宁的事业至关重要。从更广义的角度讲,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展示郎世宁的艺术生涯,有助于我们勾勒出18世纪促成中国与欧洲文化艺术碰撞中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10.
朱浩云 《收藏家》2004,(12):i008-i008
在中青年画家中,南京古今书画研究院院长、著名花鸟画家柳学健无疑是一位成功者。他的花鸟画创作“化平常为奇特,化传统为现代,化心源为艺术”,作品具有热烈祥和的艺术特色与高贵典雅的艺术品位。他的每一幅画都是诗意、激情和灵感的统一体,显示了他雄厚的绘画实力。1989年他的作品《寒香》获得“中国水墨画新人奖”,之后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多次入编获奖集。人民美术、江苏  相似文献   

11.
黄小艳 《神州》2012,(16):262-262
“美”是一种发现和创造。任何艺术作品都应具有美感,没有美感的作品不是真正的艺术。美感来自于人的情和意,无情无意的作品不是感人的艺术。绘画艺术也是如此,凡没有笔墨语言技巧的中国画作品,就不是好的绘画作品。好的绘画作品是时代、民族和个人精神的融合,也是时代与个人情意的凝聚。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2,(9):91-91
当国际美术历史上野生动物绘画艺术已经蓬勃发展了近四十个春秋的今天,有别于中国传统水墨、工笔的花鸟走兽形式,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绘画艺术目前在国内JL乎还处于空白状态。这在具有高度历史艺术文明的华夏,不得不说是个缺憾。当下诸多艺术形式或从盲人流或形式成风,而文英他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默默地走着自己的道路,这对一个年轻艺术家来说更是难得可贵。  相似文献   

13.
赵艳玲 《神州》2020,(1):49-49
在综合材料绘画的作品中,绘画材料成为作品最基础的语言。综合绘画材料的选取和使用,蕴藏了艺术家的情感,创作思想和绘画表现能力。绘画材料不再只是一种媒介,本身具有了独立的艺术语言性。画家可以通过综合的材料在作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从而使作品的表现更加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2012,(19):89+1+81-85
艺术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每当我浸沉在艺术实践活动之中,能够开悟一点什么,这将是又一次新的起点和开始。作画应当宗法和谐之规律。自然界中和谐之规律乃绘画构成之要旨,画家应以此追求终生。绘画作品应当蕴涵哲理,但绘画创作和作品绝非哲学的注释和说教,绘画作品应当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杨国光《砚边心语》杨国光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5.
赵洵 《神州》2013,(31):244-244
鲁道夫·阿思海姆认为视觉具有思维性,绘画作品本身具有表现性,他的研究成果对绘画艺术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影的运动影像是了大量静态画面的“似动”,那么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在绘画艺术中取得成就对研究电影画面的构图表现性是否也有意义?本文旨在在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研究绘画艺术表现已获得一定的成就的基础下,试图将其美学原理应用到电影这门艺术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王学峰 《神州》2014,(3):222-222
水彩画是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一种形式语言。绘画语言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画家的艺术构思充分地体现出来,服务于画家绘画的观念、思想以及情感。水彩画通过水和色得以体现,在造型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针对水彩画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华美国色     
当代中国画坛涌现出一批颇具才华而又锐意创新的青年画家,他们灵活地从生活和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敢于跃出传统的藩篱,大胆尝试前任未曾涉足的题材和形式,创作出了不少别开生面的优秀绘画作品,显示出了可贵的探索意识与进取精神。在众多青年画家中,一位年轻后生的绘画作品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他就是青年画家——崔景哲。  相似文献   

18.
刘忠娟 《南京史志》2011,(20):45-46
幼儿常常会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对客观世界最初的艺术表现。幼儿的画常常异想天开,没有边际。常常"以画言志"来表现眼中的现实世界,再根据自己的情感去表达,去创造,去想象,这就是幼儿画中所谓的艺术。幼儿画画作为一种眼、手、脑综合协调的艺术活动,有着自  相似文献   

19.
许洪卫 《神州》2013,(6):232-232
艺术家的作品影响着观众,观众的欣赏要求又培养了作者。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精神。中国的文化艺术陶冶了中国观众,中国观众欣赏的习惯是具有中国独特艺术精神的作品。传统的文学、诗歌、绘画、戏曲、舞蹈和雕塑等艺术只需手势、眼神、动作或唱腔就能表现环境和人物的心情,而每一个手势、动作、眼神和唱腔又是写心达意的造型所必须。中国的  相似文献   

20.
宋长江 《收藏家》2022,(3):22-28
张大千(1899?1983)是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美术领域的著名艺术家,他的成功源于其不懈努力与精进。他的绘画在生前便已拥有了巨大影响力,即便是在逝世几十年后的当下,其作品仍是艺术市场上争相追捧的对象。有关张大千的研究已颇为丰硕,无论是传记、著作抑或是学术论文,均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其生平、艺术主张、艺术成就等。不过,倘若仅从民国时期张大千举办与参加的画展来审视其艺术生涯,目前仍还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以张大千在民国时期举办与参加的画展为切入点,爬梳文献,分析他画展的不同目的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