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我国三十余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一批重要的海洋水下文物被调查发现、发掘保护,但相对于陆地不可移动文物,海洋水下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物保护规划指导下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模式尚未形成。本文根据我国海洋水下文物资源的特点,阐释其在历史文化、海洋发展、主权宣示等方面的核心价值;针对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状况,分析海洋水下文物法律体系、管理制度、空间管控等方面的问题;遵循问题导向,结合新时代文物保护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制定适宜的海洋水下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路、原则以及规划方法,并以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加以说明,为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遗产》2008,(2):112-112
亚太地区海洋考古学地区培训与研究中心在斯里兰卡的加勒古城正式挂牌,并于3月20日~4,910日在此启动第一期培训项目。该中心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区域研究和培训设施来构建保护和管理水下考古遗址的区域能力。新的区域性培训平台将培训水下考古遗址管理人员和来自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保护专家。该项目将被写入参与成员国的国家发展计划中,尤其是能力建设和人类资源发展的战略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遗产》2014,(3):108-108
《海洋考古学》是首本囊括陆地海洋考古和水下海洋考古等海洋考古学全部领域的国际性期刊,内容涵盖与地形、结构、遗址及遗产管理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考古学及文化地理学、历史学、人种学、海洋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海洋研究渠道,以涵盖各历史时期及遥远的史前时期人类在海洋环境中的全方位历史。  相似文献   

4.
海洋经济地理研究工作大体上是从我国进行全国海岸带调查时开展起来的,前后开展了海岸带(包括从岸线起陆上10公里至水下-15米〈实际已达-35米〉的地带)的资源调查与评价、社会经济调查与评价、资源利用与开发设想,以及乡镇、县和市的综合开发研究(例如小区综合开发试验和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综合规划的研究)等项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这一时期是以  相似文献   

5.
海洋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新兴领域,于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张威主编、吴春明等编著的《海洋考古学》一书,是我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海洋考古学理论著作。该书既充分吸收了国外海洋考古学理论与水下考古技术成就.又结合该学科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基础、最新实践成果,在考古学、历史学、海洋学等相关领域应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水下考古自1986年筹备开展以来,开展了“南海Ⅰ号”、西沙群岛、崖门内海沉船遗址以及其它一些小型水下考古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建立了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广东省水下考古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全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增林  许旭 《人文地理》2008,23(2):106-112
90年代后期,中国海洋经济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呈现增大的趋势。文章分别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入手研究不同尺度的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差异。在研究中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塞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海洋经济的省际差异以及北、中、南三大地带内及地带间差异的演变趋势。绘制罗仑兹曲线来反映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扩散情况。并指出出现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禀赋、产业空间集聚、国家政策和外商投资倾斜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最后提出缩小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涨海行舟》是吴春明教授近期在海洋遗产的历史与考古研究领域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春明是中国考古学界从事水下考古、海洋文化遗产、海洋史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此前他曾有多部学术专著出版,在学术界影响广泛。人类的海洋活动离不开舟船,正是基于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旅游》1999,(7)
如果说地球是一个村溶,那么村边代代养育着人类的一池湖水,便是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凭智慧和勇气写就探索海洋的历巴海洋文明与人类几乎同时诞生,水族馆再现海洋,再现海洋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距离海洋越来越远,这时候修建水族馆,皇对海洋、对自然的一种心灵的回归。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是中国第一座海底通道水族馆,放养海洋动物200余种.10,000余只。圣亚海洋世弄以提供海洋生物租水下海景观赏为主;为世人开辟了一条通向海底之路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真正贴近海洋,了解关心海洋。是亚海…  相似文献   

10.
邵世英 《旅游纵览》2013,(12):163-164
海洋民俗旅游是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海洋地区的饮食、服饰、居住特点和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概况,分析青岛天后宫妈祖文化、荣成渔民节等节日。了解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发展海洋民俗旅游方面山东存在的经济效益低、影响力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宣传、创立品牌等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引言地球表面71%是海洋,因而成为未来人类开发的主要空间。大海的独特性运营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在生态旅游环境下看待的海洋民俗,海洋民俗是沿海居民在长期与海洋搏斗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而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包括节日民俗、渔民禁忌信仰以及在饮食、居住、语言、服饰方面等文化。大海的  相似文献   

11.
深邃的海洋是生命的源头,地球形成46亿年来,从一颗死寂的星球,逐渐成为人类与众多动植物共同的家园。不知有多少秘密蕴藏在海洋深处,因此人类为了探寻自我,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海洋生物摄影师布菜恩·斯凯利一次次潜入水下,用撼人心魄的图片呈现出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瑰丽。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7,(9)
<正>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历年来合作开展的福建沿海海域水下考古调查的系统性学术报告与总结,也是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系列报告之一。自1989年以来,特别是2004~2010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发现了30余处水下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五代至清代的沉船遗址和水下文  相似文献   

13.
程玲 《南方文物》2015,(2):94-98
<正>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北岸,岭南中南部区域,主要是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流溪河等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海湾内堆积而成,它形成于海陆交接的过渡地带,是对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区域。这种"衔接海陆"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对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和聚落形态具有重要影响,是我国史前海洋文化发育的重要分区之一1。通过考察在全新世不同时期的环境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史前海洋聚落的宏观分布形态,探讨海洋聚落的分布格局与海洋  相似文献   

14.
出水文物原本埋藏于水下环境,多种破坏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病害严重。在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处理前,需要全面了解文物埋藏历程及病害机理。文物的腐蚀破坏是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从海水、海洋生物和底质等三大方面探究海洋条件下的水下埋藏环境,并就中国水下考古常见的出水文物类型如陶瓷器、石质、金属质及木质文物的病害类型及原因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福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伟民 《人文地理》2001,16(4):43-48
文章运用综合观点全面分析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着重评价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潜力;通过对发展现状的分析,揭示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海洋开发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海洋污染较严重,海洋科技发展与海洋综合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提出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对策,并探讨了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从2013年起,盘龙城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从服务于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出发,探究盘龙城聚落布局和地理环境变迁。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四家单位为主体,组成盘龙城考古工作队,并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等多家单位,在盘龙城遗址范围内水域开展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勘探测绘工作,意图通过探索新的考古领域,复原盘龙城遗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正《海洋考古学》第九卷第一期(2014年6月)《海洋考古学》是首本囊括陆地海洋考古和水下海洋考古等海洋考古学全部领域的国际性期刊,内容涵盖与地形、结构、遗址及遗产管理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考古学及文化地理学、历史学、人种学、海洋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海洋研究渠道,以涵盖各历史时期及遥远的史前时期人类在海洋环境中的全方位历史。本期内容包括《公海自由:海洋废弃物未开发的考古潜力》:海洋废弃物已引发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海床垃圾的出现却被海洋考古团体广泛忽视。本文讨论了海洋废弃物近代历史中涉及考古学的  相似文献   

19.
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增强文化自觉的时代背景下,2022年新修订的《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为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更为完善全面的法律保障,也带来新的机遇。水下文物作为特殊的海洋资源,如何与其他海洋资源、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又如何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下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时代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于2015年确立水下文化遗产“最佳实践名录”制度并自2017年开始实施,该制度以水下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为遴选原则,以水下文化遗产与其他海洋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遴选目标。13例“最佳实践”案例,对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有借鉴意义。为推进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应尽快建立从本体保护到综合治理理念,逐步加强水下文物法治体系的建设,推进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海洋社区海洋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区域和内陆社会区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研究海洋社区的特点,研究海洋社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群体行为,以及海洋社区与社区外的发展关系是深刻认识海洋世纪社会运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