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山是我国道教名山,地跨江苏句容等县,道教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历史上有不少著名道士隐于此山修炼。南朝齐梁道土陶弘景是其中最著名者。陶弘景(公元452或456—536),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禄,隐于茅山立馆修道,至梁大同二年(536)逝世于茅山北部的朱阳馆(弘景曾在此道馆修炼),其间居茅山达四十余年,死后窆于朱阳馆东南约二百米的雷平山(茅山北部的一座小山峰)。  相似文献   

2.
<正> 武夷山"风光绮丽,秀甲中华",已是举国上下,众口一辞。武夷山文化积淀之深厚与精粹,更是有口旨碑。武夷山的文化不仅与武夷山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且为武夷山盛名之经久不衰,提供了坚实、长效的保证。大树参天,根植沃土;楼高万丈,基奠磐石。武夷山之名,盛九州,震天下,皆因"丹山碧水"的自然风光融于优秀的历史文化之中。武夷山的历史文化,虽说是道、儒、释齐辉并显,但是其主体文化则是道家文化;而武夷山道家文化的核心是彭祖的养生文化。武夷山以彭祖二子"武"、"夷"名之,证明彭祖是武夷山的开山祖。武夷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即"升真元化洞天",彭祖本是中国道家先师。彭祖在武夷山修心养性、修  相似文献   

3.
强跃  刘宇生 《文博》2005,(5):16-17
当前我国31处世界遗产中,名山有七(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为双遗产,武当山古建群、青城山为历史文化遗产,庐山为文化景观)。华山作为道教文化名山,居于五岳和全国十大名山  相似文献   

4.
<正> 如果说,武夷山是一座清灵、秀美的花园,那么,武夷源无疑就是隐身于这座大花园后精致的后花园。源者,源头也。武夷之魂在于山,武夷的灵则来自于山中蜿蜒而过的九曲溪,而九曲的源头,就在武夷源生态旅游区,这也是武夷源名称的由来。武夷源生态旅游区位于武夷山的西南部,距武夷山市36公里,离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6公里,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核  相似文献   

5.
据《广西通志·宗教志》,宋代广西修建了38座宫观,比宋以前修建道观的总数18座增加了1.1倍。广西道教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元明以后式微。广西道教史,宋代应是重点。而道教史料比较匮乏,乃是广西道教史研究的难题。《粤西金石略》(下文简称《略》)录有少量相关的历史纪录,具有史料价值,可资于研究,故于此概述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大高玄殿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兴建的一处皇室道教宫殿。其现存彩画皆为清代旧物,多数建筑是几个时期绘制的彩画共存于一座殿宇之上。本文从诸殿座现存彩画、彩画断代和彩画演变过程三个层面对大高玄殿彩画进行初步分析和考证。  相似文献   

7.
2018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在西安市长安区航天产业基地清理了15座墓葬,其中M13是一座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随葬品有墓志、镇墓砖、瓷盏、陶人俑、陶鞍马等。根据墓志,墓主为卒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的上清大洞法师姜希晃。此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唐代道士丧葬习俗和道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部,面积79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3处世界双遗产地之一,中国第四处世界双遗产地。区内地貌奇特,风暴秀丽,"三三"碧水萦绕,"六六"奇峰耸峙,构成一幅幅"碧水丹山"奇幻百出的天然画卷,主要景点有九曲溪、36峰,72洞、99岩和108个景点。"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不仅以山水取胜,它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秦汉以来,为朝野上下所推崇,被誉为"第十六洞天","道南理窟"。南宋理学家朱熹曾驻足武夷40余载,聚徒立说,使武夷山成为东南文化学术中  相似文献   

9.
正在敦煌道教文献中留存有一组《十戒经》,是反映唐代敦煌乃至全国道教活动繁兴状况的重要资料。在这组文献中,《十戒经》连抄在《五千文》之后,并各自附有传授盟文。由于这一经戒传授针对的是在家的初级信仰者清信弟子,于是成为道教通往社会的一座重要桥梁,从而有利于道教的传播,并对社会基层的宗教信仰乃至道德教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明《道藏》也收有《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下文简称《天尊说十戒经》)一卷,与敦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东南屹立着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浙东天台山,绵亘于金华、绍兴、台州、宁波四个地区,入海余脉则构成舟山群岛.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飞瀑云海,蔚为壮观.它既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又是中日佛教天台宗的发祥  相似文献   

11.
<正>山西晋城玉皇庙是全国影响广、规模大的道教庙宇之一,庙内保存的元代二十八星宿塑像,是中国道教庙宇中绝无仅有的佳作。整个庙宇主轴线上分前后四进院落,随地势依次升高,分布于六级平台之上,殿宇计30座,占地面积约7859平方米。1956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  相似文献   

12.
正日本学者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考察得出,历史上的儒教、道教、佛教都被称为教的说法大致开始于北魏寇谦之与刘宋顾欢的时代,这是其《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王皓月译,齐鲁书社,2014年)新范式道教史下的道教定义所决定的。三教关系所说的三教是广义儒佛道三教交涉而形成的包含儒家、道家、道教、玄学、佛教五方面及其交叉形成的复杂关系。魏晋南北朝佛教已传入中国,道教、玄学盛行,这一时期是三教关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展开三教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道教研究对中古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中古社会佛教和道教盛行,对上至国家政治,下至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领域研究成绩巨大,成果也比较容易被中古史学者借鉴和采纳,而中古道教研究还处在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成果虽多,但良莠不齐,有价值的成果比较分散。本文将就中古史研究领域中一些传统课题(如政教关系、佛道关系)和近年兴起的一些新课题(如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新史料等方面)择要介绍一批国内外道教研究成果。由于1990年以前的西方道教研究概况已经有索安(AnnaSeidel)的《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 1991年初刊;吕鹏志等中译本,中华书局,2…  相似文献   

14.
童丽芳 《世界遗产》2014,(10):76-81
在中国的东部,有一座山:山不高,却记载了2.5亿年地球的沧桑变化;山不险,却见证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上千年的跌宕沉浮;山不崚,却蕴藏了天人合一的生命密码。它就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龙虎山—龟峰。  相似文献   

15.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经作为传播道教的典籍和道教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历史久远,根深叶茂。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时期,与之同步发展,道教典籍也与日俱增。道教的宫观藏书,开始于晋宋之际,并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成为我国古代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东汉的道教与道经中国道教的前史特别长,其创教活动分散而缓慢,道教的产生过程是多源的和  相似文献   

16.
赤日炎炎,酷暑难熬,正当人们千百度追寻清凉世界之时, 2006中国武夷山森林生态旅游节,日前在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幕。旅游节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经营管理工作委员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福建省旅游协会文化与教育分会,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由武夷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国内旅游院校负责人  相似文献   

17.
张香凤 《史学月刊》2006,(12):108-11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素有中国道教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之称的江西龙虎山,以其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宗教地位和“北孔南张”的天师世家声誉,吸引了各地方士及高道来此修炼。经过1800余年的道教文化传承,正一道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目前,学术界对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史”热的兴起和学术界开始有规模地研究中国道教,龙虎山道教文化才真正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道教思想理论、天师道的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斋醮仪式、道教的生命观、道教与医学等方面(贺绍恩:《龙虎山道教文化研讨会观点综述》,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也有学者对龙虎山道教音乐和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龙虎山正一道的道教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龙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一龙虎山道教的始末龙虎山远离都市,环境清幽,是道士炼丹修道的理想之地。根据有关传说,战国时期仙道大师鬼谷子来到鬼谷洞修道,开启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先河。东汉时期,张道陵炼丹于云锦山即龙虎山,创立中国原始道教。张道陵炼得“神丹”后,访西仙源碧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在龙虎山行医修炼30余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得知蜀中人患瘟疫,故前去救治,并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天师道。至孙张鲁时期,天师道已建立了具有宗教、政治和军事性质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天师道组织据有川东,掌握实际的地方政权,对川东政局有举足轻重影响。汉丞相曹操深恐天师道势力的扩大,对天师道组织进行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曹操授张鲁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五子、阎圃等为列侯”;而子张盛拒不受封,遂“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嚣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六《天师世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张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掌教天师,依托祖先立龙虎宗,正式创立了正一道。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龙虎宗正一道没有造成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上层社会没有得到信奉和肯定者”(郭树森:《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82-83页)。鉴此,张盛及其后裔对正一道教义进行改造,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忠”、“孝”、“仁”、“义”作为修道之本,参用佛教理论中的因果报应以充实正一道教义,并打起“佐国佑民”的旗号,以寻求朝廷支持和民众信奉,达到扩大正一道社会影响的目的。经过改革,正一道完成了由民问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道教的“皇宗”地位。唐高宗于乾封二年(667)“幸老君庙,追号秘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90页)。神龙元年(705)中宗令天下贡举之士兼习《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并御注《道德经》,颁行天下。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朝廷的扶植。唐玄宗时期,朝廷对龙虎山天师相当重视。天宝七年(748)玄宗亲赐第15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贲天师符箓,同时召见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赐金币,免租税,在京师设立授箓院。玄宗还亲自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赞其“貌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十《艺文·纶言一》,第126页)。唐玄宗对张天师大加嘉奖,其后几代皇帝也争相效仿。唐肃宗曾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唐会昌中(841-846),武宗召第20代天师张湛,命以官,不拜,即赐金帛,在龙虎山修建殿宇,并御书额曰“真仙观”。唐朝从高宗至玄宗再至武宗的历代统治者大力扶植天师及其后裔,龙虎山正一道在皇权的庇护下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两宋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龙虎山“真仙  相似文献   

18.
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为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和道教研究专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EcolePratiquedesHautesEtudes,简称EPHE)。他有关道教研究的著作有:《无上秘要一六世纪道教全书》(1981年),本书对汉魏六朝时期道教的研究有很重要的贡献。他的《中国社会争历史中的道教仪式》(TaoistRitualinChineseSocietyandHistory)(1987年),则是第一本关于道教仪式的英文专著。该书首次将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结合起来,全面地阐释了道教的仪式。劳格文先生治学严谨,成果丰硕,被公认为是法国道教研究很重要的学者。  相似文献   

19.
龙虎山中宰相家──嗣汉天师府古典园林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嗣汉天师府,又名“大真人府”,座落在赣东北龙虎山区的上清镇中央。前临上清河,后倚西华山。府院楼坛亭堂鳞次栉比,古树异花争奇斗艳,鼎炉座座,焚烟袅袅,是中国道教祖庭,国家级重点开放道教官观。 一、明太祖赐全新建天师府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建人张道陵(称第一代天师)东汉时曾在龙虎山炼丹肇基。天师府这块风水宝地传说是他当年讲道之处。后人将“嗣汉”二字冠之于天师府府名之上,表明天师之道,一脉相传,天师尊号,代代传承之意。 嗣汉天师府是一座占地5.4万平方米的大型古典园林建筑群。既是历代天师(真人)…  相似文献   

20.
寻道鹤鸣山     
立山 《旅游》2010,(5):66-71
公元前5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李耳的藏室吏在竹简上艰难刻下五千字的著作《道德经》之后,出关,消失在西行的路上和中国的史册里——后世奉李耳为道家的创始人,并尊称其为老子。一直到公元2世纪的某一年,李耳才又忽然现身。这次他是以神的形象(太上老君)出现,并且赋予一个名叫张道陵的人以神启,这一年是公元142年,地点在今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于是张道陵成为道教的创始人,而鹤鸣山则被公认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此后的故事在神迹和现实的交汇中向前演进,赋予这座山一种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