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忠培 《考古学报》2012,(4):401-422
一福泉山墓地二马桥墓地三瑶山墓地四墓地表述的文明社会1994年我在《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一文中提出良渚文化年代的上限在公元前3200年前后,以及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认识〔1〕,直到今天也基本上没有改变这些观点。我常说"让材料牵着鼻子走",近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2.
张忠培的《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一文,提出“良渚文化已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奴隶占有制并非进入文明时代的良渚文化的社会形态”的观点,并提出了良渚“方国”的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衰落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良渚文化早期至中期发展过程的分析,认为良渚文化的衰落是"遏止领先"法则的一个体现,即良渚衰落正是源于其发达的神权社会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资源,神权与文明的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当代流行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分析观念,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会对复杂社会的演进或衰亡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资源和神权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早期文明兴衰的动力,并讨论良渚文化消失和中国文明演进地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2015年6月13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早期文明中的权力与信仰’学术沙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国内多家学术机构的20余位学者围绕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良渚社会的性质与运行机制、良渚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沙龙尝试从研究社会的角度,用历史学、政治学语言描述考古学物质文化遗存;而展览亦尝试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考古学物质文化进行展示,体现了考古学学科的前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良渚文化的玉器风格独特,从玉质到纹饰的变化都体现着良渚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从不同阶段玉器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良渚文化的衰落与以玉器为载体的宗教因素关系紧密。早期和中期,以玉器制造为代表的宗教活动,在社会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晚期,玉器数量大增,质量下降,大量宗教活动影响人们生活,社会平衡遭到破坏,在遇到外力因素时,必然造成良渚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7.
爵是夏、商两代的重要青铜礼器,对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作者曾主张青铜爵是良渚文化陶鬶传入河南地区后所衍生的一个新的品种,并藉以提出夏文化可能起源于良渚文化的看法。本文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予以重新讨论,确认良渚文化陶鬶有大、小两种类型,而青铜爵即是渊源于其中的小型陶鬶。青铜爵与良渚文化小型陶鬶嫡传关系的确立,使...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龙山文化或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的城址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现,为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资料。但与龙山文化时代相当,被誉为中国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却未见有关城址发现的报导,难道良渚文化没有城址吗?良渚文化莫角山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9.
环太湖地区与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宏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大致开始于良渚文化早期,至西周春秋时期才逐渐进入真正的文明社会。环太湖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波折起伏较大,有着兴盛-衰落-再复兴的曲折过程,然而中原地区则是连续的不断的稳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彦英 《华夏考古》2022,(6):68-71+81
良渚文化有流行用头盖骨作器的习俗。从这些头盖骨器的出土背景、制作工艺来看,兼具实用和宗教功能。这对于我们认识良渚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理解良渚文明的内涵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早期文明诸社会因素的物化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古学的方法与手段发现与考察中国早期文明的物化表现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基础。文明既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概念,则文明的物化表现只是具体地体现了文明的诸社会因素,而不宜迳称为“文明的因素”。单独的文明社会因素的物化表现不能标志文明的形成。本文依据以上认识具体地讨论了若干重要考古学文化遗存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明化程度,并提出应加强中国早期文明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良渚文明的核心分布区——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与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等文明的发源地均大致处于北纬30°附近。环太湖流域经过距今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6000年的崧泽文化发展的积淀,到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太湖流域迎来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距今5300-4300年,可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良渚文明是中国距今五千年最为耀眼和突出的区域文明。它是土筑文明,又是水利文明,更重要的是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在同时期的世界可谓独树一帜,水稻作为唯一主食又揭示出良渚文明的稻作文明属性。良渚文明的确立丰富了世界早期文明的内容,将为世界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论早期都邑     
都邑的出现,是王权创立的物化形式,是国家文明诞生的标志。研究没有发现文字的早期文明社会,对早期都邑的考察十分重要。本文从考古学视角观察,将早期都邑的出现作为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一关于“文明”一词的含义,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采纳夏鼐先生的定义,即“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1]笔者概括为国家文明。国家文明的诞生必然是王权的创立,都邑则是王权的物化形式的集中体现。关于“都邑”一词的含义,学术界有众多解说。本文从考古学视角观察,以为研究中国早期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良渚文化继承与迁移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的研究,考证了良渚文化去向有两个:一个是向西到达宁镇地区,所以宁镇地区的有些遗址,如南京太岗寺句容城头山江宁咎庙、高淳朝墩头遗址,普遍出现崧泽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的遗存;另一个方向是向北,如在花厅1987年发掘的M4、M18,部分陶器形制组合显然具有良渚早期特点。以此为基础,对良渚文化和蚩尤关系进一步考证,涉及蚩尤的形象和身份、蚩尤与饕餮、饕餮形象的实质、良渚部族族徽的主体兽面、良渚文化和蚩尤五个方面,论证了蚩尤就是良诸部族这一观点,对今后探究良渚文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从聚落中心到良渚酋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渚文化的聚落群具有明显的规模和结构上的差异;其墓葬亦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关系;良渚文化的上层人物已拥有祭祀、财富、军事等方面的特权。结合现有民族学材料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超越了部落联盟阶段而与酋邦制社会比较契合。  相似文献   

16.
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山、良渚文化,从地理位置上相距一千多公里,前者位于渤海湾北部的辽河流域,后者聚落在东海之滨的太湖平原,很明显,它们属于海洋性文化。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使这两支各居一方的史前文化,创造了既各具特色又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原始文明,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红山、良渚文化的探索、研究,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红山、良渚文化的出土玉器及相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自然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兴衰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渚文化的兴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良渚文化早期在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为良渚文化的快速崛起创造了物质条件,而良渚文化中晚期水利投入的荒怠导致了它的衰亡。  相似文献   

18.
正从考古学讨论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社会的发展至少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是补充了中国上古史,这是其史学意义;第二是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中中国文明的空白;第三,课题代表的从考古学文化研究向古代社会研究方向的转型,标识着学科的发展。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考古学提出文明起源的研究,得益于良渚、红山、大地湾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三十多年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这些令人震惊的文化现象进行  相似文献   

19.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邦国三个阶段。城市(包括礼仪建筑)、文字、服饰(包括玉佩饰)是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的要素和形成的标准。城头山地区文明向成熟文明发展最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城头山地区邦国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一种模式,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一个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5-前2130)的下限已接近夏代。近年一些重大考古发现,使许多学者认为,良诸文化已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文字是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良渚文化不少玉器、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甚至文字,也可说明良诸文化闪烁着文明的曙光。到目前为止,刻划符号最多,字符化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器物,是存于美国的一件陶壶。由于存于异国,能目睹它的中国学者极少,有少数临摹的字符图样刊布,但不够准确,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困难。这件珍贵的陶壶似乎还裹在神秘的雾馒之中。这件陶壶是灰黑色的贯耳壶,1940年前后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