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户晓辉 《华夏考古》2001,1(1):98-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已经开始步入一个辉煌的时代.它在青春期曾被人指出的一些缺点和弱点(如自以为是、神秘主义、依附史学、缺乏反省)①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在史前考古学领域,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大量发掘、整理,已经使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较清楚地显现出来,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也获得了新的认识,考古学也日益得到公众更多的瞩目.笔者正是由于近年来研究史前文化艺术的需要而对考古学给以较多关注,本文在此要讨论的不是考古学的有目共睹的成绩,而是中外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在研究方向及方法论上的一种"偏失",也可以说是史前考古学所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5,(9)
<正>本书论述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归纳,阐述了与动物考古学研究相关的学科、理论及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讨论了主要家畜的起源、古代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古代人类利用动物进行祭祀和随葬的特征及其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几何形态测量是一门将生物的形态量化并进行研究的方法。西方学者将这个方法由生物学引入动物考古学之后,主要应用于动物牙齿和骨骼形态的测量与判定。近些年来,国外的动物考古学家用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对考古遗址出土的相关动物遗存开展研究,在物种鉴定、家畜起源探讨等方面形成了更加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更加可靠成果。目前,我国动物考古学对几何形态测量  相似文献   

4.
喻方舟 《南方文物》2020,(1):144-152
几何形态测量是一门将生物的形态量化并进行研究的学科,由生物学引入至动物考古学后,主要应用于动物牙齿和骨骼形态的测量与判定,近些年来,在物种鉴定、家畜起源等方面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新思路与新成果。目前,我国动物考古学对几何形态测量的认识尚浅,应用也有待普及。因此,本文从几何形态测量的历史、特点、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等方面入手,概括介绍近些年来国际上该方法在动物考古学中的应用实例,并对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文化是特定时空民族或族群共同体的物化遗存,是观察、研究史前与古代族群时空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民族史、文化史的探索是考古学研究的最重要任务之一①。在近百年中国学术史上,考古学对于新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梳理,重构中华民族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历史,重构中国民族史的基础框架。从严文明先生中国史前文化的“重瓣花朵”结构的描绘,到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考古学对于中国民族史、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探讨家养动物的起源问题始终是国际动物考古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的作者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吉恩-丹尼斯·瓦因(Jean-Denis Vigne)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动物考古学家。他在这篇文章中,以时间早晚为序列,在全球范围内梳理了新石器时代动物驯化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早期动物驯化的主要趋势,提出新石器时代化、尤其是动植物的驯化栽培,是人类及生物圈发展历史轨迹中的一个关键性转折。与此同时,鉴于最早发现的驯化动物几乎均来自于近东地区,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近东地区在研究动物驯化起源这一问题上的突出地位。另外,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还专门强调了人类精神性以及象征性想法在动物驯化领域的重要性,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反观国内的相关研究,或许由于我国的考古学乃植根于历史学而非人类学这一特定原因,我们更多的只是试图从地层堆积、出土背景等考古学的角度以及骨骼形态、测量数据等动物考古学的视角来追溯家养动物的起源,而鲜有以人类学为切入点进行阐述的尝试。然而,无论是动物驯化或是植物栽培,既然是人类行为就离不开人类意识的支配和控制。因此,吉恩-丹尼斯·瓦因博士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尤其是研究思路,也就非常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思考...  相似文献   

7.
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资料的不断丰富、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融合程度大大加深。体质人类学已不再单纯研究古今人类的体质特征及其起源、演变规律,而是开始转向研究古代社会、阐释社会复杂化进程。考古发掘的人骨资料是体质人类学  相似文献   

8.
关中地区史前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中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起步较早,而且成果突出,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报告在我国动物考古学史上有着里程碑性的意义①.目前该地区已积累的动物考古学基础资料比较丰富,专门作过动物骨骼鉴定研究报告的史前遗址就有临潼白家村②、零口村③、姜寨④、康家⑤、西安半坡⑥、扶风案板⑦、宝鸡北首岭⑧、关桃园⑨、福临堡⑩等,这些材料涵括了本地史前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国内东南沿海考古学与南岛语族相结合的研究材料和国外关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研究材料结合起来探讨关于福建与南岛语族的渊源问题。然后分别论述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材料,对南岛语族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最后,根据福建史前海洋经济开始和发展的时期(距今6500~3500年),来反映南岛语族在福建地区的起源、扩散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期我们译介了"区域聚落形态考古"一文,里面对欧洲的聚落考古也有涉及。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欧洲聚落考古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详尽的国际视野。需要重申的是,"聚落"(settlement)并非仅指我们所习用的"村落"或"聚居村落"概念,而是指过去不同时空中人类所有活动点位组成的网络系统。与中国的学术传统相似,欧洲有较为悠久的依赖文献和艺术的古典考古学和以编年为目的的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史。到目前为止,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将考古学看作是重建历史的手段。欧洲的聚落考古与北美的聚落考古略有不同,北美侧重用环境考古的文化生态学方法(过程论)来研究人地关系,而欧洲则偏好文化观念和象征考古的后过程方法来研究人地关系,这便有了"景观考古学"的独特路径。由于欧洲比北美有更长的古人类演化史和更显赫的文明史,所以聚落考古成为研究考古学三大战略性课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国家起源的极佳手段,而且成果显赫。从本文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当今的聚落考古是如何来观察和了解这些重大历史转折,追溯社会复杂化具体轨迹的。读了这两篇介绍国际聚落考古现状的文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聚落考古已成为当代考古学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探索领域,它可以将考古学各流派、不同领域、不同课题及学科交叉手段纳入其中,以便从微观和宏观的多维视角,重建过去人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具体轨迹,并对促使人类社会转变的原因提出可信的解释。就此而言,欧美聚落考古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而且也与中国考古学重构国史的期待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1.
国家起源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起源之研究陈淳在史前学领域中,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与国家起源是三项重要的战略性研究课题,是世界考古学界共同关注的目标。到目前为止,除了人类起源以外,农业和国家起源被公认为是多元发生的。只要条件成熟,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史前社会都会向农业社会和国家过渡。...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背景 装饰品制作过程、使用方法及功能的复原是考古学、尤其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民族学观察结合模拟实验复原装饰品制作工艺的研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一直为考古学家们所关注.上世纪上半叶开始,在欧洲、南非及东亚地区的史前遗址内陆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鸵鸟蛋皮装饰品,这些原始艺术产品都被认为是有关原始人类艺术创作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史前人类行为的最早记录.近年来,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的时间和地域以及原始艺术的起源问题逐渐成为古人类学界和旧石器考古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也都致力于寻找新的材料和测年证据来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上世纪二十年代,欧美一些学者就根据颜色、外形、钻孔尺寸、磨圆等鸵鸟蛋皮装饰品不同生产阶段的特征,对鸵鸟蛋皮串珠的生产过程尝试进行复原,并取得了一些突破.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鸵鸟蛋皮串珠的一些研究手段与方法才被引入到亚洲,并迅速地被东亚地区一些学者所接受与仿效.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最优化模式已被考古学家用于解释人类对动物的开发。这些模式的使用既有成功的一面 ,也有失败的一面。失败之一是最优化模式仅从经济的观点去考虑人们对动物资源的选择。探索对动物开发两种可用的方法是 :一、民族学史的类推 ;二、结构的探讨。民族学史的类推和直接历史学的探讨对过去曾扮演过象征角色的动物产生新的看法 ,但他们在运用史前考古学方面受到了限制。结构的探讨能够同时地考察动物的象征性和经济的角色、而且还有一些优点即可同等地运用史前和历史的考古学。这里探讨的内容是利用美国中西部公元80 0~ 1 40 0年的动物考古学和艺术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2002年9月15日,笔者利用赴山东参加"第三届全国环境考古学大会"之际,就当前中国考古学的若干热点问题如史前城址、文明起源、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遗产、省级考古所的性质与任务等,对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先生进行了一整天的访谈.本文是据访谈内容和张先生提供的一些书面资料综合而成.(提问部分以楷体标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原史时代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耀鹏 《文博》2002,(2):12-16,80
在考古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日渐成为重要的学术课题之一。但在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困惑,即如“文明”与“史前”的概念冲突等等。因此,人们不得不重新检讨以文字或文字制度为标准的史前与历史时代这一划分方案的准确性,并由此引发了有关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以划分“原史时代”必要性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前音乐文化状况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态 ,史前音乐包含于原始文化的统一体中。本文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中国史前音乐的生成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和解析 ,为了解原始文化提供了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族考古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明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①,因之对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研究极为重视。本文从民族考古学的角度,谈谈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按照吴汝康先生的观点,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人类起源的阶段,或称之为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这是人类系统发育的早期阶段,主要是生物机体出现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代表化石是南方古猿。二是人类发展阶段,包括从人类出现到现代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除了人的生物机体继续进化并达到更高发展水平外,人科这一支又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特征,如制造工具…  相似文献   

18.
苏秉琦晚年围绕"国家起源和民族文化传统"这一研究探索的核心内容,创建起一个有关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全新的学术体系。这始自1979年苏先生布局在张家口一带进行的考古探索,初衷是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五帝时代前期黄帝时期的史实,后却在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晚期获得突破。然而1989年之后有悖中国古史传统的文明起源研究到处漫延,对此苏先生向大家悉心提醒与告诫,最终发出了学科发展方向"转轨"的要求。苏秉琦晚年进行的考古学研究与探索,始终围绕着与探索国家起源有关的中国古史。这是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批早年出土于内蒙鄂温克族自治旗的玉器和细石器,经对出土地点的确认及与考古出土器物的分类对比,确定其归属于新石器时代内蒙呼伦贝尔地区的哈克文化。哈克文化主要是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目前也发现了为数不多的玉器。而故宫所藏的11件玉璧不仅为研究东北呼伦贝尔地区史前玉器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资料,而且对中国玉器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探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类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由渔猎向家畜饲养转化的动因何在?广鹿岛上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为该问题的解读提供了实证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自然环境与生业方式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以小珠山遗址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分析野生和家养动物在广鹿岛的出现及原因、人类获取动物资源方式转变与动物种群结构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随着距今7000年前史前居民登陆广鹿岛,人类行为(狩猎和家畜饲养方式)对岛内动物种群造成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远非环境变迁所能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