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邦国三个阶段。城市(包括礼仪建筑)、文字、服饰(包括玉佩饰)是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的要素和形成的标准。城头山地区文明向成熟文明发展最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城头山地区邦国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一种模式,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一个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2.
王心喜 《文博》2006,(4):72-77
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是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位于浙江省甘霖镇上杜山村,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遗址出土的夹砂红衣陶器群、用于加工食物的石磨盘、磨石和储藏坑是其最主要的、最鲜明的特征,文化内涵不同于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文化,但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经C14测定,其是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之一地区在这一阶段的考古空白。该遗址的发掘对完整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序列、认识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区系类型都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3.
付琳 《南方文物》2023,(2):176-183+141
武夷山东麓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复杂,可区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崧泽文化中期至良渚文化中期,区内东北部富屯溪、建溪流域分布有牛鼻山文化,西南部沙溪流域分布有南山类型洞穴新石器文化。牛鼻山文化的来源,与崧泽时期薛家岗文化藉由赣鄱地区向本地传播有关。至良渚文化晚期至钱山漾类型阶段,在南山类型印纹陶器于本区大范围流行的背景下,有一组自钱塘江上游而来的良渚文化因素植入武夷山和仙霞岭山区,龙头山类型、好川文化等形成并快速发展。在龙头山遗址首次发现了福建真正意义上的史前贵族墓葬。至广富林类型阶段,本地发育出马岭类型遗存,继续与长江中下游文化保持联系,输出几何形印纹陶器之影响。武夷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变迁过程,呈现出分批次受到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长江中、下游“鼎文化圈”的重要影响,促使东南山地至沿海地区“釜文化圈”出现阶段性的文化变异。但在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下,秦汉帝国之前本地土著文化基因的延续非常顽强,突出表现为外来文化因素的“在地化”过程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史前文化与华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的史前考古资料表明,菲律宾群岛是华南百越系统的土著文化沟通西南太平洋之南岛语族文化的主要纽带,在菲律宾史前文化序列中有来自华南大陆的文化因素,其旧石器、新石器和早期金属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主体内涵均表现出与华南大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试论镇江营文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孝东 《文物春秋》2007,(4):《文物春秋》-3-9,27
镇江营文化是本文以镇江营遗址早期新石器遗存为典型代表而提出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依据笔者以前对镇江营早期新石器遗存的文化面貌总结和分期研究,本文把河北易县北福地第二期遗存、北福地甲类遗存、涞水县炭山第一期遗存(H1)、安新县留村部分遗存、永年县石北口早期一段遗存进行归并,提出起源于华北平原西北隅,分布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交接地带的一支早期新石器文化——镇江营文化,并对其进行了分期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华北地区发现的早期新石器遗存中,有河北境内分布的磁山文化,河南境内分布的裴李岗文化和渭水流域分布的老官台(包括大地湾一期)文化。这三种文化,都有一定的内涵,属典型的农业文化,其文化面貌比较原始,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都在七千年以上。因此,人们普遍把它们归为同一历史阶段的遗存,代表华北不同地域内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它们在我国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7.
农业社会与文明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区和文化的划分辽阔的中国大陆 ,依自然环境可以划分为几个区域。中国文明也是基于农业生产的特点来划分区域的。由此 ,秦岭山脉和淮水形成了南北分界线 ,其南为水稻农业地区 ,其北为旱田杂谷农业地区。近年来 ,被称作“长江文明”的论点是相对于北方旱作文化、以稻作文化为其特点的。但是 ,在农业的早期阶段 ,狩猎、采集尚占有相当的比重 ,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大都适应当地环境 ,呈现出多样性。甲元真之从这一观点出发 ,收集和整理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所出的动植物标本 ,将中国新石器文化划分为三种经济类型 :以稻作和鱼猎、狩猎为主兼…  相似文献   

8.
上亳遗址位于垣曲王茅镇东南上毫村,居黄河支流毫清河东岸。文化遗存丰富,分布有仰韶早期、庙底沟期、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其中以新石器时期文化为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其成为研究垣曲盆地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又一处典型遗址。  相似文献   

9.
对澧水流域及华南地区晚更新世早中期遗址的分析,认为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性特征。华南北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新出现的文化因素已能表明这一时期的旧石器文化进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具有一定的区域文化和技术阶段性发展的内涵。这些新的文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划分成为一个考古学文化时期,反映了华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古人类文化发展的一段特殊历程。同时,华南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的多样性,又可能与更新世晚期这一区域演化人群的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东关遗址仰韶早期遗存是晋南地区新石器最早阶段文化的代表,分为早晚两期,不同时期聚落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遗址间的比较研究表明东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当时黄河流域复杂的文化演变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戒指,中国古代又称为约指、指环(鐶)、驱环,为手上装饰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各种材质的戒指,如仰韶文化的石指环,良渚文化的玉指环,马家窑文化、青莲冈文化的骨指环,大汶口文化的陶指环,齐家文化的铜指环等等。战国时期出现金银材质的戒指,汉代金银戒指开始增多,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均有发现[1]。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581年),政权频繁更迭,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上古的中国文化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或者多元的?上古的中国,地域辽阔,族类纷繁,考古学文化灿若繁星,无法用传播、扩散、辐射来涵盖一切,说一元无疑是荒谬的.从整体即中国文化来看,应该说是多元复合的.但从主体即华夏文化来看,却应该说是二元耦合的.所谓二元,就是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或者叫做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天有偏覆,地有偏载,上古文明的摇篮不出北半球的中热带到暖温带,大致在北纬15度至45度之间.中国从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到关东的松辽平原,有幸都在这个纬度带之内.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得天地之独厚,自然条件异常优越.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钟灵毓秀,在地形图上是浑然一块巨大的绿斑.它们都是平均海拔不高的冲积平原,来自太平洋的温润季风可以长驱直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几乎布满了这块世上罕见的绿斑.据已知的考古资料,长江流域有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即彭头山文化,距今8000年上下,与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出现的年代不相上下.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二元耦合的格局,大致可以说是:南稻北粟,南釜北鬲,南丝北皮,南“巢”北“穴’,南舟北车,…….玉器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一绝,其中心在南方的良渚文化.  相似文献   

13.
江西靖安老虎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第二至四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第一期、第二和第三期、第四期分属三种不同性质文化类型。它们对构建赣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区域民族关系史的考古学研究,作者通过环南海的华南大陆、台湾、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地带相对集中分布的凸纽形块的整理分析,探讨该区域史前、早期历史时期土著文化的交流。凸纽形块是新石器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出现于环南海地区的一类特殊的块形佩饰,是反映该时空民族文化特殊性的重要物质文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试论华南沿海新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史红蔚华南沿海包括广东、港澳、海南岛和广西沿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约从距今六千多年前到距今约三千年前。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一般认为整个华南沿海地区新石器遗址的文化内涵在各地虽有差异,但基本面...  相似文献   

16.
江西地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主要分为吴城和万年两大类型,吴城类型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西岸一带,它是以中原商文化为主,又有江西本地文化的一些因素。万年类型的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赣东北,它的文化内涵主要以土著文化为主,同时又受到了商文化的一定影响。20世纪90年代,同时期的赣州市竹园下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发现的陶器以圜底、圜凹底和圈足器为主。器形主要有鱼篓形罐(釜)、圆腹罐、盆、豆、瓮、尊等,并以鱼篓形罐(釜)、尊为代表,未见甗形器。这是既区别于万年类型文化的鬶、甗形器、三足盘的陶器组合,又区别于赣中主体文化吴城文化的鬲、折肩罐、大口尊等陶器组合。因该文化位于南部赣州盆地,远离江西新石器至青铜主体文化圈,出土的陶器与粤东浮滨文化遗存和广东三水、东莞一带的贝丘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表明它可能是一种面向海洋的文化,因此暂被命名为竹园下类型文化。下坑里遗址时代约在西周初期,从地理位置看属赣南文化圈,其文化面貌与赣州竹园下类型文化相当接近,同时它又与闽西、粤北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发现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陶器彩绘,以三角几何纹与竖条纹为主。其中以竖条纹装饰为主的彩陶与浙南、福建沿海与台湾南部海岸之间的同时期文化有一定联系,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彩陶装饰的艺术特点。下坑里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不仅大大丰富了竹园下类型文化的内涵,同时它又为华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陈伟驹 《考古学报》2021,(2):177-192
目 次 一 夏鼐对"中原中心论"的判断 二苏秉琦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初步形成 三 五批碳十四数据对"中原中心论"的冲击 四 夏鼐和苏秉琦的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最终形成 五 从世界史前考古背景看夏鼐和苏秉琦的贡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中原中心论"转变为"多元说"[1].对于这一转变,学术界多强调苏秉琦的贡献,其中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其1981年发表的《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2],而夏鼐对这一研究的贡献目前强调得还不够[3].实际上,早在1977年夏鼐已认识到中国新石器文化起源的多元性[4].而夏鼐最早跳出"中原中心论"的框架,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认定为不同的文化类型的认识,更可追溯到1962年[5].  相似文献   

18.
袁建平 《历史研究》2013,(1):37-53,190,191
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距今约5500—4000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经历 "邦国—方国—王国—帝国"四阶段,而不是 "古国—方国—帝国"或 "邦国—王国—帝国"三个阶段。邦国是以古城为中心的小国寡民式的地方性国家,是中国早期国家第一阶段——初始的早期国家阶段,大体相当于前3500年至前2500年间;地处长江中游的澧阳平原经历约2000多年的社会复杂化历程,距今约5500年步入邦国阶段。方国是邦国的联盟体,即由一个较大的核心邦国联合周边的邦国或武力征服使一些邦国处于从属或半从属地位的地区性国家,是早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间大致为前2500—前2000年;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晚期已开始向方国迈进,到石家河文化早期,孕育了三苗方国。"多元一体"的 "多元"应为邦国文明的多元, "一体"则为王国文明的一体。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鱼米之乡"的文化景观,是从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出现的。本文是以考古遗址出土的鱼类骨骼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这一区域28处遗址出土鱼类骨骼数量、种属、骨骼部位、最小个体数、可鉴定标本数等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考古遗址出土鱼类骨骼的特点和长江流域史前先民捕获鱼种的利用情况,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捕鱼经济的区域性特征和不同时段捕鱼经济发展的历时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三)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古气候研究表明,距今1.5万年左右全球气温开始逐渐回暖。此后的几千年中气候虽然有所波动,但是到距今1万年左右已基本趋于稳定,并加快回暖的速度。所以,一般都认为全新世始于距今1.2万至1万年前。距今1万年前的全新世初期,我国最适宜人类生存和稻作载培的地区在华南。华南的先民正处于从旧石器末到新石器初的过渡阶段(也称为“中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在整个华南地区普遍存在,且内涵丰富。多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华南地区是普通野生稻最集中的地方,又有发达的新石器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