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了大量的极有特色的彩陶,构成了其主要的文化特征。但是,在庙底沟类型分布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里,也发现了许多类似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彩陶器。这类彩陶既有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相似的许多因素,同时又具有不少自己的独有特点,是庙底沟类型彩陶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我们不妨称这类彩陶为庙底沟式彩陶,以示其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区别与联系。 庙底沟式彩陶是相对于庙底沟类型彩陶而言的,是一个抛开文化性质归属的彩陶概念,其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我们先来分析庙底沟类型彩陶。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9,(5)
山西临汾桃园遗址是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6年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史前庙底沟文化、西王村类型、东下冯类型,以及东周时期的灰坑、房址、墓葬等遗迹及其遗物,其中以庙底沟文化时期和东周时期更为丰富。T0534是布设的100个探方其中之一,内含9个灰坑单位,除H359时代为庙底沟文化时期外,其余均属于东周。灰坑内出土的遗物都较为典型,基本能侧面反映该遗址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其中,H359器类完整,出土的大型彩陶器,造型规整,纹饰华丽,是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彩陶精品,为了解史前社会的彩陶艺术、制陶技术、文化信仰等内容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由于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这一类型的典型遗址而得名。庙底沟类型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5230±100年。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发达,花纹繁多,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是考古界一致公认的植物纹,如花瓣纹、花叶纹、豆荚纹、旋花纹等(图一)。我经过多年的反复比较和研究,认为庙底沟类型的花纹并不是所谓的植物纹,而是由半坡类型的鱼纹演化而成的组合鱼纹或变  相似文献   

4.
仰韶文化半坡与庙底沟两类遗存是平行发展关系,还是前后发展关系,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反映在彩陶纹样方面,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半坡类鱼纹和庙底沟类花卉纹研究上。表面看来,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纹样,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承袭关系。但实际上,鱼纹和花卉类纹样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而是有着密切的演变关系。本文从仰韶文化鱼纹的时空演变入手,对庙底沟期彩陶的起源再做探讨,进而认为仰韶文化半坡期与庙底沟期是同一文化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一鄂西北、豫西南仰韶文化的性质关于鄂西北、豫西南仰韶文化的性质,考古界一般认为:“具有半坡和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大寺遗址的发掘简报中指出:“其内函基本与半坡类型相似,但少数白衣彩陶的纹样和鼎形器等,似乎也具有庙底沟类型的一些因素”。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简报中说:早一期“陶制生活用具的种类较少,就罐、钵、盆、壶、尖底瓶几种器形看,它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ⅩⅢ13C罐、  相似文献   

6.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 ”,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 ”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7.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8.
邵晶 《华夏考古》2019,(1):81-86
通过与周邻相关遗址的对比分析,本文划分的庙底沟遗址龙山文化陶器甲组和乙组分别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和西王三期类型,西王三期类型是目前所知的仰韶文化末期类型之一;庙底沟二期文化已进入龙山时代,属于龙山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研究的人骨材料,是由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队渭南北刘遗址分队负责人张瑞岭同志提供的·这批人骨于1982~1983年在陕西渭南北刘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时出土,全部出自该遗址晚期地层的土坑墓和瓮棺葬中,其随葬器物或瓮棺葬具皆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因此,其时代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随葬有典型器物的庙底沟类型墓葬发现不多,收集到的人骨材料则更少,而且,至今尚未曾见到有关的研究报告。因此,尽管北刘晚期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人骨材料的数量不多,却为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灵宝盆地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遗址的聚落情况,2019年6~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墙底遗址进行了初步勘探。结果表明,该遗址主体是一处庙底沟二期文化大型聚落,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这一时期该区域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该遗址还发现有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11.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和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具有历时久、传播远、影响深的特点,其实质是仰韶文化传播、融合、统一,以及促进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先民大一统思想产生的过程。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深深地根植于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12.
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分为三期,其中的早、中期遗存非常丰富。发掘者认为:早期主要遗存“应属半坡类型中、晚期阶段”,中期“同以庙底沟遗址为代表的庙底沟类型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这批丰富的遗存在年代上基本是相互衔接的,是研究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试论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张素琳(中国历史博物馆)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晋豫陕地区,这里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此文化由于首次发现于1956年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①.庙底沟二期文化正处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而此时正是...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在中国古代,鸟类图案是各种艺术作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商周及其之前,各种高档次的礼仪仪式活动的用具上,如青铜礼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等,鸟类图案装饰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并且胜过龙类图案的地位。反映鸟类图案的作品,起源很早。在中国对后世的艺术作品产生重要而广泛影响的鸟纹作品,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对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图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李永平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据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3900~前2780年)。1958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遗址。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专家...  相似文献   

16.
陕西仰韶文化聚落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省分册》所提供的资料对陕西仰韶文化聚落群进行研究。陕西仰韶文化聚落群共 74个 ,聚落遗址 1 91 8处 ,可分为特级聚落、一级聚落、二级聚落和三级聚落 ,展示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等级结构。尤其是以庙底沟类型为主体的聚落群 ,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研究,目前至少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庙底沟期的新测年晚了三五百年之多,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对庙底沟期相对年代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存在偏差;二是已有的对于庙底沟类型渊源的意见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究;三是东庄-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的整合过程非常复杂,不同方向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方式,可能与农业大发展、人口剧增、社会急剧变革、文化软实力加强等有关,更背后的原因还得从环境变迁等角度去寻找;四是目前揭露出来的较为完整的庙底沟期聚落还很少,大型聚落的整体情况都还不很明晰,需要加强不同层次聚落遗址的发掘研究;五是庙底沟类型的古史对证问题颇为复杂,还不能说已有定论,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魏继印 《考古》2012,(12):59-69,1
宝鸡北首岭遗址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并有少量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其仰韶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庙底沟类型期、半坡类型期以及早于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是北首岭遗址最主要的一类遗存,可称作"仰韶文化一期北首岭类型"。它发展为"仰韶文化二期半坡类型",年代在公元前5100~4500年。  相似文献   

19.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晋、陕、豫一带的中心区作为源头,波及东南西北四方。庙底沟文化还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强大的推力,在那里也发现了同样传统的彩陶遗存。庙底沟彩陶向西向南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也是一种认知体系的传播。随着彩陶的播散,我们看到了一种大范围的文化扩展,这种扩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大超过了彩陶自身。  相似文献   

20.
张宏彦 《考古》2016,(4):75-90,2
在对秦安大地湾和陇县原子头等遗址"史家类遗存"的内涵、分期与年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渭水流域"史家类遗存"的时空分布及其源流进行探讨,认为"史家类遗存"源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介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的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主要源自"史家类遗存",关中地区应是仰韶文化的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