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祖地寻根○揭建华金风送爽,秋桂飘香,我们驱车来到了被称为“客家祖地”的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据史学家考证,东晋时期,受五胡的影响,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南迁的汉人再翻过武夷山来到宁化石壁,发现了这里在茂密树林掩映下的一条河很像黄河,于...  相似文献   

2.
闽西是客家人聚居的重镇,宁化石壁更具有“客家祖地”之称。庵坝村位于宁化县城西北部,位于“客家祖地”石壁镇之西约2公里处,处于福建与江西交接地。庵坝,又称合溪口,是闽西宁化县石壁镇南田村所辖九个自然村之一;九个自然村以前是九个生产队,现在不再称队而改为组,庵坝是其中的第七组,其它依序是第一组的南田坳、第二组右坑里、第三组南田外、第四组南田里、第五组沙州段、第六组塘坑里、第八组南山下、第九组塘甲里。  相似文献   

3.
魅力宁化     
宁化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县,南接长汀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北界建宁县.是闽赣两省交界沿线六县中辖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县份。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格为黄连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宁化县,  相似文献   

4.
简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同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的人口占大多数,或绝大多数。这些同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的客家姓族始祖是在石壁这个“客家民系胎盘”里孕育客家文化的一代或几代人,他们不仅是生产客家文化的母体,同时也是传播客家文化的最初载体。正如巫秋玉在《宁化石壁与海外客家人》一文中所说,关于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中转站”、“客家祖地”等问题,人们已经作了充分肯定和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福建宁化县在第一轮修志过程中,深化了对客家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而且客家祖地的确认,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弘扬客家精神,客家志亟待编纂。  相似文献   

6.
石壁村是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现属石璧镇(前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但古代的石壁,还包括今之济村乡南部,和淮土乡、方田乡的北部。石壁客家的民间信仰,除反映客家祖地的特色外,许多方面与周边的汉族的民间信仰差不多,由此可以证明客家不但来源于北方移民,而且有接纳其他民族的宽大胸怀。  相似文献   

7.
大巴疾驰在209省道上。这是一条穿行在闽北大山里的公路,通向我的目的地,宁化。宁化地处闽西北与赣南接壤的崇山峻岭中,是客家最早迁入福建的聚居地之一,宁化石壁镇更被称为客家祖地。在未来的几天里,我将循着客家曾经的迁徙足迹,开始我的宁化客家之旅。正是农忙时节,公路两边的稻田里农人们正忙着埋头插秧。远处的山峦和绿树、天上的白云在水田里投下的倒影和绿油油的新苗相映成趣。我把车窗推开了一条缝隙,贪婪地呼吸着外面的空气。牛粪、青草、松树叶子、麦杆燃烧的烟味,所有这些混合在一起,就是路上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士心 《福建史志》2010,(5):20-21
福建客家人大量是唐宋以后陆续从河南、安徽等地迁入的.主要分布在闽西的宁化、长汀、武平、上杭、永定、龙岩、连城以及三明、清流、平和、南靖、诏安等地。客家在家族制度、婚丧喜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以中原汉人风俗为基础.吸收融合多处迁移地和闽西土著的习俗.形成独特的风俗。  相似文献   

9.
宁化是世界客家祖地,祠堂众多,有着浓郁的敬祖穆宗氛围和深厚的祠堂文化,全县有65个姓氏祠堂共235座。宁化也是文物大县,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在这13处中,有4处祠堂家庙属于古建筑,分别是曹坊镇上曹村曹氏家庙、淮土乡淮阳村刘氏家庙、翠江镇小溪村谢氏家庙、曹坊镇下曹村古建筑群(主体为敬湖公柯、安俊公厅夏等7处公祠、祖厅),这4处古建筑见证了我国土地革命时期一段光辉岁月,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相似文献   

10.
刘根发 《福建史志》2010,(6):21-24,31
历史上.宁化县延祥村一度兴旺昌盛.商贾鹊起.素有“商贾古邦”、“文化之乡”的美誉.是宁化远近闻名的客家历史文化名村。历经风雨沧桑后.一度兴旺昌盛的辉煌虽已不在.但文乡古风的幽雅韵味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11.
<正>自有客家研究,随即也就有石壁研究,历二百年的客家研究中,石壁在客家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课题。在广泛深入的客家研究中,石壁在客家史中的定位逐渐清晰和确定,如今取得广泛共识的是"石壁是客家摇篮"、"石壁是客家祖地"。二者相叠加的作用,在客家世界中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这便是石壁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的价值,经宁化近20年来努力地论证、开发,如今已初步显现,而其未来的开发价值则更为可观。本文就石壁  相似文献   

12.
正下曹,历史上曾经兴旺繁荣,盛极一时,是明清时期宁化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文化名村、人口大村。如今,依然保存成片明清古建筑群,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遗产,是宁化目前唯一的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也是福建传统村落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三明市中央红军村~(①)。下曹村明清古建筑群形成于明末和清初、中期,现列入《三明市宁化县曹坊镇下曹2013—2030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各类古建筑51处,其中列入省保7处、县保8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说的客家人,指的是历史上在赣闽粤边区形成的汉族客家民系,而“石壁”这个话题则由客家人的“宁化石壁传说”引出。宁化县历史上曾经长期隶属福建汀州府管辖。在客家族谱的记载中,对该县的石壁地名也有过多种说法,例如“石壁峒”、“石壁寮”、“石壁寨”、“石壁村”、“石壁乡”等。  相似文献   

14.
客家是中国汉族中的一个独特的民系,这已是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定论。至于客家人的渊源,则众说不一,综而观之,主要有三种意见:中原说、土说和融合说。无论是哪种意见,都不否认广东、福建、江西这三省的交界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是客家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本试从粤闽赣三省边区的地理地势、人口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阐释客家早期经济开发的历史和特征,并力图勾划出客家地区经济史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客家人作为汉族中的一个族群,历史上从中原南下并迁移到海外,他们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包括着明显的政治地理学的意含,福建宁化“客家祖地”的建构也折射出“华夏秩序”的诸种特点。本文以此为切人点,试图对客家文化以及客家人的族群认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 ,关于客家的研究方兴未艾 ,各种客家资料层出不穷 ,在闽西北地区形成一股客家研究热 ,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研究队伍也从方志界史学界逐渐扩大到文艺新闻等各界 ,各县也都通过自身的客家优势 ,争相打出客家品牌 ,尤其是宁化县的石壁客家祖地的崛起 ,在世界华侨华人中引起极大的震动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客家侨胞前来石壁村寻根谒祖 ,投资办厂 ,其意义深远 ,影响广泛 ,不但激发了世界客家人的爱国热情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而且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客家研究发展到今天这样良好的局面 ,与方志的编纂是分不开的 ,…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同胞 ,由于所掌握的资料有限 ,在改革开放初期 ,到福建、广东寻根问祖和祭祖的很多 ,而到河南的却很少。用部分海外华人的话说这些人是只认识“爹” ,不认识“爷” ,意思是他们只知道去敬最近的直接的祖先 ,而不知道去敬最老的隔代的祖先 ,只去朝拜中原先民举族南迁首先聚居的地方———福建宁化石壁客家公祠和长汀客家母亲河 ,而不去或很少去朝拜客家祖籍地———中原河南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马来西亚拿督、医学博士肖光麟先生就是这样 ,他 1990年出任大马客家公会联合会会长 ,在新山兴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国际客家历史…  相似文献   

18.
四保位于武夷山南侧,隶属闽西,是纯客家人的居住地。历史上,长汀、宁化、连城、清流四县交界的结合部,长约70余华里的乡村统称四保。而今四保指清流的里田乡、长校乡、连城的四保乡约三万余人的一带村庄。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在这儿繁衍生息,开拓出一片丰饶之地。  相似文献   

19.
客家祖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祖地.亦即客家始祖居住之地。它首先是个地理概念.然而.它并非单纯的一姓一族的始祖居住之地.而是“客家”这个集体发端的共同家园。同时.“客家”是个文化概念.并非单纯的血统概念,所以,“客家”的概念,比某氏某祖,有丰富得多的文化内涵.它饱含“客家”的全部元素,如地理、历史、人文等各方面。我们确定客家祖地的位置.必须从这一地方同客家民系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李世熊(1602—1686年)字元仲,号愧庵,自号寒支道人,福建省宁化县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所在地泉上村)人。明末清初方志家,以其高尚气节、方志突出成就,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二十五史》之《清史稿》(下册)、《福建通史》和民国、新中国两版《宁化县志》均有列传,是宁化历史上方志成就最高、文史著述最多的客家历史文化名人~①。本文以宗夏曦编校《寒支诗钞·寒支先生岁纪》为主线索,参考其他史籍载李世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