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祜墓是河北省磁县北朝墓群中的其中一个墓葬。墓室中有一棺一椁朽痕,棺内有一具人骨。墓葬中还发现了有碑文的墓志石,从墓志记载获知,墓主人是徐州刺史元祜,他也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的重孙子,葬于公元537年,死时56岁。人骨的保存状况不好,收集到一些头骨片、完整下颌和小部分体骨。骨骼上的一些特征显示出男性特点,关节面普遍存在关节炎症状,胸椎和腰椎上都有小型骨赘,为骨性关节炎的表现。牙齿磨耗严重,有牙周病及根尖脓肿现象。由于头骨破损严重,无法从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来判断元祜的种族形态类型。元祜骨骼的线粒体DNA结果显示,元祜归属于单倍型类群C,而且与元祜线粒体DNA的单倍型有共享序列的人群基本都在亚洲,特别是北亚地区,结合元祜的单倍型类群的归属,推测元祜应该属于北亚人群。对中国古代鲜卑人群的人骨形态学研究指出,其形态特征更近似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东亚类型特征。从鲜卑的发展历史看,鲜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种族,而是一个多民族的混血"混合体",除了与匈奴不可避免地发生基因交流外,与东亚类型人群,主要是汉族也应该发生过基因交流。但DNA的分析显示,鲜卑人群受到汉族的基因影响有限,并没有改变鲜卑人群为北亚类型的主体特征。另一方面,虽然鲜卑族不断的南迁、汉化并最终融入到汉族主体中,但是在遗传学上并未显示出拓跋鲜卑人群与现代汉族较近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汉民族主体庞大,来源复杂,鲜卑人群的混入并没有对汉民族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鲜卑系东胡系统之民族,匈奴、高车、柔然系北狄系统之民族,然拓跋鲜卑部落发展至部落联盟阶段后,已经卷入诸多异种族成分,本文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所包含的北狄诸族成分这一点展开探讨,爬梳史料,以论证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所融入的匈奴、高车、柔然族成分.  相似文献   

3.
徐海峰 《文物春秋》2000,(1):11-19,27
鲜卑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以山名族,属东胡族系,依地理位置分东部与西部(北部鲜卑)两大部分。西部鲜卑即拓跋鲜卑,发源于我国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嘎仙洞)。  相似文献   

4.
公元一——三世纪末叶,在我国北方的鲜卑族中出现了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和拓跋鲜卑几个大的部落,而拓跋鲜卑是诸部中最为落后也是最靠东北的一支。后来鲜卑诸部虽然多称霸一方,立国建朝,但都为县花一现,唯拓跋鲜卑后来居上,入主中原而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一统二百余年。直至隋唐两代,拓跋鲜卑的后人仍为朝中的重臣,执掌大权。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关于拓跋鲜卑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和内田吟风的研究分别汇集为《东胡民族考》和《北亚细亚史研究》。国内研究较多并立有专著的,只有已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地区北魏城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自古就是各民族生息游牧之地。鲜卑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源自东胡。根据《魏书.序纪》推断“汉初(或者更早),拓跋鲜卑已在大兴安岭北段驻牧”。《后汉书。鲜卑传》记载,自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东胡的一支逃至辽东塞外,驻牧于鲜卑山。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  相似文献   

6.
正今黑龙江省所辖地区自古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但几千年来黑龙江地区先民们创造了鲜卑、渤海国、金源、女真等辉煌灿烂的文明,这其中以鲜卑文明最早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建立北魏政权,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鲜卑为东胡后裔。东胡为我国东北部古老游牧民族,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服虔语说:"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  相似文献   

7.
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魏发祥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拓跋鲜卑发祥地在大兴安岭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嘎仙洞所发现的文物除拓跋鲜卑自己派人在洞壁上所镌刻的“石刻祝文”外 ,全然与东胡鲜卑以及拓跋鲜卑毫无联系。 (2 )将李敞当时镌刻在洞壁上“石刻祝文”的有关内容与《魏书·礼志》对照后可知 ,《礼志》中拓跋鲜卑所谓的“旧墟石室”在乌洛侯国的说法是对《石刻祝文》 :“幽人忘遐 ,稽首来王 ,始闻旧墟 ,爰在彼方”原文之窜改。 (据“石刻祝文”则知拓跋魏的“先帝旧墟石室”之说源自乌洛侯神话传说 ,然不始于本民族 ,这是荒唐可笑的 ,其说之漏洞和破绽由此可见一斑。) (3)拓跋推寅南迁之大泽实即《山海经》的大泽 ,地在今河套一带 ,故知鄂尔多斯高原乃拓跋鲜卑实际的发祥地。 (4)拓跋魏屡以“西部鲜卑”自称 ,而西部鲜卑源自匈奴之属部 ,源出塞北之地。  相似文献   

8.
据古代中国史籍记载,当匈奴冒顿单于兴盛之际,曾进犯匈奴以东诸部.这些部落就是“东胡”,即“东方野人”之意。冒顿获全胜,东胡随之灭亡.部分东胡人臣服于征服者,而大部逃往后贝加尔地区,并游牧于鄂嫩河、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河谷及毗邻地区.这些迁徙者的历史命运后来同后贝加尔和北蒙地区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他们成了后来北蒙古诸部的骨干. 公元初数世纪,中国编年史家把东胡的直系后裔称为乌桓和鲜卑.乌桓和与它北部毗连的部分鲜卑人组成了南部群体.与匈奴人战后,该群体占据  相似文献   

9.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史学集刊》2006,(4):124-131,143
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所做的考辨,认为目前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计算《魏书·序纪》所载拓跋鲜卑早期世次的积年时,应以22-25年为一世,而不是30年为一世。嘎仙洞是乌洛侯人报告的拓跋鲜卑先世的石室,但现在还不宜轻易断定这里就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拓跋鲜卑的信史最早仅能上溯至成帝毛,昌意、始均等记载都是后人编造的传说,不具有史料价值。拓跋鲜卑先世的第二推寅与檀石槐的西部大人推演不是同一个人。计算拓跋鲜卑人口时固然可以按一“落”5人估算,但拓跋鲜卑人的“落”并不能等同于家或户。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对于揭示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了解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山西大同南郊北魏(拓跋鲜卑)墓群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其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农耕文化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至四期出土人骨的δ13C值为-9.12±0.85‰,表明其主要以C4类食物为主,而其δ15N值(9.56±0.76‰)甚高,显示先民曾摄取大量肉食,即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似乎仍以畜牧业为主,而受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影响甚小。至于δ13C和15N异常的四个样品,可能来自其他地区。结合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与慕容鲜卑相比,拓跋鲜卑的汉化之路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11.
1998年俄罗斯科学院主持发掘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佐尔戈尔Ⅰ、Ⅱ号墓地,辨认出几座鲜卑墓葬并确认这批鲜卑人群属蒙古人种,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都很少见到关于鲜卑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报道。利用获赠的这批珍贵的鲜卑人骨材料数据公布人种学分析数据,同时,与同时期中国以及蒙古高原其他地区出土的鲜卑人种学研究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试图用体质人类学方法,对蒙古高原鲜卑人的体质特征、演变以及人种构成进行初步探讨。该墓地人骨,与拓跋鲜卑的扎赉诺尔A组之间的欧氏距离系数最小,属于北亚蒙古人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标本出自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七郎山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95、1996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共清理墓葬20座,采集到一批古人骨资料,其中包括颅骨标本6例。据发掘者的意见,该墓的族属为魏晋时期的拓跋鲜卑。2001年3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  相似文献   

13.
一、拓跋鲜卑的远祖及其最初的驻牧地——大鲜卑山拓跋鲜卑早期的历史,过去因为文献资料奇缺,难于详述。现在,由于考古工作的开展,鲜卑遗迹不断发现,文物不断出土,遂使拓跋鲜卑早期的历史有了探索的可能,其中尤以1980年鲜卑石室刻石祝文的发现,意义最为巨大。它为解决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李志敏先生《嘎仙洞的发现与拓跋鲜卑发祥地问题》关于宣帝推寅南迁大泽在今河套一带,诘汾所居之匈奴故地是今鄂尔多斯高原大部或全部的论证过程和结论都是错误的。该地在东汉的有效管辖之下,是汉人和南匈奴人的居住区,魏初拓跋鲜卑也没有到达这里,魏末则力微已定都盛乐。李文论拓跋鲜卑为赀虏,宣帝推寅与秃发氏同由漠北迁河西走廊,再迁"河东西",同样是错误的,因为拓跋鲜卑不是赀虏,秃发始祖匹孤乃诘汾之长子。李文否定嘎仙洞为拓跋鲜卑旧居石室,也是凭借杜撰的概念、曲解的史料和混乱的逻辑演绎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鲜卑源流考     
鲜卑的起源是很复杂的,人们一向认为鲜卑起源于东胡,实际上鲜卑仅一半起源于东胡,另一半却起源于匈奴。有些过去公认为鲜卑部落的,实际上却是匈奴或其他族,试分析于下:一、鲜卑的主源——东胡东胡早在周代就活动在我国东北境。《逸周书·王会解》载:“北方台正东……高夷……弧竹……不令支……不屠何……  相似文献   

16.
"毁镜"葬是早期拓跋鲜卑毁器葬中的一种。它是拓跋鲜卑民族自身的产物,还是来源于其他民族?这种葬俗在早期拓跋鲜卑出现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早期拓跋鲜卑遗存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兴安岭深处嘎仙洞北魏祭祖祝文的发现,为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表明至少在北魏时期拓跋鲜卑所能追溯的发源地就在这一区域,因而呼伦贝尔地区的有关发现,在早期拓跋鲜卑的研究中也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盛乐、平城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是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盛乐、平城是其早期建都的地方,在这两个地区遗留下了较多北魏时期墓葬。其中有一些墓葬可通过墓志铭文或其他标有文字的遗物判断出墓主人的族属,本文通过这些墓葬归纳出鲜卑、汉墓的主要特征和区别,进而辨别其他族属不明确的墓葬属性。最后根据鲜卑、汉墓所反映出的联系和区别,总结鲜卑、汉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至汉初(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由于留存下来的东胡史料奇缺,故历来治东胡史者多从乌桓鲜卑开始,对于东胡早期的历史,即被匈奴击破以前的历史,均难于详述。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北方边疆游牧民族持续地迁入中原,与汉族人民混合聚居,最终融入汉民族之中,促成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的新局面。其中鲜卑族一支———吐谷浑部的西迁,不仅打通了久已中断的古丝绸之路,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绕耳的西行曲《阿干之歌》。鲜卑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学者认为鲜卑人是使用古蒙古语的民族。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与乌桓两个集团。在北者称鲜卑,居南者称乌桓。匈奴衰败后,鲜卑变强盛。北匈奴西迁后,漠北草原上遗留下的政治真空被鲜卑人填补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