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晋南地区一座重要的后稷民间信仰的庙宇。2009年,作者曾以建筑形制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判定其大殿为北宋中前期建筑,下限不晚于北宋熙宁。这一由建筑形制研究得出的结论被随后开展的诸项研究成果所佐证,特别是2011年稷王庙大殿北宋"天圣"题记的发现,为绝对年代的判定提供了关键证据。但针对稷王庙大殿的建造年代判定,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不同认识,尤其是在对稷王庙大殿碳十四测年数据的解读上,存在建于唐代和建于北宋的两种观点。本文以稷王庙大殿为例,探讨建筑形制考古类型学研究成果对解读碳十四测年数据的关键性作用,以明确碳十四测年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测年上的使用规则和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2.
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的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明 《中原文物》2005,33(2):18-32
碳十四测年数据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考古学文化的考古年代与历史朝代的日历年代相互间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对应了事.对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碳十四测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二里头类型的主体只能是夏文化中的一部分遗存,到早于二里头类型且与其关系密切的王湾类型或称王湾三期文化中去寻找和补足早期夏文化遗存是可行的.学术界将王湾类型或称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作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考古学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其理论与实践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考古学要与文献史学、社会学组成三个认知系统,考古学文化研究要将区域研究与长时段研究结合起来,要重视考古遗存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更全面地研究、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研究要掌握地层学、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其中地层学在使用中应该与埋藏学相结合,而文化因素分析则是从考古学研究过渡到历史学研究的桥梁;江苏的商周考古研究应该把握江北徐淮夷文化和江南吴文化两条主线;要正确处理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考古学的作用,使考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筑吴城,为今苏州建城之始.由于吴城城址为后世苏州城所沿,无法通过全面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揭示其原貌.一些学者在探讨吴城的复原问题时,往往为经后世不断改建扩大的苏州城的形制等因素所囿,结果似均不甚理想.本文拟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将吴城与楚都郢城做一比较研究,对吴城的复原提出新的设想.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5.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永宁寺塔是北魏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本期刊发的钟晓青的文章,根据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对永宁寺塔做了复原探讨。  相似文献   

6.
嵩山黄河之间的郑洛地区是早期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心区域。在新石器文化晚期和夏商时期,这里形成由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史迹和古城古都筑就的文明经典,是构成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衡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标尺。华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先后起源发轫于此,是中国文明的本源圣地,早期华夏文明是由华文化发展到夏文化的历史概括。故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形成,是人类文化史上最重大的成果之一。国家为什么形成?为什么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特定阶段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它的出现和运作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规律?这些问题一直是诸多人文科学工作者探索的对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原生国家诞生的核心区域之一,而且前国家与历史时期的人类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当然有望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认识作出重要的贡献。夏商周是中国历史的原史时期。所谓原史时期,是指既有一些零散的文献材料传世,但考古资料仍然是认识当时社会文化面貌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但是,无论从考古还是从文献材料看,夏商…  相似文献   

8.
夏商周考古     
<正>70年来,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重要田野考古发现接连不断,填补了一个个学术和区域历史空白,出土的丰富遗存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奠定了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的国内外地位。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性质、谱系结构等研究不断深入,运用自身学科方法逐步建立起了区域内夏商周时期历史文化演进格局,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对本地"三代古史"的认知程度。本文主要针对河北地区夏商西周阶段考古而言。由于目前尚难以从考古上确定夏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和杉龙岗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几种典型陶器的型式演变,在此基础上将彭头山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总结各期文化特征,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讨论了彭头山文化各期的绝对年代。同时对彭头山文化的分布与地方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彭头山文化可分为彭头山类型、城背溪类型和黄家园类型三个地方类型。  相似文献   

10.
类型学在我国仍是考古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分类"和"类型学"两者不分和操作因人而异的情况。目前,简报上的材料整理和描述大体只是分类,而挑选一些典型器物和特征来进行分期和分辨文化关系才算得上是类型学。然而,许多研究目的性不明、主观性和随意性的问题,使得研究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我国学界对许多基本概念、定义和目的、操作程序缺乏一致意见,因此分类、命名、分期和确定考古学文化仍然是直觉和主观的操作。本文是美国考古学家威廉·亚当斯对分类和类型学的一篇专论。他本人是在民族学领域受训的,长期从事抢救性考古,参与过包括1960年代埃及阿斯旺水坝在内的许多大型抢救工程,有数十年的丰富田野工作经验。他在田野工作中使用、思考和完善类型学的理论方法,并与他的哲学家兄弟共同出版了一本专著《考古类型学与具体实践》(Adams W.Y and Adams E.W.Archaeological Typology and Practical Re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本文从理论上全面梳理了考古类型学的历史和现状,厘清了分类、类型学和分类学的概念和定义,讨论了类型概念的复杂性,类型学的目的以及实用性等诸多问题,几乎涉及了我们感到困惑和想要了解的绝大部分内容。希望这篇类型学的理论文章能有助于我们的类型学思考,在田野发掘和材料分析中完善并构建适合自己材料和研究目的的类型学。  相似文献   

11.
活着的古城     
《中国国家旅游》2019,(1):12-12
“几千、几百年前的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这是个饶富兴味的话题,专家在做出解答时,往往会引用大学者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将考古发掘出的地下之新材料,与典籍中固有的纸上之旧文献对照印证,我们就能大致勾勒复原出古人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2.
张倩 《文博》2023,(4):39-48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考古材料,对陕北高原汉代墓葬的形制及主要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陕北高原汉代墓葬分为五个时期和四个区域,并总结各期及各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考古学中聚落考古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由张光直首先引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中,聚落考古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对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比较熟悉,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可以说,聚落考古学当前已经与地层学、类型学一样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欧文·劳斯这篇与张光直的名篇同名的文章都是发表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西方考古学中的聚落考古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虽然同为全面介绍聚落考古学的论文,但劳斯在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与张光直却有很大的不同。张光直主要侧重聚落考古在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与威利和特里格一样认为聚落考古就是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劳斯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聚落形态概念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受系统论的影响较大。将这篇文章与以往介绍到国内的聚落考古方面的文献结合阅读,会对西方聚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劳斯认为一个人群的生活系由三个系统所组成,即生态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反映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资源的利用,文化系统系指人们的日常行为,社会系统则是指各类组织性的群体、机构和制度。在针对过去人类生活的全部问题中,聚落形态的概念(本文作者用的是残存聚落形态,指出了聚落形态作为考古遗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认为它是由人类行为点的网络和每个点位的行为组合所构成)在与此三个系统有关的研究中特别有用。运用聚落形态方法,不仅可以研究文化的社会关系方面,也可以研究文化的生态和行为方面。在实践中,可以从这三类系统所拥有的亚系统入手,寻找证据以重建以上三类系统,复原人类的生活。他将聚落形态分为三个类型,即分散型、集中型和共生型。其中最有启发性的是维生和专职共生形态,它为研究文明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工具。另外,从聚落形态的概念出发,劳斯还探讨了文明与城市化的区别及其在考古学实践上的价值,也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周史溯源     
先周史溯源叶文宪周人是一个和夏人、商人并存的部族,夏商时代周人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弃(后稷)至不,第二阶段自不至公刘,第三阶段自公刘至古公在父,第四阶段自古公在父至武王。由于文献中关于先周史的记载过于简略,因此本文力图依据考古发掘所提供...  相似文献   

15.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史悠久,文献典籍丰富,在考古学文化方面。近40年来无论是田野发掘。还是课题研究,均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如何将考古材料与历史传说相结合,复原中国史前史或上古史的本来面目,重建中国古代文明,这是近几十年来几代人所关注和企盼的。但这项极有意义的考古学研究工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地质、古生物、考古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将华南和东南亚第四纪的古环境变迁过程进行整体复原,可以发现它与全球第四纪环境变迁的规律基本一致,但有一些区域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20,(3):91-91
本书是水涛先生与其弟子阶段性学术研究和回念感怀的总结。收录的33篇文章,有针对某一遗址或墓葬的专题研究,也有对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综合研究;有对器物的类型学研究,也有对文物保护、中外文化交流的探讨,还有对古代经济发展演变和建筑学的探究;有考古纪实散文,也有回忆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18.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当前在秦汉直道研究方面的种种不同说法,重新分析有关秦汉直道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结果,指出直道南端起始于甘泉,是以甘泉至咸阳间的已有道路为基础,这条道路的南端起点,实质上应是咸阳。根据唐代以前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目前只能完全肯定直道乃是连通云阳(甘泉)和九原两地,但在这两地之间具体究竟怎样连接,并没有特别可靠的证据足以复原。史念海主要依据唐代文献记载对直道路线所做的复原,亦即西线方案,反对者并没有能够提出有力的文献依据,所以,在目前看来,还是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是瓷器大发展时期,陶瓷灯具的应用也十分普及。以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墓葬与窑址中出土的陶瓷灯具造型多样,美观实用。文章以这些瓷灯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类型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瓷灯造型的发展演变、使用情况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在探讨遗址的聚落变迁时,大家往往容易从宏观方面考虑,比如同一遗址不同时期聚落的分布状况,聚落内各阶段功能区的划分与演变,等等。而由个别考古现象去复原聚落局部的场景则往往被忽略,翻一翻我们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文章,就会发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确实很少。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仅揭露出局部或遭受破坏的遗迹现象,有的容易理解,有的则颇费琢磨;有的看似平常,但却包含着特别的内容。局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