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中国称祆教)曾作为其国教,辉煌一时。自亚历山大东征以来,琐罗亚斯德教经受了种种磨难,然终于在萨珊王朝时代重新恢复了元气,焕发它往日的光辉。本文所要叙述的就是在王朝的初期,一位大祭司针对当时已混乱不堪的琐罗亚斯德教,从经文、教义、仪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强化人们的信仰。这位大祭司就是卡达尔(Kirder)。  相似文献   

2.
<正> 1986年写《米芾氏族和宗教信仰的疑问》(发表于《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曾推想米芾是火祅教徒,又从陈垣《火祅教入中国考》(以下简称《陈考》)之说,以为火祆教就是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并举出琐罗亚斯德教的若干特征,作为米芾  相似文献   

3.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教徒对犬具有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中,犬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国内最新发现的祆教考古材料为基础,集中讨论了古代祆教艺术中的犬神形象。作者将祆教犬神形象分成三秧:普通犬神、带翼犬神、森穆夫或犬首鸟,对流传中国的祆教犬神形象进行了梳理,期望对研究祆教文化的传播、交流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祆教,又称拜火教,玛兹达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波斯东部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由于受到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支持,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公元前522—486年)将其定为国教,故很快流行于全波斯并传播至中亚。当亚历山大东征、灭波斯帝国(公元前330年)后,为推行希腊化政策而使祆教受到沉重打击。然而,祆教之火并没因此而熄灭,在一些地方它作为民族信仰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考古发现的中古胡裔墓葬中,常见半人半鸟形象。有关该形象的宗教属性,学界观点多有分歧,主要将其视为几种不同的神祇。本文结合国际学界有关琐罗亚斯德教研究的成果,以图像本身为主体史料,对学界将该形象视为达曼·阿芙琳与斯罗什神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将其解读为任何一种神皆不成立。半人半鸟形象应为护持火坛的祭司,是典型的琐罗亚斯德教象征,其创作意匠乃受古波斯"神赐灵光"的影响,意为将信众对火的崇拜传稟上神。这一形象比较真实地表达了琐罗亚斯德教礼仪中拜火这一重要特征,反映了古波斯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献S.367记录了敦煌伊州伊吾县祆庙的宗教仪式活动,学界曾指出文献记载的“素书”乃“素画”之误,遂认为此座祆庙供奉的乃该教神只的彩绘塑像。本文考察了古汉语中“素”字用法,及该段记载的具体语境,认为无论“素书”或“素画”,皆应指该庙中所供祀的祆神素描画像,而不是彩绘塑像。萨珊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本无神像崇拜,中土祆教的画像崇拜本身即表明其由中亚地区“间接”传入的特色。随着时间推移,传入中土的祆神画像其功能发生了改变。原本在袄庙中供奉的祆画,到了唐末五代,进入民间,为当地百姓赛袄所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了一批国内迄今发现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蚀花红玉髓(玛瑙)珠和天珠。通过对蚀花红玉髓珠工艺的多手段观察和已有的工艺资料梳理,可复原这批出土玛瑙的蚀花工艺。蚀花玛瑙珠体表里次生变化主要受帕米尔高原台地干旱少雨环境和棕漠土的各种因素影响。这批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天珠具有早期琐罗亚斯德教宗教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南麓,汉代称“车师前王国”,十六国至唐代称“高昌”。唐开成五年(840年),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人从蒙古草原西迁中亚,其中一支在高昌建立回鹘王国。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主要路线,而吐鲁番地处古代东西交通孔道。不仅是多民族聚居地,而且有许多来自西亚、中亚的外国侨民在当地定居。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在此交织荟萃,除印度佛教外,还流行西亚火祆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据《魏书·西域传》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高昌民间信仰的“天神”属于什么宗教,长…  相似文献   

9.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一个宗教。他宣称自己是继佛陀、琐罗亚斯德、耶稣之后上帝派来的第四位“先知”。而他所创立的以“二宗三际”为核心的教义是前几位先知教义的缩影和总结①。摩尼教创立之初,曾得到萨珊波斯王沙卜尔一世(Sh仭hpurI,241—272年在位)的首肯。但不久,其所倡义理就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在琐罗亚斯德教教主卡特尔(Kart叆r)的挑唆下,巴赫拉姆一世(Bahr仭m/Vahr仭mI,273—276年在位)处死摩尼,其徒众四散逃亡。该教向西传至西亚及地中海周围国家,向东传入中亚、西域和中原。延载元年(694年),“波斯国人…  相似文献   

10.
古代伊朗的种姓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伊朗的种姓制度李铁匠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伊朗语居民(即雅利安人)共同体的一大特点。①在我国,印度种姓制度研究比较深入,伊朗种姓制度却很少提及。因此,本文拟就伊朗种姓制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有关伊朗种姓制度的资料,主要见于琐罗亚斯德...  相似文献   

11.
王峰 《民族译丛》2003,(4):77-78
伊朗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文化传统的伊斯兰国家,1995年总人口为6730万,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土库曼人和阿拉伯人等。9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犹太教徒占0.3%,琐罗亚斯德教徒占0.1%,基督教徒占0.6%,信奉其他宗教者占0.1%。  相似文献   

12.
黄伟 《羊城今古》2002,(1):36-36
广州黄埔区长洲岛有座巴斯山(原名猪腰岗、又名金鸡饮水、白头斑)的山岗,是鸦片战争前后,印度孟买的巴斯人随人前来广州贸易,逝世后在此辟“无声塔”墓地安葬。墓地北基,建一座巴斯楼(二层楼房),作决别死者之用。这里面临珠江,四周树木荫翳,环境清幽,与印度孟买的无声塔旁边建的厅堂相似。后来由于巴斯人在广州的贸易大减而中断,遂作为居留在广州琐罗亚斯德教徒聚会和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