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江苏 《中原文物》2015,(2):52-56,95
甲骨文■字,从■从■,隶定为■。■是人字形房屋构架之象形,演变到后世为宀、广偏旁。新本义是薪,薪本质是木。先秦文献中木、薪、柴本质相同,仅大小有别。宋,《说文》谓"居"也。宋、■两种建筑相互依存又有区别。洹北商城、安阳殷墟、湖北商代盘龙城大型夯土台基外有擎檐柱遗迹,复原后与主体建筑两部分形成形■(侧面图),与宋、含义相同。古代宫殿的附属建筑称为朵殿。当释读为朵。朵宗即主庙的配殿,庭朵是门堂前外塾。  相似文献   

2.
《说文》有“来,周所受瑞麦来辫,一来二缝,象芒束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此后一些学者由于“附会经语,过信纬书”,“致滋千古疑窦”。如《说文》段注认为“作一来二缝不可通”,改成“二麦一夆”院先鹇笾怠=栏腥艘源俗魑夜÷蠓潜就疗鹪吹淖衷粗ぞ荨K杂斜匾婷鳌袄础弊中我寮捌浞⒄寡莼<坠俏牡姆⑾治颐翘峁┝朔岣坏男伦柿?1914年出版的《殷墟书契考释》已引证《说文》释出来字,并指出“卜辞来字皆象形,其穗或垂或否,麦之茎强与禾不同”,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疾”字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骨文“疾”字质疑●张标一卜辞疾病类之“”字,是一关键性词语。诸家释“疥”、“疠”、“瘳”、“()”、“”等,其说不一。今多从丁山、胡厚宣说释“疾”。但这样解释仍有未安之处。卜辞关乎疾病之固定格式“”、“亡”、“降”中释“疾”是很妥贴的。至于卜文习见...  相似文献   

4.
5.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字头“(党)”(“微”的初文)下,收有众多字形,如:(∮)、(∮)、(∮)、(∮)、(∮)、(∮)、(∮)、(∮)、(∮)、(∮)等,后来学者们多有讨论[1].林法将其分成三类:(1)A类(图一):(∮)(∮)(∮)(∮)(∮)(∮)(∮)(∮)(∮)(∮)1 2 3 4 5 6 7 8 9 10图一1.合集4593(宾组) 2.合集17942(宾组) 3.合集27996(无名组) 4.周原卜甲H11:4 5.史墙盘 6.卫(孟)7.侯马盟书1·53 8.石鼓文9.牧师父簋 10.《说文》小篆(2)B类(图二):(3)C类(图三):林先生同意陈世辉的看法,认为C类字形当释为“髟”,读作“飘”;同意裘锡圭把B字形看作“徵”字的初文;只同意把A字形释作“微”.这三种形体的演变轨迹看似各异,但仔细琢磨,如分三类,却嫌未安.首先,A类形体的字与C类形体的字并非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6.
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梁书〉札记》“劾奏公文格式”条旁征博引,讨论了“即主”就是正犯、魁首之义(第2 83—2 84页)。我们认为,“主”在古代是一个典型的法制术语,其义相当于“诉讼案的当事人”,一类是被告,即今日所言“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另一类是“原告”,往往指受害者。首先是“被告(作案人)”之用例。《三国志·魏书·郭渊传》:“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东阳关无疑《齐谐记》:“时所在劫盗,昭之被横录为劫主。”宋郑克《折狱龟鉴·迹盗》:“翁归,辄召其县长吏,晓告以奸主名。…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城”字,始见于西周铜器铭文,字形作(班簋)(散盘)等,从成声,与《说文》籀文同。其形构已极为繁复,它的形成自然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字的形符  相似文献   

8.
9.
一、兹字补释甲骨文有一个(?)字,象两束丝之形,本当是丝字,隶定应写作(幺幺)。《说文》:“(幺幺),微也。”应是引申义。卜辞的(幺幺)用作兹,为指示词或指示代词则是借音字,传统称之为假借字。周代金文以及后代文献,兹用作指示词或指示代词均为近指,近似于此,大体上可  相似文献   

10.
燕尾布“忻”字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货币有一品燕尾布面文作“桡比当忻”,背文作“七屡”,形状及铭文如图一所示。它们的出土范围集中在江苏、安徽、浙江、山东西南部等地。黄锡全、吴良宝先生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深入论证,证明这种类型的燕尾布是战国晚期楚国所铸,④他们的意见值得信服。长期以来,“桡比当忻”、“七屡”这几个字考释纷纭不定。现在,  相似文献   

11.
李莉 《福建史志》2013,(6):30-30
莆田置县始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当时即命名为“莆田县”。按隋唐间人姚髻、姚思廉父子撰成的炼书·虞寄传》记,陈遣章昭达领兵人闽讨伐陈宝应,陈兵败,连夜走至“蒲田”。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记此事件却写为“莆口”。这是陈天嘉五年(564年)的事。4年后置县命名莆田,后建制屡更,而县名不变。  相似文献   

12.
迄今出土的唐代器物,屡见錾有“字”的标重印记。关于这一衡名,大家持论各异,或以为史籍失载,存疑待考;或以为编组序号,置而不计。由此而测定的唐衡轻重数据,亦参差不一。这里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试就“字”衡的由来、涵义以及它在唐宋权衡计量中的进位关系和实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13.
楚金币“■”字考罗运环在有钤印的楚金币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使用了“”字,历来学者虽非常重视此字的考释,然迄今尚难定论。六十年代末,日本学者林已奈夫首先释作,但许多学者仍然释作“爱”或“”,是因为没有弄清此字的演变规律,以及它与爱、二字的真正区别。即...  相似文献   

14.
15.
“颂”字本义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颂”是会意字。本义为人屈膝低首恭顺地用语言与神灵沟通。指称范围扩大后,指一般的外表仪态。又因为同音假借,有了“容纳”的含义,基于此,东汉学者对“颂”字的解释与先秦相比有差异。后代有学者认为“颂”是“诵”的后起替代者,这不正确。“颂”字的基本内涵,是下对上的衷心称美赞扬,在上古文化背景下,其指向,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最高者:神明。  相似文献   

16.
一、说形 甲骨文中有一个写作从辛从殳的字,辛字写成长三角形,是辛字构形的最早形态。①孙诒让释为“报”,又怀疑“为设之省”,②王襄“疑古酌字”,又疑为“凿”字,③郭沫若“疑是毁字”,④于省吾先生从孙诒让说释为“设”,认为字所从之辛乃言字初文,后变为从言,与兢字、燮字本从辛,后变为从言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叀字构形,现学界多认为象纺砖之形,本文则认为其字形应似用竹、藤等草类植物编织而成的一种盛物之器;并对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的叀与■之关系作了说明,认为后一字形表示的乃是用叀状容器来盛放的物品,由清华简中从此字形之字读为助考虑,此字形可释为菹;文章最后从汉字文化角度讨论了叀字等字形所反映出的古代编织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过去统通归为龙字的几个甲骨文字,确认只有“头有冠角、张口有齿、尾后卷上翘”的■或其简体■才是龙字。■字从■声。■身、首同龙而无冠角。■应读为尤、訧,义为责怪,引申为惩罚。又据唐兰所云龙字“虯曲而尾向外,此蟠结而尾向内,其形迥异”,将■字与龙字区别开,并进而从形、音、义论述■字应改释螾,在卜辞中训为延。  相似文献   

19.
根据《说文》和先秦文献用例,"氣"的本义是馈客之刍米,是"餼"的本字,指馈赠客人的粮食。到了西汉,"氣"被假借为"山川之气"、"阴阳二气"之"气"。"氣"字的形体和词义变化,其中蕴含着诸多先秦历史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先生与甲骨文字胡厚宣章太炎(1869—1936)黄季刚(1886—1935)俱为近代国学大师,精于文字音韵训诂,所谓“章黄之学”,一般都很受崇敬,但有人①认为他们一直不相信甲骨,则与事实不符。黄季刚先生不但不怀疑甲骨,而且大买甲骨文之书,深研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