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剧是美国文化生活最淋漓尽致的展现,其字幕中文化负载词频频出现。因此如何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对于理解美剧至关重要。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美剧《绝望主妇》的字幕翻译的实例,提出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国务院开展文化外交,设立中美文化关系项目,通过多种路径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人了解美国。通过中关文化关系项目,美国在抗战时期加强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关两国在知识、学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是其对外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对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在中国塑造有利的“美国形象”,输入“美国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方。  相似文献   

3.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1,(20):17-17
美国国土安全部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计有70863名中国公民拿到美国“绿卡”,成为美国合法永久居民,较2009年增加6625人。2010年全球共有一百多万人拿到美国“绿卡”,中国公民占到总人数的6.8%,仅次于美国近邻墨西哥。  相似文献   

4.
耐灰 《南方人物周刊》2013,(25):105-105
如果说每年的6至8月暑假档越好菜坞大片的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它同时也是美剧界的垃圾时间。在美国人的思维里,夏日是用米旅游和观看体育赛事的,因而夏季档一起码是尴尬、实验或边缘性剧集的汇聚地。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长期处于极不对称的单向交流状态.1879年戈鲲化应聘出任哈佛汉语言文学教职之举,才最终打破了这种极不对称的单向交流局面,正式开启了中美跨文化双向交流的进程.戈鲲化以他诗人特有的气质,以诗歌、梅花笺等为载体,在美国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文化,不仅赢得了美国朋友的尊敬,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而且也使美国精英人士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在中国人身上,在中国文化里边,也有很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陈丽萍 《神州民俗》2009,(10):113-115
本文探讨应用美剧资源辅助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方法,指出美剧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促使学生们把知识水平与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南由礼 《世界》2004,(6):50-53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集邮可以使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精神生活.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广泛群众性的一种文化活动。中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集邮界大发展.集邮爱好者已逾2000万。  相似文献   

8.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4,(15):16-16
美剧下架 对于美剧迷来说,近日《生活大爆炸》、《傲骨贤妻》等多部热播美剧的下架犹如晴天霹雳。美剧下架的伏笔可以追踪到2012年7月,原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  相似文献   

9.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0.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成为古时人们的一种习俗.还流传到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1.
购车狂潮     
《华夏地理》2008,(5):208-209
中国民众仍然处于对私车的早期“热恋”阶段,小汽车的人均占有率只相当于美国1915年的水平,但正在飞速增长。最近,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而美国的汽车文化已然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人气颇旺的汽车俱乐部,“自驾游”和免下车快餐店,更不要说交通拥堵和熏眼睛的尾气烟雾了。  相似文献   

12.
达摩流浪者     
《山茶》2010,(3):10-10
垮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有一本著名的小说《达摩流浪者》(DharmaBums),其中所述嬉皮事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文化的美国掀起两股风潮:其一为”背包革命”.美利坚的大好青年在此书感召下.纷纷背起行囊.入山涉川.踏上追寻内心之旅(过去十年.该潮流开始影响中国青年):其二则令佛教祥宗风靡一时.更让一位在中国几乎被人忘却的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在美国校园大红大紫.路人皆知。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12,(2):40-40
国学大师钱穆曾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山东为孔孟之乡,两千余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具文化特质的山东人:好客.耿直.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对跨国领养的出现及其发展与国际政治气候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美国跨国领养家庭如何建构跨文化的"家"等问题的分析论述,揭示了美国公民跨国领养的历时性变化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国际政治大背景以及通过对美国公民来华领养及其连带形成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某种世界性的关怀与视野,已经是美国中产阶级民众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美国人所领养的数目庞大的中国婴孩,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美国中产阶级或者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家庭中生活,他们将有着与其他的美国华人不同的社会资源与背景;他们对中国和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甚至可能会直接在两国关系上发挥影响,日后必将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鲁滨逊“新史学”的学术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滨逊新史学继承了本土史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遗产.,从欧洲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是美国本土和欧洲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果。社会进步理论、实用主义价值观、历史广泛性的理念、历史的经济和心理的诠释理论、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思想、历史相对主义以及前人对科学史学的批判等,都成为它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传教士主办的在华英文刊物,《中国丛报》解读了被传教士视作巨大障碍的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讲究僵化礼仪,言辞晦涩,排斥上帝,其思想笼罩之下的中国了无生气,缺乏创新激情,与世界脱节。通过捐赠、订阅、图书馆收藏和报刊转载等途径,《中国丛报》大量传入美国,其孔子观也随之进入美国的社会文化意识,成为早期美国了解孔子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美国传教士在华宣教策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来,美国在东亚一直奉行“门户开放”政策,而日本自吞并朝鲜后,一直试图独霸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在华势力崛起,两国的战略必将发生冲突。在威尔逊的对华政策之下,美国在华外交官、传教士与报人参与到国际政治事务中。美国在华反日舆论的形成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过程可以从美国参战与对华宣传的启动、美国在华报人的反日情绪、日本的反美舆论及美国人的应对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该活动不但成为当时中国抵制日货运动的组成部分,而且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场舆论战,就美国而言,使其在中国的新闻事业与政府联系起来,促进了在华美国系报纸的迅速发展;就日本而言,促使其进行调整以往对华政策并注意到舆论等文化力量在外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欣 《史学集刊》2007,(4):75-82
鸦片战争强制性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848年以后,随着北美至中国航线的开通,一部分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侨华人社区,使中国的古老文明渐次播散到美国西部各州。随着北美华侨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华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商业、建筑、科技教育、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许多文化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和主动传播。被动的传播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文化飞地,主动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大熔炉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交叉式的边缘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随着大批旅美华侨华人陆续返回故乡,他们也把西方文明带回侨乡。它们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冲突、融合,从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侨乡形成了新鲜的、西方式的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19.
张咏梅 《文博》2004,4(6):54-59
孔雀来自远方的"贵族"中国人非常喜爱孔雀,而孔雀的艺术形象通过雕刻、织绣、绘画、文学作品等多种途径,长期以来早已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雀受重视程度之高,可谓鸟类中  相似文献   

20.
丁见民 《历史研究》2012,(6):174-188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在族裔政治、①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印第安人史研究在研究视角、路径和范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这一领域形成不断发展和持续繁荣的局面。不过,对于族裔政治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美国学者还缺少足够关注,也没有充分注意到印第安人史研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之间的关系。②就中国学术界而言,虽有少数论著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