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夏清 《丝绸之路》2013,(18):35-37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女勇士》中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美国华人社区中的华裔女孩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下的成长与蜕变,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也成为小说的最大特点,并且成就了汤亭亭独特的写作风格。小说的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以中国脍炙人口的花木兰故事为基础,加上对于多种中国故事及元素的借鉴与改造,编织出一个想象中的女勇士故事,最能够体现汤亭亭的这一特色。借助这种手段,小说生动地揭示了一个华裔女孩对于种族平等、男女平等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红丽 《沧桑》2008,(3):242-243
自中国的第一批移民抵达美国后,华裔美国人就一直徘徊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所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使他们成了双重他者,既远离中国文化,又不被美国文化所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来解读华裔美国人长期以来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位的过程,从老一代移民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到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面对两种文化的困惑和矛盾,以及处于双重"他者"的尴尬地位,再到以汤亭亭为首的美国华裔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新构想,通过中美文化的融合来建构独特的文化身份,通过平等对话来达到两种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3.
尽管美国学术界已对一批美籍华裔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给予了特定的关注,但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没能成为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大多数美国读者还是把这些作品视为"局外人"或"另类人"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审视海外华文文学的角度,对这批作品中的两篇著名小说做一些探讨.本文所讨论的两篇作品分别是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和汤婷婷的长篇小说<顽猴爷的赝书>.在讨论中,本文将专注于两篇小说所反映的一个海外华人共有的问题,即"文化认同"问题.作为华人移民的第二代,谭恩美和汤婷婷都在其小说中着重表现了中国移民的母体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居美华人与其他族群的冲突,以及居美华人自身男女之间、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矛盾."文化认同"的问题就存在或产生于这类对峙、冲突和矛盾中.本文认为,两篇小说不仅揭示了以上种种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都努力为居美华人走出"文化认同"的危机指出了方向,当然两位作者所采用的视点和处理手法很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秘鲁非华裔作家和华裔作家书写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梳理,总结出秘鲁文学界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作者群体塑造的中国形象。从1872年该国文坛出现书写中国的文学作品,到2017年最新一部作品发表的近150年中,非华裔作家的苦力文学和批判文学从“他者”视角,主要塑造了中国迟暮帝国的负面形象;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渐成气候的华裔作家的寻根文学,则从“主体”视角塑造了中国东方大国的正面形象。秘鲁华裔作家在作品中打造命运共同体获得成功,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该国乃至拉美的影响力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秘鲁文学中对当代中国书写的缺失,促使我们在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中不断创新,加强对中国新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美国混血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所著《春香女士》小说集里描写的有关美国排华年代华人家庭的六篇小说为例,探讨分析了美国西部华人夫妻关系、美国西部华人异族通婚关系和华人家庭伦理传承等问题。从这些故事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水仙花"独排众议,为华人家庭文化辩护,批评中国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专横。同时,她明显受了当年美国妇女平权运动的影响和接受了种族歧视的现实,认为华人家庭生活文化不能在美国社会共存。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华裔作家的认同问题》中,我已分析了赵健秀、汤亭亭、黄哲伦的不同策略:赵欲摆脱唐人街的阴影,却反对同化,力主在主流文化之外营建华裔认同,但不知从何入手;汤以花木兰自况,表面上比赵更懂得撷取中国传统,旧瓶盛载的却是美国性别政治新酒,她戴上中国传统"女战士"的假面,对压迫妇女  相似文献   

7.
范莹 《神州》2011,(23):23-2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女性文学的园地里可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我们发现评论界在谈到女性文学时,就会与"身体写作""欲望叙事"这类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念相关联,有关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点不可否认"身体写作"确是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大特色,有的作家成为"女性文学"中"欲望叙事"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走红。现在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是否就囿于"身体欲望"写作中,在"身体写作"之外还有着怎样新的话题?本文将从王安忆、铁凝、张洁和迟子建等几位作家及作品入手,尝试着对女性与我们民族历史、女性与传统伦理、女性与社会底层等"身体写作"之外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释,洞见在"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寻求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国文化于意识相互交流的产物,美国华裔文学中对中华文化的不同层面表述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市场,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华文化与思想的传播。本研究以美国华裔文学为中心,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仁爱思想进行了分析,在简述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文学中出现的博爱和孝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在深层次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前提下,更好地认知仁爱思想,进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地发扬。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唐老亚》《凤眼》《莫娜在希望之乡》三部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作为例,从历史空间、族裔空间、性别空间三个方面对华裔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华裔作家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多元化和世界主义的后现代倾向,但其作品的生命力依然根植于对华裔生存空间的关怀。对抗记忆的建构构成美国华裔族群身份确立的现代隐喻;流动性族裔空间的开拓揭示华裔生存阈限思考的相对化和复杂化;双性同体的性别操演宣布种族和性别联姻的去合法化,暗示华裔生存空间关注的个性化转向。对华裔历史、族裔和性别空间的大胆勾勒映射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其民权运动后生存状态的递进式反思以及对其生存空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积极开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一大批来自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妇女移民美国,因生活贫困、文化程度低,又受母国传统文化、种族身份和性别分工的影响,进入了以服装部门为代表的"女性行业"工作,其中以纽约三角衬衫厂为典型。在工厂里,作为非技术的廉价劳动力,她们遭受性别和阶级等压迫。虽然她们进行了抗争,但是成效不大。1911年3月发生的三角衬衫厂火灾惨案,引发社会对移民女工的关注,揭示了意大利移民女工的待遇、权利和地位,并在进步主义运动的浪潮中掀起了改革。改革带来了工厂环境的改善,制定了一些保护女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性别上来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他者",她们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男性是主体,而她们是客体。作家方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身心深受伤害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认为她们都是男权文化影响下的无力的悲情"他者"。  相似文献   

12.
沈秋敏 《神州》2013,(16):9-10
近年来,身份寻求问题已经成为了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个人的种族,文化,性别,语言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归属时,身份危机常常会发生。尤其对处于双重身份下得美国华裔妇女们来说,她们的身份探求过程更是了历经艰难险阻。随着美国华裔妇女们在各行各业开始崭露头角,因此如何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也成了当今美国华裔妇女们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肖霞 《民俗研究》2016,(2):123-132
"山姥"是日本流传较广的一个民间传说,但在日本现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山姥"已不再是传说中"栖息在山中的老女"形象,而是对具有某些山姥特质的女性解构之后而形成的崭新的富于理性思考的女性人物形象。现代社会中的"山姥",大都是遭遇人间不公,饱受生活磨难的女性。她们是现代社会既有制度和世俗凡尘的受害者,其最终命运往往是被世人当作禳灾辟邪的牺牲者而被供奉于人间道德的"审判台"上,从而成为夫权专制社会罪孽的救赎者。  相似文献   

14.
范莹 《神州》2011,(10):23-2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女性文学的园地里可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我们发现评论界在谈到女性文学时,就会与“身体写作”“欲望叙事”这类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念相关联,有关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点不可否认“身体写作”确是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大特色,有的作家成为“女性文学”中“欲望叙事”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走红。现在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是否就囿于“身体欲望”写作中,在“身体写作”之外还有着怎样新的话题?本文将从王安忆、铁凝、张洁和迟子建等几位作家及作品入手,尝试着对女性与我们民族历史、女性与传统伦理、女性与社会底层等“身体写作”之外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释,洞见在“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寻求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该民族的故事叙述。对日本文学中有关"玄上琵琶"的记述,以及各种派生出来的分枝故事的梳理,有助于理解日本文学对外来文学、文化的受容方法,也有助于把握日本文学中的变容对文化记忆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周焱 《神州》2011,(2X):11-12
《走向自由》是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粲芳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直接指涉了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女主人公回忆中不断出现的有关“水”的意象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式表达指出:身份的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女性属性,从而为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书写了一种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女关系,同时也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焦虑提供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场域”。  相似文献   

17.
论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对中国认知状况的实地考察,从"对中国新闻的关注""与中国互动的方式""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了海外华裔新生代对中国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年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代际差异以及混血与否都会影响到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对中国的认知;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与中国的互动有多种方式,但到中国大陆旅游、中国台湾旅游以及参加华社组织的中华文化活动是主要方式,其中参加华社组织的中华文化活动又是最主要的;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对华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而且保持着强烈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但其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对中国的总体评价是正面的,但对中国的认识还不全面。  相似文献   

18.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文坛中最具影响的优秀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作《女勇士》描述的女性人物用自己独特的呐喊方式反抗传统的迂腐和现实的不平等。文笔创造手法独树一帜。作者本人也就是在两种文化碰撞下磨砺而成为一位勇敢的华裔女性勇士。  相似文献   

19.
图形天下     
《神州》2009,(1)
这是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国难当头,她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她们用满腔赤诚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她们用鲜血和乳汁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军民颂歌。她们是普通平凡的劳动妇女,她们是中国女性的代表,她们是人民军队坚实的后盾。  相似文献   

20.
杨立 《文史天地》2022,(1):87-93
1964年3月25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的一家医院里,一位华裔老妇人因患脑栓塞突然去世,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这位在孤独中死去的华裔女性就是在美国学术界颇为知名的"芝加哥派"社会学家谭金美(Rose Hum Lee,1904-196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