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满族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惟一被写入正史的传说,这就是关于“满洲”族源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早被记录于《旧满洲档》“天聪九年五月初六”档中,其全部内容为:彼布勒霍里湖有天女三人,恩库伦、哲库伦、佛库伦,前来沐浴。时有一鹊,衔来朱果一,为三女最小者佛库伦得之,含于口中吞下  相似文献   

2.
真爱如血     
邓珩 《南方人物周刊》2014,(23):104-104
在许多吸血鬼电影中,吸血伯爵咬破少女颈上的皮肤,啜饮甘露,而得到对方血液的少女也会变成血族。让人惊讶的是,这种以血液交换为纽带的关系不只是传说。  相似文献   

3.
叶盛章之死     
中国京剧名丑、一代表演艺术家叶盛章在“文革”初期一夜之间无影无踪。次日清晨,有人在京城护城河边,发现叶先生的尸体漂浮在水中……光阴荏苒,一晃已是39年前的事了。后曾有文说其自杀,甚至传说跳入龙潭湖而亡的。还有文称叶离开戏校三天后,尸体及衣物在河边被发现,显然是跳河自尽的。笔者经多方取证核实,认为以上两说均不确切,叶氏绝非自寻短见,叶盛章死因至今是个谜。叶盛章(1912.12.7—1966.8.31),原名焕章,字耀如,祖籍安徽太湖,生于北京。祖父叶中定,为四喜班名净。其父叶春善,坐科“小荣椿”科班,后任“喜(富)连成社”社长。盛章行三…  相似文献   

4.
“福建会馆”款彩瓷鎏金弥勒佛系晚清至民国时期作品,高57.2厘米,为常人身高的三分之一。弥勒是未来佛。传说我国五代明州布袋和尚是其转世化身,时号长汀子布袋师,常在浙江省奉化县岳林寺,  相似文献   

5.
从《惊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记》看吸血鬼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潇 《丝绸之路》2012,(10):45-46
吸血鬼文化一直是西方大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吸血鬼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惊情四百年》是1992年由著名导演科波拉根据吸血鬼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作《德库拉》改编拍摄,被认为是所有吸血鬼电影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而《吸血鬼日记》是目前正在全球热播、广受好评的美剧。本文试将两个不同时代的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做一比较。从而梳理出吸血鬼文化在西方大众文化中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近读李健才先生译文日本今西龙的《箕子朝鲜传说考》。此文是今西龙于1922年发表的,文中“认为《史记》、《汉书》等关于箕子朝鲜的记载只是传说,而被后人信以为事实,认为箕子是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实际并不存在,认为箕子并未到过朝鲜,在朝鲜的箕子遗迹及世系家谱等都是后人伪造的,是不可信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今西龙这篇“奇文”,我们应认真对待,何况它巳流传80多年,谬种流传,很有澄清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敦煌写本有关孟姜女传说内容的卷子,被认为是孟姜女传说在唐五代时期由杞梁妻传说演变成型的重要文本证据。但敦煌写本相关内容的卷予共有9个,其中散韵相间文体的5个,全部是阙题残卷,都被校录、研究者一概拟题、称名为“孟姜女变文”,缺乏依据;通俗歌辞体裁的卷子4个,得“捣练子”10首,都被校录、研究者拟题、称名为“捣练子·孟姜女”、“孟姜女小唱”等,是以偏概全。事实上,当时的孟姜女传说,流行的是多个“版本”,就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同时并存着“杞梁妻”、“孟姜女”、“姜女”等多种。这样的“不统一”,才是孟姜女传说故事传承的生态原貌。  相似文献   

8.
<正>剑到底源于何时,为什么要称之为“剑”,这一直是困扰古兵器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先秦史籍《逸周书·克殷解》里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记载,大意是“诛一夫纣”的武王攻入朝歌后,“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此处文字描述了武王使用“轻吕”“黄钺”对纣王的尸体施行击斩,学界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复仇习俗。《史记·周本纪》对这段记载后进行采用(图1),但太史公司马迁在文字当中把“轻吕”改成了“轻剑”,甚至在后文种干脆写成“击以剑”,以及“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的内容,这充分说明司马迁认为早在西周初期剑就诞生了,“轻吕”就是剑。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注意到了司马迁的这一改动,同样认为“轻吕”乃剑名。  相似文献   

9.
西藏高原远古葬俗的考古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远古葬俗的考古新发现霍巍按照藏文文献的记载,西藏高原最初出现的墓是在传说时代的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期。由于止贡赞普割断了先王所遗留下来的“登天之绳”,死后无法回归天界,才把尸体遗留在人间.从此有了西藏最早的墓葬。但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以...  相似文献   

10.
小托 《南方人物周刊》2013,(35):104-104
2008年,《暮光之城》用吸血鬼族群创造了偶像电影的票房奇迹.虽然电影质量被口诛笔伐,但其商业上的所向披靡。让吸血鬼与人类的恋爱故事一度成为流行元素。CW台出品的《吸廊鬼日记》即为“暮色”潮的衍生品,2009年初播时,谁也没想过它会成为一部长寿剧,毕竟,“少女遭遇两个英俊的吸血鬼,并深陷三角恋不可自拔”的开头太过烂俗,但随着剧情发展,各式支线、配角、传奇纷呈,吸血鬼题材的传奇和浪漫也在其间大放异彩,让剧作很奇妙地逃脱“暮色”模式,续订至今已经5季,故事依然环环相扣,今年居然还开播了一部衍生剧《吸血鬼始祖家族》(以下简称《始祖家族》)。  相似文献   

11.
MOVIE     
流水艳阳  Brat.K 《世界》2012,(5):184-184
“杰克船长”变身吸血鬼后仍旧魅力十足,当他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庄园时,发现物是人非,于是找回家族昔日的荣誉便成了主人公的使命。他将何去何从?有了信念这把利刃,一切困难终将一一化解。  相似文献   

12.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语流传已久,它包含着外省人对湖北人的善意,亦有些无可奈何的嘲讽。但湖北人绝对不认为“九头鸟”是恶名丑号,你称他为“九头鸟”,他坦然受之,并有几分自得。“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大有楚君“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遗风。在湖北人心目中“九头鸟”是刚强、机智的性格化身。  相似文献   

13.
洛阳古称“洛州”。传说洛阳城最初由周公所营建,周公曾经在洛阳附近测日影,以确定方位,地点在今天登封的观星台。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就是中央之国,中国处在天下的中心,洛阳则是中心的中心,至晚从唐代初年开始,出现一种说法,认为夏至之时,在洛阳,自表之下没有光影,这就是所谓的“洛州无影”。  相似文献   

14.
李冰是我国秦代杰出的水利家,同时也是过去川黔农村中长期奉祀的“川主”。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来说,他治水的事迹驰名中外,研究者颇多;但作为巴蜀农神的化身来说,这位“川主”的来历在史学界还没有引起注意。从神化传说资料来看,李冰和蜀王杜宇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杜宇是巴蜀古史上教民务农的第一个蜀王,他在巴蜀农村中的影响很大,但是死得不明不白,长期为巴蜀人民  相似文献   

15.
肮脏的圣洁     
周飞亚 《山茶》2011,(6):37-37
论起宗教意义。世间名川也许无一能出恒河之右。从古至今,恒河一直作为圣河受到崇敬。印度教认为它是女神的化身,深信圣洁的河水可以涤尽一切肮脏与罪恶。因此。教徒们常常饮河水、用河水刷牙洗脸、在河中沐浴,甚至将骨灰和尸体抛入河中,以求灵魂得到净化与拯救。  相似文献   

16.
《中华遗产》2013,(4):110-124
世代相传的掌敌中,它是辽国萧太后的凉亭,抑或是带有密道的行富前哨。专家口中它又化身为中国最早的伊斯兰建筑,而它曾经的主人则给中国带来了一次伊斯兰化的可能。传说与现实之间,这个农牧交界处的砖石小楼究竟有着怎样离奇的“身世”?  相似文献   

17.
嘎琼石碑作为吐蕃时期13通石碑之一,记载了历代赞普崇佛建寺的功绩与赤德松赞时期扶持和保护佛教的政策内容,属于兴佛证盟石碑。基于嘎琼石碑的考古调查历程与文献记载、学术史回顾,补充两点内容:第一,1993年考古调查报告中未被公布的重要出土信息,如琉璃瓦、棋格状图案的青砖以及刻有藏文“廓莫然拉”(go rmo ram la)字样的砖块,可知嘎琼拉康寺庙建筑不仅大量使用汉地青砖、烧砖、琉璃瓦等,还出现在砖块上刻字凿图的现象。第二,对碑文中的寺名“skar cung”与文字厘定后的“skar chung”,以及错讹写法“dkar chung”在不同史料中的记载流变和当代学术文章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考察,得出其流变路径:原始碑文记载为“skar cung”;12世纪后受文字厘定影响,写为“skar chung”;13世纪时,部分史书开始错讹记载为“dkar chung”;此后以讹传讹,被16—17世纪的史家沿用。  相似文献   

18.
名号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与藏民族的起源说关系至深。藏民族古老的传说认为自己是观音菩萨的悲心化身的一只神猴和由圣救度母化作的一个罗刹女相结合生出的6只小猴,逐渐繁衍而来,故藏族人尊观音为救世怙主和雪域怙主,并奉松赞干布和历  相似文献   

19.
千古绝唱出中原--河南省汝南县梁山伯与祝英台故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认为汝南县是梁祝传说的“中心”,并在演变过程中向东南、东北、西北等方向延伸。事实上,梁祝故事“河南”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由冯沅君提出并论证。并指出梁祝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东南等地,是由于中原特有的政治、化、军事位置以及战乱频仍、人口迁徙造成的。章还引用了许多在当地搜集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20.
赵丙祥 《民俗研究》2023,(2):29-50+158
在许多华北年画中,都会有姜太公、刘伯温两个“军师”的形象,以此为基本资料依据,参以《封神演义》《英烈传》等讲史小说、戏曲、传说等,可探讨士人在与皇权打交道过程中的关系问题。在传统天命观下,一个新朝的潜在皇帝登场后,必须有一位军师“出山”,这部英雄史才有一个真正的“开端”。从姜太公到刘伯温,士人与皇权的关系经历了从平等到压抑的过程,折射出以“隐士”为象征的道统与以“帝王”为代表的政统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