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战后以来,日、蒙关系一直处于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只有低层次的、松散的经济、贸易往来。8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和日本“大国外交”的展开,日、蒙关系陡然升温。日本政府通过积极主动的对蒙外交,迅速填补了原苏联从蒙古撤出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掌握了国际社会援蒙问题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2.
外交史丛书中的一朵奇葩──评《战后法国外交史》吴国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未出版过国内学者撰著的战后法国外交史,1993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张锡昌和周剑卿合著)填补了这个空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该书思想清晰、立...  相似文献   

3.
作为冷战历史的战后美国外交──略评《战后美国外交史》任东来(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冷战,冷战的核心则是美苏对抗。而在美苏对抗中,美国不论在综合国力上,还是在战略意图方面,都位居主导地位。因此,一部美国战后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美苏对抗史、一部冷战史...  相似文献   

4.
《环球人物》2014,(3):36-37
正1月13日,法国巴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右)和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左)就叙利亚问题举行会晤。会谈开始前,克里拿出两颗硕大的土豆赠送给俄外长,并说:"我今天给你带来了这些土豆。"他的话引来了双方代表的一阵笑声。但事后,拉夫罗夫表示,克里送土豆意在表达美国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相似文献   

5.
战后法国的工人阶级与社会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坚 《世界历史》2003,4(6):23-35
法国工人阶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国内进行这方面系统研究的不多。本文着重分析战后法国工人阶级内部成分变化 ,指出工人阶级非产业工人化、职员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凝聚力 ,模糊了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界限。文章进而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指出工人阶级的这种变化并没有完全改变工人自古以来的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是相对贫困化 ,第二是依附性 ,第三是缺乏安全感。最后 ,文章分析工人阶级的变化与社会冲突的关系 ,分析社会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缓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占卜术在中华世界中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是一个完全独特的研究领域。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文献,则是不间断地从殷商卜辞一直持续到今日,在其他文明中是绝无可与之相媲美者。长期以来,对这一广泛领域的探讨始终为孤立研究者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战后法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妇女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ou Y 《世界历史》1999,(1):30-39
自工业社会形成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在本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经历了重大调整,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以及就业人数大大超出第一和第二产业,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形成强大冲击力,也使劳动力市场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本文以发达国家之一的法国...  相似文献   

8.
二战前夕的法国外交贯彻了一条典型的失败路线。从三十年代中期赖伐尔主政时出现外交转向,到大战全面爆发,经过一番坎坷而屈辱的历程。一个向以欧陆盟主自居的泱泱大国,何以在外交上如此败落,这是发人深省的。 恩格斯曾经把历史创造的最终结果归结为“一个总的合力”,认为它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意志融合而成的。如果一个国家贯彻某种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法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夫平 《近代史研究》2000,2(2):136-149
义和团运动初起时,法国驻华公使毕盛率先做出反应,联络各国公使向清政府递交照会,催促清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镇压义和团。继而,法国政府也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竭力促成列强联合出兵侵华。7月中旬,法国最先建议列强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以便从根本上削弱清政府的抵抗力量。在谈判签订《辛丑条约》的过程中,法国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与他国不同的主张。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法国虽然与俄国存在同盟关系,并在一些问题上与俄国保持一致,但其对华政策并不完全被法俄同盟所左右,而是把维护列强的联合置于对华外交的最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苏和(Here Ladsous,音译埃尔韦·拉德苏),1950年生于法国,父亲为法国海军军官,母亲为法律工作者。苏和毕业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学系(中文、马来文专业),23岁即出任法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副领事.是当年法国最年轻的驻外官员。2007年7月至2011年1月。苏和任法兰西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现任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事务的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1.
张桂华 《民国档案》1998,(2):102-107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出兵中国东北,并控制了东北.  相似文献   

12.
13.
战后,处于“冷战”前沿的法国成了美国重点争取的对象,而法国的共产党势力始终又是美国的心腹大患,美国必欲除之而后快。通过积极插手战后法国内部事务,美国如愿以偿地坐视法国共产党被赶出联合政府。在马歇尔计划的鼓舞下,法国建立了亲美的中右翼政权,法国政治由此开始向右转。美国成功地实现了从政治上对法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1911年至1913年间的法国外交与孙中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至1913年是辛亥革命从爆发到结束的时期,也是孙中山与法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试图联系法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来考察这期间法国与孙中山的关系,这样做是想从另一侧面加深对孙中山与法国关系的研究。为了从各个方面展示法国与孙中山的关系,本文在内容上不能不涉及法国与清政府和辛亥革命的关系,也不能不涉及法国与其他列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者眼中的日本外交——评《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陈奉林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本应享受更多的安宁与和谐,但令人遗憾的是却进入了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对这种形势发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个别大国推行的...  相似文献   

16.
李新军 《沧桑》2010,(6):120-122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在京城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处理对外交涉事务。而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也涉足清廷的外交事务,晚清的对外交涉,他几乎都参与其中,其外交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总理衙门。甲午惨败后,李鸿章本人受到极大的攻击,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后被罢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其继任者无论是王文韶、荣禄还是袁世凯,都无法再现北洋大臣在晚清外交中那种纵横捭阖、一枝独秀的辉煌。北洋大臣在晚清外交中地位衰落了。  相似文献   

17.
H.V.伊瓦特从1941年10月至1949年12月出任澳大利亚外务部长.战后初期澳大利亚的外交活动主要是由伊瓦特所开创的,特别是他提出的新亚洲政策--协调政策,极力主张扩展与亚洲的外交联系,积极发展经贸关系,密切关注亚洲事务,寻求在与西方相互信任和互惠基础上加强亚澳地区合作,增进相互理解.伊瓦特的新亚洲协调政策在调整、改善和发展战后澳亚关系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促进了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外交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及其以后的澳大利亚外交.  相似文献   

18.
王臻 《安徽史学》2021,(4):107-116
壬辰战争结束后,作为东亚区域内的两个重要国家朝鲜与日本,他们开展关系的过程并不顺利,体现在:朝鲜对日本讲和与遣使提议的警惕和防范,双方开展通商贸易中的摩擦,双方在外交人员往来方面的争端,等等.朝鲜与日本关系不和谐的深层次根源,一是日本长期的"倭患",导致朝鲜对日本产生历史记忆,积怨甚深;二是日本发动壬辰战争造成的伤害,令朝鲜民众认知深刻,难以释怀.探析壬辰战争后朝鲜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态势,不仅可以彰显彼时两国具体关系的发展走向,而且通过解读明、清王朝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问题,能够反映出16世纪前后东亚区域外交实况及地区政治秩序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1945年3月9日,日军突然袭击法国驻印度支那的殖民军,继而控制了法属印度支那当局。5万多法国殖民军稍作抵抗后便缴械投降,只有5363人从越北的高平、保乐、登云、冲门和老挝边境等五个方向败退至中国境内的广西和云南。应法国政府的请求,国民政府将其集中安置于滇中的玉溪和滇南的蒙自。但在日本投降前后,国民政府和入越受降军队从同情和支持越南独立革命的意图出发,有意迟滞法国殖民军重返印度支那,从而为胡志明领导"越盟"在"八月革命"后壮大队伍、发展军事力量和巩固政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张丽 《世界历史》2003,2(4):50-57
战后 ,法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指导法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是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这些理论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们对法国经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