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寿州瓷是我国唐代著名瓷器品类。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将寿州窑列为当时名窑第五位,并指出“寿州瓷黄”。寿州窑常见器物有碗、盏、杯、枕等,注壶较少见。这里介绍的黄釉席纹瓷注壶是1976年4月在东平县老湖镇烟墩村征集到的。当时村民在距村前200米的高台上整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当镇文化干部得知讯息赶到时,墓已被破坏,只出土1件唐代黄釉席纹瓷注壶,由村委干部交到县文物管理所收藏。1994年全省文物藏品定级时,此器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相似文献   

2.
山东是金代红绿彩瓷器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但从目前发表的窑址考古资料来看,德州窑未发现确切的生产红绿彩瓷的窑址,且出土红绿彩瓷与磁州窑产品并无二致;淄博磁村窑出土红绿彩瓷片数量有限,且与该窑其他产品的胎釉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枣庄中陈郝窑在调查时发现的"白釉红花"器也未见于窑址正式发掘。因此,山东地区烧造红绿彩瓷的证据并不充分。仕女俑是淄博窑金三彩较为多见的造型之一,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大部分女俑所戴的倒U形冠饰可能就是流行于宋仁宗时期的"垂肩冠"。狮形器也是淄博窑金三彩中比较有特色的瓷器类别,其造型带有明显的佛教元素,除用作香炉外,可能还是寺庙或者家庭所用的供养之器,子口莲座狮形器上面可能有文殊菩萨等佛教人物像。  相似文献   

3.
明代以胡人戏狮纹作为主体纹饰的玉带板目前所见的主要有三副,分别出土于南京与北京。本文分析了这三副玉带板的纹饰特点及时代风格,考证了胡人戏狮纹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宋代成为带板装饰题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南京市玄武湖唐家山明墓中出土了一套玉带板(图版七),共20块。其中长方形8块,长条形4块,桃形6块,圭形獭尾2块。带板为白玉制成,玉质较细腻,其中“三台”、“六桃”、“辅弼”等11块因受沁整体或局部呈现灰白色。采用留边渐减地的雕琢方法浮雕“胡人戏狮”(又称“狮蛮纹”)的主题纹样。胡人头戴尖帽,着短衣短靴,戏狮者均手牵绳索,狮子瞋目露齿,腾挪跳跃,与人物互相顾盼,构图饱满匀称。20块带板上雕刻的具体纹样各不相同,其中长方形带板和桃形带板均为一人一狮,长方形带板长6.8-6.9厘米,宽4.2-4.4厘米,其中有5块为人左狮右(图版七),3块为人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秋,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喇嘛湾东1.5公里的白泥窑子村,发现大规模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处,现在报告如下。一、位置和地形白泥窑子村中有小河,其源有二。一在村东北甲浪沟中,一系村北泉水,两水在村中合流,西南人黄河。在泉水发源地的东方、东北方、西北方和西岸大漫坡上,都有文化遗址。遗址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600米,地面上到处散布着  相似文献   

6.
1980年在涧西区拖拉机厂前修路时发现一座晋墓,在挖土时墓形已被破坏。在这座晋墓中出文物有:两件鼓腹四系陶罐,一件瓷鸡头壶(见图),十二枚五铢铜钱。这些文物现已送交洛阳博物馆保存。在洛阳出土西晋文物为数虽不少,但鸡头壶还是初次发现,现作以介绍。鸡头壶为瓷质、胎色土黄、施青灰釉、  相似文献   

7.
“单”匜     
时代:春秋早期出土时间: 1972年出土地点:河南省罗山县高店村尺寸:通高20.7厘米,长37厘米重量:3.3公斤 此匜是罗山县高店乡高店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同时发现的有三件铜器,另两件分别为盘和壶。 铜匜作兽状,口沿外饰窃曲纹,腹饰瓦纹,四足饰云纹。为一兽首,卷尾。(封三:下)匜内铸有铭文3行15字: “□□单自作 宝匜其万 年子子孙用之” 据观察,“单”字前的两个空字是有意刮去的,痕迹较为明显。 从该匜的形制、纹饰观察,其时代应属春秋早期。后经对出土地点──“龙埂”进行调查,发现这里原是一处早…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敖汉旗英凤沟金代墓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秋,敖汉旗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新地乡三家村英凤沟发现一处金代墓地,并征集到这个墓地出土的石棺一个、墓碑一通。1986年6月初,我们对墓地进行了复查,并对其中两座已全部暴露并受到破坏的墓葬(编号为M1、2)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英凤沟屯北距敖汉旗政府所在地新惠约10公里,西距孟克河约3公里。墓地位于英凤沟屯北面1.5公里的山洼中,北依一道东西走向的山脉。此山当地称为鹰窝山,顶上有石砌的燕长城遗迹,山南坡向前伸出两道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期,常取动物形象作为瓷器造型,或整体,或局部,颇为优雅别致。瓷器匠师们仿照某些家禽或兽类的形态,塑造出许多外观优美、经济实用的像生瓷,如鸡首壶、熊灯、蛙形水孟等,本文介绍的一件辟邪烛台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件青釉辟邪烛台1964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板桥镇石闸湖西北部,根据同墓所出一件铅地券上所刻的文字判断,可知其埋藏年代应为西晋永宁二年,即公元302年。此器高12.5、长19厘米,通体追施青釉,釉质晶莹润亮,状似狮形,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颌下有须,项背分披鬃毛,腹部两侧刻划有羽翼,四足屈于腹下…  相似文献   

10.
足球纹铜镜和宋代的足球游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博物馆在收集文物中发现了一件精美的足球纹铜镜。这件铜镜为研究我国宋代足球运动提供了实物资料。铜镜直径11厘米,镜面光洁,背面模铸浮雕状装饰画——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足球游戏图,描绘青年男女进行球赛的情景(图版伍:1,图一)。一个男的戴幞头,着长服,服饰式样与湖南岳阳宋墓出土的陶俑相似。蹲步,  相似文献   

11.
1979年秋,河南省密县文化馆对汉代画象砖进行过调查,在大隗公社北沟大队回民沟村,发现骆驼御车图案空心砖一块,这幅图案是两只骆驼拉一辆车子。车上面张着伞盖,后有乘者一人,似为胡人,前有御者一人,手中拉着四条缰绳。从这个图案看来,说明在汉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骆  相似文献   

12.
承德县西三家村、旗杆沟村发现战国墓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1976年春,承德县上板城镇西三家村在边家沟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两座。从1976年春季以来,西三家村砖厂在取土中曾多次发现古墓,共保存下来遗物三批。1986年10月,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村民在院内挖水井时发现古墓一座。各墓出土的遗物都是陶器,未见其它器物。 这些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边家沟、砖厂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1.6—2.5米;旗杆沟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3.1米。清理中,在出土陶器附近都发现人骨架和木质葬具的残痕,因破坏严重,墓的平面及结构已无存。墓内出土的陶器皆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型有鼎、豆、壶、罐等,其它类型的陶器较少。现将遗物分别介绍如下: 一、边家沟陶器 Ⅰ式鼎:1件。子母口,腹深且鼓,圜底,弯足外侈。素面。盖呈半球形。口径10.5、高13厘米(图一,1)。 Ⅱ式鼎:1件。子母口,丰肩,长方形耳,耳上有穿,圜底,短足外侈。素面。口径14.2、高9.5厘米(图一,2)。 豆:2件。子母口,鼓腹,短柄,圈足呈喇叭形。柄上饰弦纹。口径16.2、底径14、高23.2厘米(图一,3)。 壶:2件。一件为长颈侈口,鼓腹,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圜底,圈足外侈。器表饰  相似文献   

13.
<正>1981年12月13日,兴隆县前苇塘公社(现归六道河镇)杨树沟村村民陈淑英在本村西山坡耕土层中发现一件石质女人雕像,兴隆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接报后,于1982年1月3日由所长张双峰带队赶到现场,对雕像出土地点进行了清理,未发现有其它遗存存在。后将此像收藏在兴隆县博物馆。该雕像采用辉绿岩磨制而成,为一位老  相似文献   

14.
1983年6月,务川县大坪乡团堡村农民在责任田取土时,发现1件青铜提梁壶。同年11月,在同一地点又发现青铜釜、鍪、蒜头壶各1件。1984年4月,皂角树村农民在与团堡村相邻的鞍上发现青铜鼎、扁壶各1件。我们对现场进行了清理,证明前一地点的铜器出自墓葬;后一地点由于环境被破坏,已无法辨明出土情况。团堡、皂角树距务川县城约16公里,出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乡安家窝棚村后腰屯遗址是一处金代至清代的聚落遗址,2017年7—9月,为配合"中部供水工程"的开展,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后腰屯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房址3座,灰坑1个,灰沟1条,并出土陶、瓷、铁、铜等器物56件,其中包括造型精美的金代兽面纹瓦当。  相似文献   

16.
2014年5月四川广汉市南兴镇仁寿村发现明代窖藏,出土瓷器24件,有碗、盘、碟等生活用具,为研究明代民窑制瓷工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商代原始瓷主要出土于浙江、河南两省,尤以浙江为主;江苏、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诸省亦有少量的发现。在以浙江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原始瓷主要出土于城址、遗址、墓葬、窑址中,可分为五期,贯穿整个商代,可据此初步建立太湖地区较为完整的商代原始瓷编年序列;在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原始瓷基本出土于大型都城遗址和高等级墓葬,亦可分为五期,第四期也即商代晚期前段与东南地区的第四期始有交集,第五期也即商代晚期后段较东南地区的第五期持续时间长;另外,江西等长江中游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粤东地区还出土有一批带釉的器物,胎、釉均不稳定,时代相对较晚。浙江省原始瓷种类较丰富、数量众多、质量较高,并且发现了大规模的原始瓷窑址群,可初步判定为商代原始瓷生产与使用的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18.
敖汉旗乃林皋村出土的几件辽代陶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7月,距敖汉旗所在地——新惠之南七公里半的乃林皋村,出土了一批辽代文物。乃林皋村地处孟克河冲积的河滩地上,河从村东侧流过。村中和村南、东两边散布有辽代陶、瓷片,故知这里是一处辽代遗址。但由于多年耕种和孟克河的冲刷,现已很难看出整个遗址的全貌,只从断崖处看出有一米多厚的文化层。这批文物是发洪水时冲出来的,据社员讲,有大瓮、瓷器、  相似文献   

19.
北票喇嘛洞墓地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3年开始正式发掘,1998年底结束。6年间进行了5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先后共发掘清理墓葬435座,其中三燕时期墓葬420座,青铜时代墓葬12座,契丹墓葬1座,清代墓葬2座。现将青铜时代的12座墓葬发掘整理情况简报如下。墓地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喇嘛洞村西北坡上(图一)。属大凌河的二级台地,坡下为大凌河冲积平地,墓地中部有一条自然冲沟,将整个墓地分成两个部分,沟东为Ⅰ区,沟西为Ⅱ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青铜时代墓葬Ⅰ区2座,Ⅱ区10座。墓葬形制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土坑墓1座(编号为Ⅱ…  相似文献   

20.
2013—2014年,为配合重庆市合川区白鹿山西片区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市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对猴清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有商周、两晋南北朝、宋代及明清时期的诸多遗存。商周时期的遗迹有基槽、灰坑、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20余件,陶器数量较多,有罐、尖底杯、钵、盆、器盖、器钮等器型,石器有斧、刀、铲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灶等,出土陶器和瓷器10余件,陶器数量较多,器型有钵、盆、灯、壶、网坠等,瓷器有罐、盏、碗等。宋代遗迹有灰坑和灰沟,出土陶器和瓷器20余件,以瓷器为主,器型有碗、碟形灯、盏、擂钵、盘、杯、罐等。明清时期遗迹有墓葬、灰沟、水池等,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器物10件,器型有陶熏炉、瓷碗、瓷盘、瓷罐、铜簪、砚台等。该遗址的发现为构建该区域的文化序列提供了丰富资料,对研究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