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部县出土唐代三彩陶俑陈钢,陶陈洁1994年2月21日,南部县东坝镇三村五社农民杨正兴在其责任地刨土时发现一批陶俑。当文物部门赶到时,出土现场已经破坏,大部份陶俑流失。后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有关执法部门的通力协助下,追回文物二十余件。陶俑均为泥质红陶...  相似文献   

2.
马球运动在唐代风靡全国,极为盛行,300年间久盛不衰。关于唐代打马球的文物种类很多,有陶俑、壁画、铜镜、画像砖、绘画以及石基座等,这些出土文物不仅充分反映了唐人喜爱马球运动的风尚,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唐代社会生活的认识,体现了唐文化的开放性,而且彰显了唐代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与唐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史学的角度,唐代妇女都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题材。唐代文物中所表现的妇女形象主要有这样几类:绘画,包括各种壁画;石刻,包括雕塑和线刻画;各种陶俑类等。另外,在一些文献资料,特别是唐诗中也可经常看到一些对  相似文献   

4.
刘春艳 《东方收藏》2024,(2):115-117
陶俑和壁画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两朵“奇葩”,极富表现力的特点使得陶俑、壁画类舞蹈能够跨越千年展现在今人眼前。文章在艺术考古视域下对陶俑、壁画类舞蹈的艺术风格进行探析,探寻古代舞蹈创作的发展与特点,总结不同时期舞蹈创作的不同风格,并解读陶俑、壁画类舞蹈创作原素材,为融合陶俑、壁画类舞蹈元素的创作探索与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2005年6~7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河南省地矿局地质调查一队11号住宅楼工程建设中发掘了一座唐宋墓葬,其中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较为精美的三彩俑、釉陶俑、彩绘陶俑等,墓葬年代为盛唐时期,该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唐墓的分区及葬俗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2001年5月至7月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西安市绕城高速南线工程建设,对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乡马腾空村西南的汉唐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汉代墓葬14座,唐代墓葬20余座,出土金质、玉质、陶质、石质、木质文物400余件。其中,彩绘陶俑做工细致,造型生动,个性突出。服饰、发式逼真形象,时代特征明显,特别是颇具特色的发式造型尤为少见,为汉唐社会风俗、服装风格、发式艺术、陶俑制作工艺、丧葬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兹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7.
《四川文物》1996年第5期发表陈钢、陶陈洁《南部县出土唐代三彩陶俑》①,报道了一批彩釉陶源,并认为这批彩釉陶俩是唐代三彩俑,还推测可能是邢窑产品。其判断有误。我们虽不能见到实物,但从文字描述和刊发的照片看,这批陶俑不是唐三彩,也不是唐代遗物。首先这批遗物并没有足以认定为唐代的任何相关依据。这批陶源发现于1994年2月,由农民挖地时从距地表深约20~30厘米处出土,现场已经破坏,只能从发现者口中知道理藏深度和呈纵向排列三排放置的情况,且总数不详,皆已流散,文物部门仅追回22件。文章作者认为系墓葬随葬品,这是可能…  相似文献   

8.
简讯九则     
《收藏家》2007,(1):94-94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接收捐赠西汉文物美籍华人范世兴、邓芳等捐赠的31件流失海外的西汉文物,日前由陕西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收藏,并将于2007年2月举办特别展览。2006年初,范世兴、邓芳夫妇在互联网上看到美国古董店出售汉代文物后,即与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联系,经专家鉴定后,联络黄翔华、刘苹等12人共同出资购入,并无偿捐赠中国。这批文物中一级品5件,二级品14件(组),三级品10件。大体分为四类:陶编钟9件,着衣式男性裸体陶俑4件,着衣式女裸体陶俑6件,及着塑结合式彩绘陶俑12件。(狄)辽宁省博物馆展出“清代关东书画名家作品展”“清代关东书画名家作…  相似文献   

9.
应日本朝日新闻社、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与陕西省对外文物展览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国历代陶俑展,从1984年9月22日至1985年5月6日,在日本名古屋、福冈、京都、东京四个城市展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10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区基建项目占地区域内发掘一座唐代墓葬,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为初唐名将王雄诞夫人魏氏之墓。该墓虽经盗扰,仍发现了大量三彩陶俑和其他随葬遗物,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丧葬习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七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掘、清理,是唐代文物考古学的空前发现,是中国佛教文物考古的空前收获;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十三件“秘色”瓷器,更应被视为中国古代研究史上的划时代事件,综览自一九八七年以来的有关研究文论,可以说是“秘色”瓷从唐代诞生以来,因法门寺的考古学发现而为契机,得到了一次全面、认真地总结,使得关心此课题的研究在眼界顿开的同时,又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更为广泛的思考与更为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郑州古荥师家河唐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年12月1日,郑州市西北郊古荥镇师家河村村民在该村西取土时发现一些陶俑、镇墓兽、铜镜等物,遂上交正在附近小双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经初步判断,这些都为唐代文物,应出自一唐代墓葬。考古人员随即前往文物出土点进行了调查,并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图一) 墓葬位于村西一高出地面约3米的台地上。西部100余米有引黄人郑灌渠通过,南部200米左右为索须河河道,河南岸则为郑州小双桥遗址。在西南部有后庄王遗址,北部即著名的荥阳城遗址。据当地农民介绍,该处原为高出现今地面丈余…  相似文献   

14.
2009年4月河南博物院与巩义市博物馆交换一批汉至唐时期的精品文物,主要包括陶俑、器皿、建筑明器等随葬品.这批文物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葬制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保应用研究中引入了三维扫描技术。通过对秦兵马俑一号坑陶俑的扫描实例,介绍了一套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文物真三维模型的基本流程及方法,并通过文物真三维数据管理系统对模型进行展示、分析与研究。文物真三维数据模型的建立,使全面观察研究、再现和重建遗迹及文物成为可能,为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文物鉴赏以及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蔓  陈永刚 《南方文物》2022,(3):288-291
<正>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主办的国际性盛会。中国馆展出了以“国之瑰宝”和“文明传承”为主题的一系列文物,让世界对我国悠久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抚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二级文物“宋代彩绘立人持罗盘陶俑”受邀参展,经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备案,在中国馆核心展区“智慧的长河”中展出,是江西省入选该展区的唯一珍宝。  相似文献   

17.
韩建武  胡薇  万晓 《收藏家》2010,(7):10-12
千年古都西安出土陶俑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延绵,为全国罕见。沉埋在地下的历代陶俑,多模拟当时人物、事态,与历代雕塑艺术、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成为今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宝贵资料。5月15日至7月15日良渚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陶俑艺术展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院展出。此次展出的98件组文物,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陕西各地出土的陶俑精品。战国俑之稚拙滥觞,秦跽坐俑之精细真实,汉俑之古拙气势,  相似文献   

18.
王瑞霞  周麟麟 《文博》2009,(6):371-386
近十几年来,青州陆续有龙兴寺佛教造像和香山汉墓彩绘陶俑出土。这些文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彩绘保存较好,且数量很大。通过对山东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彩绘文物的色彩、纹饰等的统计,让我们对山东的彩绘陶质和石质文物的艺术特色有一个综合认识。陶质彩绘文物自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经历了由实用器到明器的转变,到两汉时期发展到高峰,中国雕塑的最大特色之一塑、绘结合成熟了,对其后的雕塑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以后,彩绘陶质明器渐渐走向衰落。目前彩绘石质文物在山东最早见于汉代画像石,在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上得到极大发展。继承了汉代陶俑塑、绘结合的雕塑形式,将外来的宗教艺术中国化了,其细腻的刻画,对形体比例的准且把握,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四十年来,在我国豫陕两省境内发掘了许多唐代墓葬,出土了数量颇多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在唐代的两京——长安和洛阳附近,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皇室和贵族的墓内,出土了许多三彩陶器,更是唐代实行厚葬的实物例证。这些色彩斑斓、造型优美的器物,特别是那些三彩陶俑,应是当时豪族社会生活在艺术领域的反映,甚至可以作为探讨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看待。所以应当予以珍视。拙文选择其中典型的唐三彩器作为素材,探讨李唐王朝与西域及北非的文化交流及其影响,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55,(3)
2山西省長治市出土的唐代陶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