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自然界的季节已是寒风料峭的冬天,但"醒得早"的武汉人却分明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潜藏在武汉人文化基因里的敢为人先、勇于变革的精神气质一下子被激活了,理直气壮地充当起改革开放的弄潮儿、领头雁。早在1978年5月11日,当《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时,敏感的武汉理论界当  相似文献   

2.
方言武汉     
武汉话应该说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武汉有些方言土得掉渣,但甚为生动。一个地道的武汉人若用普通话跟人讲述一件事情,他往往只能做到把事情讲清楚,而要他用武汉方言去说,他的语言便立即生动起来。一件并不好笑的事情,能在他的嘴里变得绘声绘色,  相似文献   

3.
武汉人说话     
武汉人说的话属于北方方言区,基本吐字跟普通话相差不了多少,只是音调不同而已。远不像上海话、广州话、福州话等,一开口叽哩呱啦的,仿佛跟中国话没什么关系,用的是另一套语言。很多的外地人都说武汉话好懂,但武汉话不好听,硬梆梆的,说话跟吵架一样。武汉人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话不那么好听。很多的外地人  相似文献   

4.
<正>夏日的午后、傍晚,总是"武汉天地"最热闹的时分。这里的街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城市的街景相媲美。可以说,"武汉天地",为武汉人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我认为,一个项目、一份工作,不仅仅是赚钱,还要留下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人生追求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我举牌拿下当时的"地王"我是2004年从上海来武汉参与"武汉天地"项目筹备的。"武汉天地"就好像是自  相似文献   

5.
在很长的时间里,最让武汉人扫兴的是:武汉人对吃极富兴趣,而武汉的菜在全国却毫无名气。这说明什么?说明武汉人吃来吃去,全没吃在点子上。武汉人吃的尽是些无名小菜,名扬全国乃至世界的佳肴竞都让那帮四川人和广广们吃去了。  相似文献   

6.
纵然在武汉已过了三十多个夏天,可提起武汉之夏。仍让人汗毛耸然。不说它一连多少天都威风不减的炎炎酷日.也不说它丝毫无风且又酷热湿闷的黄昏,光是一想到居于家中手触之处皆发烫。脱光了衣服仍大汗不止的情状。便很有些让人不敢往下再想的感觉。武汉有一则传说十分著名,它似乎是武汉人的感叹,又似乎是武汉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7.
在很长的时间里,最让武汉人扫兴的是:武汉人对吃极富兴趣,而武汉的菜在全国却毫无名气。这说明什么?说明武汉人吃来吃去,全没吃在点子上。武  相似文献   

8.
在很长的时间里.最让武汉人扫兴的是:武汉人对吃极富兴趣.而武汉的菜在全国却毫无名气。这说明什么?说明武汉人吃来吃去,全没吃在点子上。武汉人吃的尽是些无名小菜,名扬全国乃至世界的佳肴竞都让那帮四川1人和广广们吃去了。  相似文献   

9.
武汉,地处内陆深处,武汉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本乡本土的"土俗"味道。但因为有了长江,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一股天然的雄浑大气。这股大气,或多或少冲淡了武汉的土俗,它甚至使得生长于此的武汉人也充满阳刚。著名作家方方,无论走到哪里,魂牵梦绕的,除了武汉,再无别处。无法割舍的武汉情怀,让她的文字中始终倾注着对这座城、这方人的真情挚爱。今年,本刊将刊载方方描写武汉的一组文章,和读者一起跟随着她的文字去触摸武汉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更有我们共同的记忆,或许能让人会心一笑,顿感亲切。  相似文献   

10.
戏说汉话     
正不服啄易中天教授解释武汉方言"不服啄"时,说是楚人不服周朝,所以流传下来一句方言"不服周"。其实武汉的这一句方言不是"不服周",而是"不服啄",这个方言的来历也不长,就在20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武汉人流行踢"键多",做"键多"自然需要公鸡的羽毛。有一天,一个年轻伢看见隔壁的太婆买回来一只公鸡,就趁太婆不在家时跑去偷偷在公鸡身上拔鸡毛,谁晓得那公鸡的性子也犟,不允许年轻伢在它身上拔鸡毛,年轻伢去拔毛时,它就铆些往他身上啄,只啄得那个年轻伢疼得直昂,抱倒个脑壳就跑,那公鸡还不解恨,还一路追来,吓得那个年轻伢一边跑一边叫:"我服了你的啄!我服了你的啄!我再也不敢拔你的毛了!"  相似文献   

11.
米粉     
武汉的小吃中,最具大众特色的,当数热干面与米粉了。武汉的小吃虽然有两百多个品种,但武汉人每天都要亲热的,却是这『面爹』与『粉娘。』面与米粉在武汉能够贵为『爹』、『娘』,并平分秋色,实在是因为武汉居华夏之中,为南北饮食文化交融之处的缘故。南人吃米,北人吃面。南方诸省,米粉均为大众小吃,湖南的牛肉米粉,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炒  相似文献   

12.
正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无论你是谁,无论享有多么世界性的美食家称号,无论多少网友粉丝拥戴你为超级吃货,我都有一个好心的建议,先,赶紧,设法,吃吃菜薹。武汉有一种蔬菜,名叫菜薹。血统正宗菜薹,叫洪山菜薹。洪山是武汉一个区,在长江以南。武汉人一般懒得把行政区划说那么清楚,凡长江以南,就说武昌。凡长江以北,就说汉口。汉口人家卖菜薹,只要说是武昌的,价格就理直气壮高于非武昌的。  相似文献   

13.
交通看武汉     
当我们试图解读武汉这座城市的时候,汉正街、江汉关、武汉长江大桥这些字眼依次闪过,却总有一种肤浅的感觉。武汉的命脉究竟在何处呢?“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话启发了我们,武汉从来就是一个商业城市,昨天的辉煌似乎都是武汉人的精明造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的5月16日是武汉解放60周年纪念日。60年前,数以千计的同志为了迎接武汉解放,在武汉做地下工作,我是其中的一员。我原在鄂豫军区二分区部队任协理员(营级),当时中原局城工部了解到我是武汉人,所以于1948年底就调我回武汉做地下工作。我来到中原局所在地郑州,过了新年元旦,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1月21日,春节将至,我们迪睿道路科技有限公司决定放假。本来我全家已经买好了去福建的机票,准备在武汉过完三天年,就去旅游,顺便送儿子提前返回位于福建的华侨大学。1月23日,武汉"封城"。一下子年前的计划就泡汤了。和很多武汉人一样,我们开始仓促地进入了一段从未遇到也从未想到过的时光。4月8日,武汉解封,企业开始复工复产。现在,疫情没有完全解除,而我们也进入了常态防疫的阶段。想想,已经90余天了。  相似文献   

16.
我父亲叫吴昆山,是台湾省台中市人,十几岁时离开台湾到日本,一边读书,一边打工.1953年他只身从日本回到祖国大陆,被分配到武汉工作.l964年我在武汉出生,所以我虽是台湾人,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武汉是生我养我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7.
正我叫蔡振舟,1964年9月5日出生于毗邻武汉的一个农村。在农村长大的我一直怀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1980年,父亲病退之时,16岁的我"顶职"进入了武汉第四制药厂,成为一名普通维修钳工。24年的时间里,我在该厂结婚生子,又经历了下岗。2004年机缘巧合之际加入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设备维修保养改造工作。在公司提供的良好平台和营造的温馨氛围中,我终能发挥一技之长,实现心中的工匠梦想。  相似文献   

18.
楼与传说     
没有哪一座楼像黄鹤楼一样在武汉人的心目中富有意义。虽然在光绪十年即1884年黄鹤楼便被一场大火焚毁,蛇山头上只留有着它的废址。可在百年问里,关于黄鹤楼的话题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平民百姓用它思乡,文人墨客用它抒情,专家用它研究当年技术,官人用它炫耀本地风水。及至百年之后的1985年.黄鹤楼重新矗立在了蛇山顶上,武汉人才了却一桩心愿般地舒了一口气,然后相携着或过江或上山,来看黄鹤楼。  相似文献   

19.
正每逢冬季,武汉的集贸市场上必定摆满红菜苔,市民的餐桌上也必定有红菜苔。红菜苔是武汉人的传统蔬菜,人们从古吃到今。当然,中国古人比今人风雅,菜苔也有几个风雅的古称。一是芸苔。这个古名是明代"药圣"李时珍告诉我们的。李时珍穷二十七年之力,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  相似文献   

20.
湖北有两位工人出身的作家,一位是鄢国培,另一位是刘章仪,他是武汉人。从武汉来讲,他是第一个工人作家,从湖北来讲他是两位工人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